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酸碱废水中和系统絮凝条件优化及最佳产泥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满足吉化公司 30万t乙烯工程A O工艺废水处理的需要 ,进行了酸碱废水中和系统絮凝条件优化及最佳产泥量的研究 ,确定了最佳pH值下的最佳产泥量和絮凝剂的投加量 ,满足了A O工艺的SS进水指标 ,为掌握酸碱废水中和系统的生产规律和改扩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发挥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耦合系统在废水厌氧发酵生产乙酸方面的优势,有必要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以获得该系统产酸的优化条件。利用经过加热处理并活化的厌氧污泥作种泥,以模拟废水中的葡萄糖为底物,针对发酵时间、底物浓度、种泥浓度、初始pH进行4因素10水平均匀设计实验,得到了乙酸生产指标与产酸条件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也得到了以高乙酸产量为主要目标导向同时兼顾高乙酸产率和高乙酸生产强度目标的优化条件;优化条件实验乙酸浓度比均匀设计中最高乙酸浓度提高20%左右。研究表明,将均匀设计应用于废水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耦合产酸条件优化,可以避免盲目性,迅速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MBBR泥膜复合硝化系统内泥膜竞争关系,通过小试试验研究了水处理过程中常规因素(污泥浓度、DO、温度、C/N)对MBBR泥膜复合系统硝化效果的影响,分析了系统内污泥容积负荷和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Moving-Bed Biofilm Reactor)生物膜容积负荷变化趋势,进而得出泥膜竞争规律.结果表明,MBBR泥膜复合系统容积负荷均大于单一污泥或MBBR生物膜系统的容积负荷.在一定范围内,污泥浓度、DO、温度与MBBR泥膜复合系统容积负荷呈现正相关,且系统内活性污泥在与MBBR生物膜在竞争DO和基质时优势明显,而MBBR生物膜则具有更强的耐低温能力.进水C/N与MBBR泥膜复合系统硝化负荷呈负相关,且活性污泥在应对进水C/N过高时较MBBR生物膜更具优势,MBBR的“镶嵌”则强化了系统SND效果.微生物群落变化显示MBBR泥膜复合系统内的硝化细菌优势菌属为Nitrospira,且悬浮载体生物膜对其富集能力明显高于活性污泥.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MBBR泥膜复合硝化系统内泥膜竞争关系,通过小试试验研究了水处理过程中常规因素(污泥浓度、DO、温度、C/N)对MBBR泥膜复合系统硝化效果的影响,分析了系统内污泥容积负荷和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Moving-Bed Biofilm Reactor)生物膜容积负荷变化趋势,进而得出泥膜竞争规律.结果表明,MBBR泥膜复合系统容积负荷均大于单一污泥或MBBR生物膜系统的容积负荷.在一定范围内,污泥浓度、DO、温度与MBBR泥膜复合系统容积负荷呈现正相关,且系统内活性污泥在与MBBR生物膜在竞争DO和基质时优势明显,而MBBR生物膜则具有更强的耐低温能力.进水C/N与MBBR泥膜复合系统硝化负荷呈负相关,且活性污泥在应对进水C/N过高时较MBBR生物膜更具优势,MBBR的“镶嵌”则强化了系统SND效果.微生物群落变化显示MBBR泥膜复合系统内的硝化细菌优势菌属为Nitrospira,且悬浮载体生物膜对其富集能力明显高于活性污泥.  相似文献   

5.
针对低碳源条件下污水处理问题,开展了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共生系统(IFAS)的实验研究,讨论了低碳源下泥膜两相微生物的赋存特征和互作规律,明确其生态位和对处理效能的影响,通过实际水厂的中试实验,分析生物膜挂膜特性、泥膜活性和菌群的演替规律,对比在不同活性污泥泥龄调控下的泥膜两相中微生物结构和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变SRT下,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随着SRT的增大而增加;由于SRT-H中微生物浓度远大于SRT-L,因此SRT-H中泥膜之间的竞争关系较SRT-L更激烈,SRT-H中污染物去除效能较SRT-L更低.低碳源进水条件下,IFAS工艺中污泥活性随SRT增大而降低,当低SRT (5 d)条件下,活性污泥硝化、反硝化、聚磷和吸磷速率较高SRT (25 d)分别增加了122%、88%、34%和44%;而SRT对生物膜活性的影响较小,两种SRT下生物膜硝化活性、反硝化活性相差不大.微生物测序分析表明,IFAS工艺功能菌在泥膜两相间会随着SRT的变化而发生富集转移;SRT-L中,因"播种(seeding)"效应而在泥膜两相间发生富集转移的功能菌主要为unclassified_g__Enterobacteriaceae,SRT-H中则主要是Acinetobacter.同时,通过分析优势功能菌分布,发现活性污泥中脱氮菌和聚磷菌之间也存在一定竞争;在进水有机基质匮乏的条件下,脱氮菌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聚磷菌的相对丰度,表明脱氮菌更能适应低碳源条件,所以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这种优势主要体现为好氧反硝化菌相对丰度的增加;此外,泥相的SRT变化会反作用于膜相,使得生物膜的停留时间相应发生改变,从而改变菌群结构,筛选出不同优势菌属,进一步加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改良A~2/O工艺的运行及除磷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采用一种两点进水,一点进泥的改良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方法,由多次实验室观测的数据来看,预缺氧段对硝酸盐氮的去除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还对该厂的除磷加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发现采用聚合铝铁对TP的去除率远远高于三氯化铁。旱季进水的碳源基本可以满足生物除磷的需要,只要投加少量除磷药剂就能达到出水水质要求,而雨季时则要加大除磷药剂的投加量。  相似文献   

7.
针对重金属清淤尾水具有污染物浓度高、水质波动大、沉淀性能差等特点,选取pH值和浊度作为实时监测因子,并借助沉淀模拟和数据拟合等手段,建立了比电流与镉残留量之间的实时控制响应模型.结果表明:铝-电絮凝-气浮兼有中和pH值和改善泥水分离的优点,实现了重金属铅、镉和锌的达标排放;此外实时控制策略节省了35.8%的材料消耗和43.4%的电能消耗以及降低了47.9%的产泥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砂石加工废水水质特性的研究可知,该类废水悬浮物浓度高、沉降性能好、且随时间推移,沉降泥渣的比阻呈增大趋势,泥渣的脱水越来越困难。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处理该类废水的新工艺,并在中试规模将其与现行处理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工艺运行稳定、处理成本较低,为0.53元/吨水、泥渣脱水历时短、排泥管不易堵塞,较好地解决了废水中悬浮物沉降后泥渣的处理与排放之间的矛盾,SS去除率为99.8%,处理效果较好,可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9.
硼泥吸附水中酚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加热活化处理的硼泥,用于处理50mg/L的含酚废水,加入量为1%时,最佳吸附酚的pH为2~4,去除率为32%;加入量为5%时,去除率最好可达60%。吸附平衡浓度与吸附量关系符合Lanmuir吸附等温式,其20.0、25.0、30.0℃时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25、2.50、1.75mg/g,其吸附速度符合鲛岛吸附动力学方程。通过活性硼泥的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图,探讨了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10.
针对无明确化学计量关系、均相或非均相封闭系统的一次性化工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固定组成的污染物,其单位产品污染物产生量(即产污系数)的实测会因产品加工周期与污染物产出量相脱节而得不到准确值.制革行业铬鞣工段的诸多工艺参数对皮中铬的吸收率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实验室试验及历年工艺手册数据整理,在建立单一工艺参数与铬吸收率之间的关系基础上,采用逐步优化回归分析法,建立了鞣制工艺参数与铬污泥产生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与企业实测铬污泥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通过工艺参数计算的铬污泥产污系数完全可以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松花坝水库底泥疏浚对其水质影响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波 《云南环境科学》2003,22(4):22-24,27
谷昌坝水库为松华坝水库的前置库,1993年拦截泥沙25821t、总磷21.4t、总氮45.88t,分别占入库总量的92.4%、83.3%和39.2%,且90%以上的磷吸附在泥沙及颗粒上迁移。1996年以来谷昌坝共清淤58.05万m^3,挖深7m-8m。1994年、1999年和2000年的监测数据比较表明,松华坝水库水质均为轻污染,没有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2.
煤泥水煤浆的制备和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煤厂煤泥粒度细、灰分高、含水分量大,不经适当处理,难以有效利用。煤泥水煤浆是一种高灰煤泥水煤浆,它是依托水煤浆技术而开发的一种新型燃料。实践表明,和煤泥干燥燃烧、煤泥成型燃烧相比,其综合技术、经济、环境效益指标更好,在矿区有广泛应用前景。本文对它的成浆特性、制备工艺和应用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评估。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佛山水道概况、水体功能及水污染现状,对底泥污染物释放影响佛山水道水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底泥环保疏浚方案并进行了比选.  相似文献   

14.
密切值法在泉州市山美水库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2004—2008年山美水库水质监测值与地表水标准值相结合,建立了环境样本矩阵,采用超标加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并应用密切值法进行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近年来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施,山美水库水质得到逐步的改善;但总氮超标仍较严重,是影响水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1979-2010年五项太湖水质指标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拟合太湖水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太湖水质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磷、总氮和高锰酸钾指数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典型的倒"U"型曲线关系,叶绿素a和化学需氧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则可以用倒"N"型三次曲线的右半部分刻画。二十世纪末以来开展的一系列太湖流域污染治理措施对水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出现甚至提前起到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2000年-2012年水环境质量及污染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质量和污染结构演化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抓住三者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规划指导环境保护,甚至影响城市规划。本文分析了2000年以来首都水环境质量及水环境污染演变规律,研究了环境质量和污染结构演化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识别并分析了北京市主要水环境问题和成因,提出了水环境保护的综合对策和建议。研究将为解决北京市水环境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QUAL2E模型在长江重庆段水质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QUAL2E模型是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EPA)推出的一个河流综合水质模型。三峡成库后,由于河道的水文特性将发生重大变化,长江重庆主城区段水环境也将发生变化。但成库后长江重庆主城区段水文特征与目前平水期相当。因此,以长江重庆主城区段平水期水质为原型,应用QUAL2E模型对成库后的水质进行了模拟和预测。选用水温、溶解氧、叶绿素a作为模拟预测指标,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较好。为QUAL2E模型在长江的多参数水质模拟上进行了探索,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遥感技术在湖泊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污染遥感监测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且便于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等优点,是实现宏观、快速、连续、动态地监测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已成为湖泊环境动态变化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湖泊水质遥感监测是基于经验、统计分析或水质参数的光谱特征,选择遥感波段数据与地面实测水质参数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建立水质参数反演模型实现的.在运用遥感技术对湖泊进行水质监测的方法中有传统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神经网络模型有较强的水质识别的容错性,水质状况识别的可信度.今后,神经网络模型、高光谱遥感技术以及RS与GIS、GPS的结合运用等将是遥感技术在此领域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根据曲周县统计资料和水利观测资料,分析了近30年来土地投入变化及其对粮食作物单产变化的贡献率,并对区域水资源平衡变化的情况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作为集约化农区的曲周,30年来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表现为土地的复种指数、化肥投入和灌溉率不断提高;播种作物面积单产的生产函数模拟表明,灌溉保障率的提高对作物播种面积单产的贡献率最大,达到了0.546;作物播种面积单产提高对水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导致了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区域水资源失衡。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将对区域的资源持续利用产生不利影响。要促进集约化农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降低复种指数,减少耗水作物,特别是小麦的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20.
Manyas, also known as the Bird Paradise Lake, is situated near the south-eastern coasts of the Marmara Sea in Turkey. This shallow lake, is a unique natural reserve providing habitat for migratory birds with its rich fauna and plankton speci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study the ecological and water quality changes resulting from increasing anthropogenic pollution and human intervention on the natural variations of the water level. For this purpose, physical, 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aspects of the aquatic ecosystem in the lake of Manyas are being measured semimonthly since more than a year.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field measurements associ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parameters will be searched by means of a water quality model. Results obtained will be used in the sustainable restoration of the lake.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 nutrient and trophic dynamics of the planktonic ecosystem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bio-geochemical water cycle in the lake. Secondly, space and time distributions of all physical, 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data are presented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some microscopic communit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