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库竣工运行后,库区将出现落差达30 m的消落带. 消落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在流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其功能包括:缓冲带功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生境的功能、护岸功能和经济美学价值等.从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环境特征和生态功能出发,剖析了三峡水库消落带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加剧,库区土地资源锐减,环境地质灾害加剧,旅游资源恶化,流行性病情和疫情的发生,生态系统更为脆弱等.针对这些问题从系统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三峡水库消落带环境保护和综合防治对策,为科学地制定三峡水库消落带的保护与规划方案提供依据,为保证三峡水库的永续正常运行和库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期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污染负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污染源监测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库区化学需氧量(CODCr)和氨氮总污染负荷现状及历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污染负荷主要来源于上游。近5 a来,进入三峡水库的CODCr污染负荷平均为528.6万t/a,氨氮负荷平均为7.28万t/a,其中上游来水和库区CODCr负荷约为443.2万t/a和85.42万t/a,分别占83.8%和16.2%;上游来水和库区氨氮负荷约为4.75万t/a和253万t/a,分别占652%和348%。废污水及其污染物排放主要来源于重庆主城区。1997~2009年,尤其是三峡水库蓄水运用期内,库区废污水排放总量随库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显著增加,但主要污染物CODCr和氨氮排放量增加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尤其是生活污水中的COD Cr排放量呈下降趋势,说明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尽管如此,库区和上游水污染防治仍然不容疏忽  相似文献   

3.
三峡水库蓄水初期水生态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以2003年10月和2004年4月的两次现场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初期的水生态环境特征。结果表明,蓄水初期水库水体交换能力减弱,水库有机污染甚微,但水体TN、TP浓度偏高,水库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根据水生态环境特征的差异性,水库水域可划分为3种类型区,即坝前水域、库区干流水域以及库区支流洄水河段。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流速、营养盐含量及水温是影响水生态环境特征的主要因素,而由于各类型区的TP、TN等营养盐含量均较高,水温及流速已成为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特征的控制性因子。探讨3类不同水域的富营养化敏感性,表明坝前水域及库区支流洄水河段是库区未来富营养化的敏感水域。  相似文献   

4.
三峡水库175 m蓄水运行后鱼类汞污染风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水库的生态安全受到高度关注,三峡水库成库后是否会出现汞等重金属生态风险增加的“水库效应”,不仅是需要论证的科学命题,也是关系到库区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2011年在三峡库区忠县至秭归段选择“湖沼化”特征最为显著的8条支流采集了鲤、鲢、鳙、鲇、鳜等常见经济鱼类标本,系统分析了库区鱼类标本肌肉中的总汞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支流鱼类肌肉中总汞含量最高为109.6 μg/kg,最低为30.5 μg/kg,平均含量为56.4 μg/kg。与蓄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蓄水运用10 a后库区鱼类肌肉总汞水平尚未明显增加。但是,不同营养等级鱼类之间,肌肉总汞浓度水平随营养等级增加有明显增高,三峡水库水生食物链表现出显著的汞的生物累积。值得注意的是,底层鱼类汞的生物累积强度明显高于上层鱼类,暗示水库底栖过程的“汞活化”依然是需要关注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船舶污染及综合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峡大坝建成后,将形成一个长662.9km,面积1045km^2的巨型水库,水库的蓄水会使库区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降低。而目前重庆市辖区内船舶总数已达6000艘左右,旅客日均流量在6万人左右。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船舶垃圾等对库区水质造成破坏:其中油类排放量将为5694t/a,CODcr为1533t/a,BOD5为766.5t/a,SS为1840t/a,生活垃圾为5000t/a,会严重影响整个三峡库区水生态系统。近年来虽然国家重点执行对船舶油污水排放实行控制,船舶垃圾进行接收处理等多项措施,但据调查,随着航运业的发展,现有船舶污染治理主要还在管理、宣传、执法、港口设施、船舶设备更新等7个方面存在问题,船舶对库区水环境的污染日趋严惩。为避免船舶对库区水域的污染,除对库区航运规模、船舶数量和作总量控制外,还从资金、机构建设、设施建设、环保执法、船舶设备更新等方面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使因船舶排放污染物对库区水域造成的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确保三峡库区水污染整治规划目标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汞活化效应对鱼汞含量影响的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江段鱼体汞元素的含量范围为0.04 ̄0.42mg/kg(湿重),高于长江水系鱼体汞含量水平。分析了三峡库区鱼体汞含量高的原因,指出三峡库区毗邻武陵山高汞背景区,主要受汞矿开发、高汞燃煤及城市废弃物排放的影响。利用水库汞活化指数模型,预测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干流及40条主要支流水域汞的活化效应将增强0.35 ̄1.5倍,鱼体汞含量将是现在鱼汞含量的1.4 ̄2.5倍;并根据不同鱼种汞  相似文献   

7.
三峡水库蓄水对香溪河水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监测论证三峡建库后形成香溪河回水库湾水环境条件改变特征,评价表明水质由轻污染至重污染趋势发展。确定库湾周边的工业、生活污染点源、磷矿面源是构成水污染的主要负荷。指出溶解氧沿河道下游沿程逐渐减小,复氧系数降低,是引起水质恶化,破坏库湾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磷浓度过高将引起三峡水库局部水域富营养化,预测了总磷浓度沿程变化趋势。针对已发生和潜在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加强流域非点源污染的管理、实施总量控制、建立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立项建设污染治理工程、开展河湖水域接触氧化直接净化技术的科研究和实践、制定《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法》地方法规、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项防治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应用MODIS监测太湖蓝藻水华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波段比值算法对经几何校正和大气矫正后的MODIS/Terra L 1B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2004~2010年天气晴好条件下太湖及各分湖区蓝藻水华的面积与时空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对太湖蓝藻水华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0年太湖地区共暴发蓝藻水华539次;2004~2007年太湖蓝藻水华首次暴发时间逐年提前,暴发频次逐年增加,2007~2010年太湖蓝藻水华首次暴发时间逐年推迟,暴发频次逐年减少;2004~2010年3~8月份蓝藻水华暴发次数有增加的趋势,8~12月份蓝藻水华暴发次数有减小的趋势;2004~2010年太湖蓝藻水华主要发生在北部和西部湖区,东部和南部湖区发生次数较少,各分湖区蓝藻水华暴发概率大小的顺序为:西部沿岸>大太湖>梅梁湾>南部沿岸>竺山湖>贡湖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库入库污染负荷研究(Ⅰ)--蓄水前污染负荷现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分析蓄水前三峡水库入库污染负荷,包括库区污染负荷,如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船舶流动污染源;主要干支流长江、嘉陵江、乌江的入库背景污染负荷,包括上游天然背景负荷和上游污染贡献负荷,为三峡水库水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①进入三峡库区的污染源主要来自长江、嘉陵江、乌江上游输入的背景负荷,包括上游贡献负荷和天然背景负荷,其中:CODCr的天然背景负荷与上游污染贡献负荷较为接近,BOD5、NH3-N的上游贡献负荷略大于天然背景负荷;TP的上游贡献负荷远大于天然背景负荷。因此,“三江”上游区域的污染治理工作应为今后三峡水库水污染防治的重点;②库区内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TP、BOD5、TN、CODCr等有机污染物,其累计等标污染负荷比达到98%以上。库区内的主要污染源为农田径流,其等标污染负荷比为77.85%;其次为城市污水,其等标污染负荷比为19.45%,工业废水的等标污染负荷比只占1.62%。因此,农田面源将是今后库区污染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面源污染特征与防治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运行以来,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面源污染防治愈发受到关注。依托2004、2005年生态环境调查成果,在分析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简称三峡地区)面源污染负荷特征、面源污染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面源污染防治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入库污染负荷总量组成中,面源贡献占绝对优势;空间分布上,上游长江干流、嘉陵江及乌江流域贡献占绝对优势,库区区间贡献较小;形态特征上,氮对水体的影响以溶解态为主,磷对水体的影响以颗粒态为主。从面源污染发生过程来看,三峡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不合理为土壤侵蚀、污染物迁移转化提供了先决条件;而农村经济增长迅速、耕作管理技术落后亦增大了面源污染的风险。结合上述分析以及三峡地区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污染控制分区策略、工程措施治理策略、生态经济培育策略、农业耕作管理策略,旨在为三峡水库长效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解决三峡库区支流水华问题,实现三峡水库生态调度,需探明现行三峡水库175 m蓄水方案对库区支流水环境的影响。基于2008~2010年三峡水库开展的汛末175m试验性蓄水工作,及香溪河库湾2008~2010年野外监测数据,从库湾水华暴发程度、营养盐水平及水动力特性方面分析了2008~2010年三峡水库汛末175 m试验性蓄水对香溪河库湾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分两阶段蓄水时间提前方案有利于库湾中上游上层水体的交换和紊动,降低库湾中上游水体表层营养盐浓度,破坏了浮游植物赖以生存较稳定的环境,抑制藻类的生长,降低水体表层叶绿素a的浓度,减少水华暴发频次、持续时间以及强度,有利于库湾水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三峡蓄水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利用TRMM 3B42卫星降水产品分析了三峡蓄水前后(以2003年为分界)库区的局地降水变化。分析表明,蓄水以后,库区西北部年累积降水量增加,东南部年累积降水量减少,这种降水变化是大尺度上降水变化的区域体现。蓄水对干流附近降水产生了一定影响,干流站点间降水量差别增大,但整个大库区平均的年累积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蓄水之后的降水变化具有季节差异。冬季几乎整个库区的降水量都有所增加;春季降水量在干流的上游个别地区和下游减少,中游增加;夏季除库区下游部分地区外,大部分库区降水量有所减少;秋季,库区的上游和中游降水增加,下游降水减少。区域平均的季节降水量无明显年际趋势。结果表明,三峡蓄水带来的降水变化空间尺度只局限在近库区,对整个大库区降水变化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峡库区和上游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逐日气温、降水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三峡库区和长江流域等地区气象要素的气候长期变化趋势,并利用监测资料和数值模拟试验初步分析了水库蓄水后对三峡库区附近局地的天气气候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近50 a来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降水量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21世纪以来库区降水转为少雨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与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水库蓄水后对库区附近气温产生调节作用,夏季降温和冬季增温效应明显;蓄水后库区年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总体上,三峡水库对附近气候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20 km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模拟了三峡水库建成后,由于下垫面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并探讨了三峡水库的建成是否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高温干旱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极端天气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三峡水库的建成对当地气温具有海洋性效应,库区附近春季温度变低,夏季在水库下游气温升高、上游则气温降低,而冬季则以升温为主;春季降水变化主要位于库区沿线的南部山区,增雨带和减雨带相间分布,夏季降水量在三峡库区中上游地区和附近的山区呈增加趋势,在库区下游及附近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冬季降水量减少,主要集中在大坝附近地区到三峡(巫山)段;春季库区的相对湿度增加,幅度多在05%~10%,夏季相对湿度的影响也存在正负两种效应,大坝上游库区附近相对湿度增加,大坝下游地区相对湿度降低,冬季变幅不大;三峡水利工程不是干旱、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出现的主因,它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资源与环境一体化管理的机构、法律、制度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流域管理在国家区域开发和环境保护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国外在流域管理方面有成熟的经验和新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国外流域管理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结合三峡 区管理的现状以及建库后可能因管理而出现的问题,就如何在三峡库区更加有效的实行资源与环境的综合管理,如何建立和完善适合三峡库区实行更为有效的管理框架和模式等方面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是三峡库区的三大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其中滑坡所占比例最大。强降水、连阴雨等气象因素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重要因子。利用三峡库区及其周边地区蓄水前常规气象站1971~2003年逐日降水资料和库区有完整记录的滑坡个例资料分析了滑坡灾害与发生前各个时段降雨的强度、持续时间、总量等之间的关系,初步确定不同保证率下诱发三峡库区滑坡灾害发生的临界降水量值,为开展三峡库区滑坡灾害气象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述了三峡水库几个重要水环境问题,对近年来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回顾,评述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就三峡水库水质模拟、水体富营养化、水库泥沙截留淤积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国际水协会最新推出的河流水质模型,提出了三峡水库水环境模拟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基于湖泊(水库)生态动力学模型原理,在对水体中磷元素预测的基础上,从营养盐含量、水深、流速、温度因素等与富营养化非线性映射关系出发,初步建立三峡水库水体富营养化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三峡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潜势进行研究,分析讨论了一些初步结果;论述了水库泥沙截留淤积及其与水体中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的相互作用;建议三峡水库近期内应予以重视的一些重要水环境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扩种龙眼荔枝的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与龙眼系亚热带水果,集中分布于闽粤两省,三峡库区上段河谷两侧也有零星分布,是该类水果分布的最北界。这类水果在训区栽培始于汉唐时代,并被列为贡品荔枝与龙眼系喜温性水果,库区栽培间冻害发生,成为限制扩大栽培的主要因素,故多分布于万县-重庆江段两海拔200m上下地段,水库蓄水后,原栽培区部分被淹没,但水体有增温作用,为扩大栽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研究了万县-重庆沿江两岸河谷地段与非河谷地段适宜载种范围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峡地区坡地发育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坡地发育是地貌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三峡地区坡地发育的研究对三峡库岸稳定性的评估和三峡移民的土地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从概括坡地发育的研究进展,阐述科学家们对坡地发育的不同看法入手,引出三峡地区坡地发育的特殊性。初步研究三峡地区的坡地发育具有分段式分进的特点,包括中山峰陡坡的剥蚀后退过程,山顶缓坡的风化剥蚀夷平的过程,上段斜坡的片流坡地侵蚀过程,下段陡坡的剥坡后退过程,山麓堆积缓坡的剥蚀过程等。通过分析三峡地区坡地的五种坡段的成因、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对三峡库区的稳定性和三峡移民的土地开发的影响,预测未来的三峡库岸,大部分为剥蚀陡坡,部分为崩塌滑坡陡坡,三峡沿岸城镇开发建设的重点将是库岸有坡地的防护工程。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大农业的自然环境现状与预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系统序化的观点,分析了库区大农业主要环境因子的具有代表性指标的数量和警式线,并进行了对比,发现它们都处地逆向演替或退化之中。这对三峡水库和库区大农业均十分有害。说明库区大农业的环境恶劣或恶化,应处于警式状态之中。其主要原因是长期向自然过度索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人口和物质的生产。建议进一步研究大农业及其环境的调控;把对环境的逐步补救和防止新的破坏结合起来,开展新的生态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