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与展望     
<正>国家防震减灾规划提出防震减灾的奋斗目标,就是到二○二○年全国基本上达到抗御六级地震的能力,东部发达地区要率先实现。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着力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大城市和城市群作为防震减灾的重中之重:二是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三是试点并推广地震紧急处置技术,减轻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可能遭受的地震灾害损失;四是建设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地震预报世界领先;五是实施强震应急响应与联动工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山东枣庄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该市各级对防震减灾工作十分重视。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开展。进一步提高了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特别是2006年以来.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印发了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全市地震应急预案和加强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的意见。其次是加大了资金投入.在陶庄地震台增加了GDQJ-2型数字化强震仪.鲁-15井安装了数字化水位观测设备.增强了监测能力。三是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强化了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对新城区20平方公里地震小区划.与省地震工程院签订了工作协议。四是开展了矿区城市地震减灾对策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参加了中国东部10省市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研讨会。五是在熊耳山建成了地震科普馆.作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了熊耳山地震遗址,编制了《中小学生防震避震知识》。六是编制完成了《枣庄市地震志》。  相似文献   

3.
(2018年11月2日-4日,南京工业大学)主办单位: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委员会;恢先地震工程学基金会(中国)。承办单位:南京工业大学。会议主题: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大工程灾害灾前预防与综合防范,重点研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理念中遇到的前沿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英 《防灾博览》2011,(6):16-23
滁州市地处安徽省东部,虽然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但近年来,滁州市地震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地震局和安徽省地震局强有力的指导下,面对复杂的地震形势,攻坚克难、奋力拼搏、抢抓机遇,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上抢占了先机,赢得了主动,实现了跨越式地快速发展。目前,滁州市已形成以"四个中心"为主阵地和下辖6个县(市)"五个一工程"为前沿基础阵地的"滁州市防震减灾发展模式"。2008年以来,滁州市防震减灾工作连续三年被安徽省地震局评为第一名;2009年,被中国地震局评为全国地市防震减灾综合一等奖;地震科普馆被认定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地震科技课题荣获安徽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日前,《防灾博览》编辑部一行4人,对滁州市地震局局长于明辉进行了独家专访。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与福建省省长唐登杰分别代表中国地震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同推进新时代福建防震减灾能力现代化建设协议。协议签署将进一步提升福建省防震减灾能力,加快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在福建的实施,增强防震减灾在公共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保障作用,基本实现新时代福建省防震减灾事业的科技现代化、业  相似文献   

6.
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国家防震减灾基础工程。十多年来,在国务院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下,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本期《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栏目特邀请直接分管此项工作的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给大家介绍一下相关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是地震多发、受灾较为严重的国家,防震减灾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几代地震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而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度过了60年光辉岁月,中国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人民实现了安居乐业的梦想。对于从事防震减灾工作的人们来说,我们更是深切地体会到国家的防震减灾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增强了我国城乡防震减灾的能力。当然,也许有人会问,你们不是说地震预报没有过关吗?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都没能预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2011年11月14—20日,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教部(中国地震局宣传教育中心)与中国地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共同举办了主题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与活力"的培训班。培训班旨在进一步落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和局长会议精神,促进防震减灾科普宣教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城市防震减灾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地震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及重点工作。“九五”期间,我国先后在部分大中城市开展了防震减灾的示范研究,建立了先进的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本文全面介绍了该项示范研究的城市之一-合肥市震害预测与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下系统的主要内容、研究特色和取得的工作成果。该技术系统的完成,对推进我国城市防震减灾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和实现防震减灾十年目标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防灾博览》2012,(4):24-31
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让百姓住得放心、住得安心,是百年大计,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则是提高全面防震减灾素质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江苏省建设厅、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共同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东南大学、河海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协办的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将于2007年4月20日至22日在南京举行。本届会议的主题为:1.震害调查、地震地面运动与场地影响;2.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3.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4.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及抗震设计方法;5.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防震减灾;6.结构抗振控制;7.城市综合防震减灾;8.结构抗震试验;9.地震应急救灾与恢复重建;10.防震减灾新…  相似文献   

13.
山东胶州市为不断加大农村地区防震减灾工作力度.制定了“胶州市防震减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把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列为重点项目.要求通过试点示范全面推动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西南交通大学和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将于2013年5月10-12日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防震减灾的经验、技术与发展方向"。具体内容包括:(1)震害调查、分析与经验总结及  相似文献   

15.
“江苏防震减灾”信息网站于2001年10月正式向社会发布,网址为:http://www.js-seism.gov.cn; http://www.eq-js.ac.cn。 该网站是展示江苏省防震减灾工作、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窗口,是实现地震行业信息管理、共享与服务的平台。主要为社会各界提供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活动信息、政策法规及科普知识等,旨在促进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抗灾能力,保障社会安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网上办公。该网站主页内容包括时事新闻、地震动态和科普知识,并建了与社会大型网站、地震系统网站及一些与生活息息…  相似文献   

16.
开展地震现场社会调查,是防震减灾法赋于地震部门的职责。试图通过对1990 年常熟5-1级地震现场社会调查成功实例的总结和震后对策提供的新鲜经验,对今后开展地震现场社会调查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和参考作用,对江苏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震害预测和制订防震减灾对策起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房县地震局借文化艺术节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2011年4月5日,房县"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如期在军店镇显圣殿隆重举行,该县文体、科协、计生、地震等10多家部门单位充分利用这一民间节日,到现场搭展台、布展板,开展科技、文化、卫生、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年份。在国家层面,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十三五"规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迈出关键一步;在防震减灾工作层面,是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的最后一年,也是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1月7-8日,2020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相似文献   

19.
<正>一、前言中国地震局多年来在满足自身业务发展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圆满完成多项国家地震援外工作任务,包括援巴基斯坦地震监测台网、援印尼地震监测台网、援老挝地震监测台网等项目。满足了上述国家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防震减灾事业,降低生命财产损失的迫切需求,提升了我国在地震科技领域的世界影响力,同时增进了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睦邻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科普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在防震减灾工作领域,也逐渐成为了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通过面向社会、面向公众传播地震和地震灾害知识、防震抗震技能和方法,增强公众抗震防灾意识,提高应急避险能力,实现全面提升城乡综合减轻地震灾害能力的目标,是非工程性震害防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