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东省南部地区景观生态的分类与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地貌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建立山东南部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包括5个景观型,15个景观亚型)。根据景观型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选取稀疏植被,森林植被景观及旱作,水旱轮作景观两套指标,对各景观亚型进行生态评价。通过评价指标的等级化处理,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计算出各景观亚型的综合评价指数,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划分出极危急,危急、正常三种景观生态现状类型。统计结果显示,山东南部生态现状极危急,危急,正  相似文献   

2.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风景廊道时空分异特征及其生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遗产旅游地风景廊道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影响,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在3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1986年、1997年和2009年风景区建设发展的3个关键时期风景廊道(包括游览步道与行车公路)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廊道干扰指数并结合廊道指数探讨廊道对风景区动物、植物及景观环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986年、1997年、2009年风景区风景廊道总长度分别为94.218 km、156.715 km、197.574 km;1986~1997年风景廊道增加以公路为主(增加了64.659 km),而1997~2009年公路增加程度放缓(增加了22.172 km),步道明显增加(增加了18.687 km);1986~2009年间风景区公路建设率从0.31增至0.60,廊道密度从1.34 km/km2增至2.81 km/km2,曲度从1.19增至1.56,不同时期各功能景区风景廊道特征指标各有特点;1986~2009年风景区线点率、连通度和环通度均呈现增加趋势,风景区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山北景区尤为明显,2009年山北景区的线点率(1.387)、连通度(0.494)及环通度(0.228)均为各景区最大;步道长度、曲度、密度、公路建设率与垃圾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植物Simpson多样性指数、植物均匀度指数(E2)、景观重要值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网络结构指标与生态环境指标不相关.最后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风景廊道进行功能分区,并就各分区提出规划设计要点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针对近年来开展生态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给风景区带来巨大生态影响的问题,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从景观要素斑块特征的角度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格局及破碎化进行初步的研究,以期为今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生态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中,马尾松林、茶园与农田是风景区中3个主要景观类型,三者面积与周长之和分别占全区的84.581%和81.669%;景观要素的面积、周长、斑块数的分布极不平衡,尤其在3类主要景观类型中,在斑块面积、周长方面差异显著;各景观要素面积与周长的分布极为相似,而斑块数的分布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景观要素面积、周长、斑块数等斑块特征分析表明,茶园、居住地、经济林等人工或半人工经营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高,而马尾松各天然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低,从而证明了人类经营活动的干扰是导致自然风景区景观破碎的主要因素之一.表3参18  相似文献   

4.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GI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选取了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的指数对泰安城区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绿地景观结构比较单一,绿地空间布局不均衡,破碎度较高;景观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斑块特征指数和空间结构指数为第一主成分指标,LPI和D为第二主成分指标,各类型绿地的综合评价得分,以附属...  相似文献   

5.
对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效果的评价通常只考虑植被配置对土壤性质的改良,较少从景观角度对不同人工生态恢复模式进行评价和筛选。以乌海市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区,选取5种典型恢复模式并以天然灌草群落的景观功能为恢复目标进行对比,运用并优化景观功能评价法(LFA)评价不同恢复模式下矿区排土场的斑块面积指标(A_1)、景观结构指标(A_2)及土壤稳定性(S_a)、渗透性(I_f)、养分循环(N_e)指数,通过最大方差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得到景观结构功能综合评价指标(F_l)。结果表明:(1)生物结合工程措施的恢复模式比单一模式更好;(2)人工撒播草籽+砖砌框格护坡+土工网恢复模式A_1、A_2、S_a、I_f和N_e最高,是人工撒播草籽模式的3.2、1.8、1.8、1.7和2.4倍;(3)人工撒播草籽+砖砌框格护坡+土工网模式F_l最高,是其他恢复模式的1.3~1.9倍,是对照组的1.6倍,人工撒播草籽模式F_l最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5种恢复模式均能实现该区排土场生态恢复目标,以人工撒播草籽+砖砌框格护坡+土工网修复效果为最佳。研究结果可为筛选西北干旱荒漠区矿区生态恢复模式、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草海湿地区域景观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脆弱性作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方向,对区域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规划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3S技术,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构建景观脆弱度指数,从整体上对贵州草海湿地区域的景观类型及景观脆弱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以研究区53个行政村作为评价单元,从较小尺度和可控单元出发,研究草海区域景观生态脆弱性变化及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95—2015年间草海湿地区域林地、草地面积减少较多,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持续增加;研究区景观脆弱度指数范围逐渐变大,但各景观类型脆弱度指数排序不变,由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2)1995—2015年间处于重度脆弱区、中度脆弱区的行政村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四周,且数量有所减少;处于一般脆弱区和潜在脆弱区的行政村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区域,数量有所增加。(3)各行政村的景观生态脆弱性水平呈现显著自相关,但景观生态脆弱性接近的行政村在空间上表现出的聚集性有所降低。(4)研究区行政村的景观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由低-低聚集类型转为高-高聚集类型,大部分行政村的空间自相关属于"不显著"类型,并没有出现低-高聚集区。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城市海岸带景观类型脆弱度变化特征,揭示海岸带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分布规律,以青岛市2009和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选取聚集度、分维数倒数、斑块密度、植被覆盖指数和生态适宜度等指标,计算景观类型脆弱度并构建生态脆弱性指数模型,进而对青岛市海岸带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09—2018年青岛市海岸带景观类型中,林地、水域和城乡工矿用地景观类型面积呈增加趋势,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景观类型面积趋于减少,其中,未利用地减少幅度最大(55.18%),城乡工矿用地大幅度增加(58.99%);(2)未利用地和草地的景观类型脆弱度较大,极易受到人为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干扰,林地景观类型脆弱度次之,水域最小;(3)青岛市海岸带生态良好区和重度脆弱区面积减少,每年比上一年的年平均减少率分别为16.24%和16.83%,而轻度脆弱区、一般脆弱区、脆弱区都呈增加趋势,每年比上一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95%、10.74%和11.24%。生态脆弱性整体呈东部和西南部高、中部低的格局,轻度脆弱是青岛市海岸带的主要脆弱性等级。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典型区景观生态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珠海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个海陆交互作用与人类干扰活动频繁的典型区域。文章以2000年TM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编制珠海地区景观类型图,并以镇(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将珠海划分为20个景观生态子区,在GIS与景观斑块分析软件Patch Analyst 2.0支持下计算各子区的景观特征指数。通过各子区的景观指数对比分析,探讨研究区范围内景观格局的空间差异,揭示人类活动、自然干扰等各种景观生态机制对区域景观生态的影响。根据各指数反映的景观特征信息,选择平均斑块大小(MPS)、斑块大小变异系数(PSCOV)、边缘密度(ED)、面积加权分维数(AWMPFD)、破碎度指数(F)、多样性指数(SDI)及人为干扰指数(DT)进行珠海景观生态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多层次客观地对珠海地区进行景观生态类型区划分。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其时空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该区生态系统服务极为重要,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提供区域。科学评估洞庭湖区景观生态风险,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对探究其生态格局形成过程与机理,降低生态风险胁迫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0、2000、2010、2015年4期LandsatTM多光谱遥感影像,分析了1990—2015年洞庭湖区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引入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将研究区划分为1 165个生态风险评价单元,基于GIS和地统计学,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模型,对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下的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特征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5年,洞庭湖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较大,年均增幅达3.61%,主要由林地和耕地的转入;(2)1990—2015年,洞庭湖区的景观生态风险状况以较低生态风险、中等生态风险为主,其面积占景观总面积的70%以上。但高生态风险区域呈增加趋势,面积占比由1990年的4.95%,增加到2015年的8.70%;与2010年相比,中等风险区面积由46.09%降到2015年的34%,这期间低生态风险区和较低生态风险区的面积明显增加;(3)研究区各时期景观生态风险呈现正的空间相关性,且在空间上趋于集聚。景观生态风险分布与区域地理环境具有较高的耦合性,人类活动的集聚程度与风险的空间集聚程度是对应的。以湖滨地带为核心区和远离湖滨区为两大群体,高值-高值(H-H)风险聚集区主要分布湖滨周边,低值-低值(L-L)风险聚集区主要分布于远离湿地核心区的县市区域。研究结论以期为洞庭湖区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调控生态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成为区域、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作者完成的广州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数值分布图,文章采取等间距的分类方法,进行了生态安全景观的数量结构、不同类型之间的数量转移关系的研究,并从景观结构的三个方面选取景观指数,研究生态安全景观的格局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生态安全评价指数的最低值的区域呈扩大趋势,增大幅度最大的时段是1990-1995年,空间上以中心城区为主;1990年,研究区生态安全面积百分比最大的区间是60-70,其余三个时间里,这个比值都变小,且发生偏移.最低值区间30~40的百分比值呈增大的趋势.1990-1995年各区间值以向相邻的低值区间转移为主,2000-2005年则基本相反,1995-2000的情况较复杂.景观指数研究结果结果是相互补充的,在1990-2000年间,生态安全景观的破碎度呈减少趋势,但是不同安全值的斑块分布均匀程度在1995年最高.但是,即使是在1995年,仍然有局部区域,某安全值段的斑块呈现出聚集态分布,表现为CONTAG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聚乙烯及其废料油化技术中催化剂的研制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冀星  钱家麟 《环境化学》1999,18(5):437-444
本文研究了几种自制催化剂对聚乙烯热解产物的催化改质作用,催化反应温度与催化剂性质对催化改质所得气体收率及组成、汽油收率及辛烷值、柴油收率以及催化剂积碳的影响,探讨了适合聚乙烯及其废料热解产物催化改质的催化剂应具备的特性及热解产物在催化剂上反应的类型,同时探讨了本研究对废塑料油化技术的指导作用。应用此催化剂液体收率可达80%以上,汽油辛烷值为82(RON)。  相似文献   

12.
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铬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吸附时间、吸附液pH值、溶液含铬浓度与菌丝球投加量的效应值与极值进行正交分析 ,确定出影响生物吸附效果的各因素依次是 :吸附时间→吸附液pH值→菌丝球投加量→铬浓度 .实验筛选出了两个对铬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菌种 :黄曲霉 (Aspergillusflavus)、曲霉属 (Aspergillussp .) .在吸附 8h的条件下 ,它们对含铬 1 5mg·l- 1的吸附液除铬率分别达 6 7 1 %和 71 2 % ,两者的最佳吸附条件是 :pH =5 ,铬菌投加比为 5mg·g- 1.以这两种霉菌为主 ,通过吸附性能实验 ,探讨了多种因素对生物吸附剂除铬性能的影响 .  相似文献   

13.
以壳聚糖复合剂替代抗生素,探讨壳聚糖复合剂对家禽养殖的生长促进,提高动物抗病力的作用.结果表明,壳聚糖复合剂显著提高了鸡的免疫能力,对增强鸡的防病和抗病能力相当于甚至优于抗生素(P<0.1).而且使用壳聚糖复合剂还可以降低饲料的使用量.因此,以壳聚糖复合剂替代抗生素,可以保障家禽产品中抗生素类药物的零残留.  相似文献   

14.
干湿交替模式下土壤中镉的释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模拟试验研究了三峡库区消落带四种典型土壤在干湿交替模式下镉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周期性的干湿交替模式对土壤中镉的释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为:紫色土>灰棕潮土>紫色潮土>黄壤.随着干湿交替周期的延长,各种土壤对镉的释放速率都显著下降.干湿交替增强了土壤胶体对镉的吸持能力,镉的交换吸附态所占比例减少,解吸过程发生的难度增大.紫色土、紫色潮土和灰棕潮土对镉的初始释放量均呈现出随干湿交替周期的延长而逐渐下降的趋势;黄壤对镉的初始释放量却随干湿交替周期的延长而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15.
淀山湖上覆水与沉积物孔隙水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淀山湖上覆水和沉积物孔隙水中Pb ,Cd,Cr,Cu ,Fe和Mn的浓度及Eh 分布 ,分析了孔隙水中重金属的扩散通量 .结果表明 ,淀山湖中重金属的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Mn >Fe >Cr,Cu ,Pb >Cd ;Fe和Mn在孔隙水中的浓度远远大于它们在上覆水中的浓度 ,表层沉积物孔隙水中Pb ,Cd ,Cr,Cu的浓度稍大于它们在上覆水中的浓度 ;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可能按照浓度梯度经孔隙水从沉积物向上覆水中扩散而最终影响上覆水的水质  相似文献   

16.
氯酚与富里酸的缔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志勇  王文华 《环境化学》1998,17(5):485-489
本文用超滤膜方法证实氯酚与富里酸之间存在缔合作用,并计算出表观缔合常数在2.7*10^3--121*10^3ml.g^-1范围内。实验结果表明”PH、富里酸含量,氯酚取代氯原子个数都能够影响K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1987年2月至1988年2月每月一次的调查资料,通过测定pH和碱度计算了珠江河口二氧化碳各分量,讨论了ΣCO_2,溶解CO_2与盐度、温度,叶绿素-a 和溶解氧饱和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镧对微囊藻的生长效应及被富集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稀土元素La3 对微囊藻生长效应及其被微囊藻富集的动力学过程 .结果表明 :当La3 的添加浓度小于 2mg·l- 1 时 ,对微囊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当La3 的添加浓度大于 2mg·l- 1 时 ,微囊藻的生长受到抑制 .La3 在微囊藻中富集的动力学过程可用表面配位模型表征  相似文献   

19.
氯酚在胡敏酸上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郁志勇  王文华 《环境化学》1998,17(5):480-484
用静态平衡法了白洋研究泥中胡敏酸对氯酚的吸附情况,当温度升高或PH值降低时,HA对4-氯酚的吸附量增大,对4-氯酚和3,5-二氯酚两种吸附质组成的混合溶液,HA对3,5-二氯酚的吸附量大于HA对4-氯酚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20.
植物保护产品(PPP)需要经过严格的监管评估,以确保它们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接受的风险。阐明化学品在土壤中的命运和行为是环境风险评估的一个组成部分。土壤中PPP活性物质降解首先在实验室研究中进行评估(通常遵循OECD 307实验导则)。但指导性实验室研究中的条件与农业使用中的条件相差甚远,而目前还没有评估作物根系的贡献。在这里,我们将代表三种不同作物类型的有效植物根系整合到OECD 307实验设计中,以评估它们对除草剂PPP降解的影响。在所有三种种植体系中,母本残留的下降速度和不可提取残留的形成速度都显著加快。这导致50%降解时间(DT50)在黑麦草和辣椒的存在下降低约一半,在红三叶的存在下减少约三分之一。这些发现表明植物及其相关的根系网络对PPP降解有显著影响。基于这些数据,需要将植物根系纳入更高层次的研究,在标准化实验室研究设计中增加更大的环境现实性,进而有助于改进环境风险评估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