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为了研究生活污水中典型环境雌激素(estrogenic endocrine disruptors, EEDs)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UASB)和厌氧滤池(anaerobic filter, AF)中的行为特征和去除机制,采用固相萃取(SPE)LC/MS/MS分析方法,测定了9种EEDs的浓度和污泥吸附量,利用壬基酚当量(nonylphenol equivalent quantity, NEQ)进行了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厌氧污泥对各EEDs的吸附能力与该物质的lgKow煤头肿映ざ认喙兀籙ASB对雌二醇(E2)和大豆苷元的去除率分别达83.2%和90.4%,AF对染料木素的去除率达81.6%; 9种EEDs在UASB和AF中的污泥水分配系数(Kp)分别为0.15~23.3和0.05~159.67;综合分析去除率和Kp值数据,揭示了生物降解是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双酚A(BPA)和雌三醇(E3)的主要去除途径;出水的NEQ均小于美国EPA的壬基酚水质标准(28 μg·L-1,小时平均浓度标准),表明EEDs经厌氧处理后其环境风险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
ASBR处理热水解污泥的启动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进行了中温、高温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处理热水解污泥的启动试验,同时与中温连续流搅拌反应器(CSTR)进行对比,ASBR 启动期包括种泥驯化期、过渡期和稳态期 3 个阶段.启动过程中污泥固体物质在 ASBR 中不断积累而保持较高的固体停留时间(SRT),有助于提高处理效率.污泥中蛋白质生化降解产生的氨氮提高了体系的缓冲能力,pH值保持在 6.60~7.72之间.当水力停留时间(HRT)为 20d、容积负荷为 2.71kg COD/(m3d) 时,中温 ASBR、高温 ASBR 和中温 CSTR 的总 COD(TCOD)去除率分别为 67.71%、64.55%、60.25%.相应地, ·中温、高温 ASBR 的平均日产气量比中温 CSTR 分别提高 15%、10%. 相似文献
3.
4.
研究了厌氧污泥复合床 (UASCB) 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 (SMBR)串联工艺 ,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工艺性能及影响因素 ,并与单纯的SMBR工艺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在进液COD浓度平均为 2 50 0mg/L ,NH+ 4-N平均浓度为 360mg/L ,厌氧反应器COD的负荷为 7~2 0kgCOD/m3·d ,SMBR负荷为 1~ 5kgCOD/m3·d,系统总水力停留时间为 1 4~ 2 8h时 ,该串联工艺COD去除率达到 92 %以上 ,NH+ 4-N的去除率在 80 %以上 相似文献
5.
进行了高温、中温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处理热水解污泥的对比试验研究.在HRT=10d,总COD(TCOD)容积负荷为5.42 kg/(m3·d) 的条件下,高温、中温ASBR的TCOD去除率分别为56.20%、61.66%,污泥COD的产气率(CH4)分别为199、219 mL/g.ASBR能有效积累污泥悬浮固体从而保持较高的固体停留时间(SRT),高温、中温ASBR的平均SRT分别为30、37d.同中温ASBR比较,高温ASBR的微生物形态单一、种类少和产甲烷活性较低,因此高温ASBR的处理效率和产气率较中温低. 相似文献
6.
采用序批式运行方式、梯度升温方法进行了高温ASBR处理热水解污泥的启动实验.结果表明,梯度升温法能在131 d内较快地启动高温ASBR反应器.在3个梯度升温阶段中(35℃→40℃→47℃→53℃),反应器的性能都出现了一定的波动,其中在中温→中温(35℃→40℃)、高温→高温(47℃→53℃)阶段出现的波动比较小,而在中温→高温(40℃→47℃)阶段反应器的产气量、甲烷含量、出水COD和反应器内微生物量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反应器的性能波动较大,40℃和47℃分别为中温和高温的上限和下限.在反应器启动过程的稳态期,反应器的平均产气量为2.038 L/d,甲烷含量为72.0%,COD产气率(CH4/COD投入)为188.8 mL/g,TCOD和S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8%和83.3%.扫描电镜和DGGE分析结果表明,启动过程中反应器中的微生物形态和种类都发生了变化,启动初期(35℃)和稳定期(53℃)的优势菌种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温ASBR处理水热改性污泥.结果表明,高温ASBR处理水热改性污泥的有机负荷(COD)由7.762kg/(m3·d)提升到13.106kg/(m3·d)后,会导致反应器内VFA的积累,pH和产气量的下降,反应器出现酸化现象.这种酸化现象属可恢复性酸化.系统恢复后,ASBR的有机负荷(COD)能达到10kg/(m3·d).高温ASBR在有机负荷(COD)为2.523、4.196、7.762、10.091kg/(m3·d)时的产气率(CH4/COD投入)分别为250、247、219、187mL.高温ASBR的有机负荷OLR与产甲烷速率MPR和COD产气率之间都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随着OLR的增加,产甲烷速率增大,COD产气率减少. 相似文献
8.
ASBR即厌氧序批式反应器是90年代提出的一种高效厌氧反应器,本文拟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系统研究分析该工艺的影响因素温度、进水时间与反应时间比、反应器尺寸等,指出了反应器的特点以及应用前景,以使这项技术能尽早用于我国工业废水的处理中. 相似文献
9.
10.
本研究构建了基于一体式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及絮体污泥的部分硝化-厌氧氨氧化(PN/A)脱氮处理系统,通过运行参数优化调控实现了热水解污泥消化液的高效脱氮.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接种厌氧氨氧化菌(AnAOB)生物膜污泥与普通活性污泥、控制高游离氨(FA)(>20mg/L)和限制曝气(DO≤0.2mg/L)等运行条件,能够快速构建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亚硝酸盐积累率可达85%以上,脱氮负荷达到0.60kgN/(m3·d).稀释后的热水解污泥消化液仍对AnAOB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反应器总氮负荷降至0.20kgN/(m3·d)以下;但系统内AnAOB丰度总体呈增加趋势,说明AnAOB的增殖未受到完全抑制.系统内混合污泥的平均中位径由53μm缓慢增长至109μm.定量PCR数据及高通量分析显示,该处理系统富集了较高纯度的An AOB,最大丰度占比可达8.06%,其优势菌属为Kuenenia菌属.此外,在第93运行周期下Kuenenia菌属在颗粒污泥的丰度占比大于AOB,为5.26%;絮体污泥中具有亚硝化效果的单胞菌属Nitrosomona... 相似文献
11.
12.
为初步了解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降解过程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对渗滤液实际处理工程提供借鉴,在最优工艺参数条件下,分别用处于中温(35±1)℃和常温状态的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对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通过对反应器内的液相、气相和固相碳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中温(常温)条件下,整个反应周期内约有86.4%(77.6%)的碳进入气相,约有1.7%(1.4%)的碳进入固相,其余约11.7%(22.3%)的碳仍存于液相中;其中,进入气相部分的碳有77.6%(71.3%)以甲烷形式存在,8.8%(4.7%)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这说明ASBR预处理垃圾渗滤液过程中产生的甲烷资源化利用潜力较大。另外,反应器在中温状态下较常温状态处理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A/A系统反硝化除磷的强化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厌氧/缺氧(A/A)SBR,试验研究了选择和富集反硝化除磷菌(DPB)的条件.结果表明,采用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充分分开的两段进水方式运行,当厌氧段进水COD与缺氧段投加硝酸盐质量浓度为300 mg.L-1、50 mg.L-1,pH值约为7.0时,DPB可快速成为系统中的优势菌群,系统可达到良好的反硝化聚磷效果;将前述系统改变为一段进水方式运行后,系统仍具有良好的反硝化聚磷效果.在进水磷浓度同为20 mg.L-1下,在缺氧段投加磷的运行方式比在厌氧段投加磷的运行方式更能提高系统的除磷能力. 相似文献
14.
15.
16.
在序批式活性污泥(SBR)反应池内投加填料,形成流动床SBR,本试验对SBR和流动床SBR去除COD、TN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床SBR对COD、TN的去除效果优于SBR,采用限制性曝气方式时TN的去除率较非限制性曝气方式高。 相似文献
17.
18.
活性污泥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代表烷基酚类的典型内分泌干扰物(EDCs)叔辛基酚、辛基酚、壬基酚、双酚A,和代表类固醇的典型内分泌干扰物17α-乙炔基雌二醇和雌三醇等6种物质,建立了活性污泥水相与固相中的SPE-GC/MS的同时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三种不同的固相萃取浓缩小柱的效果,发现具有梯度极性的Bond Elut-Plexa小柱对所选6种内分泌干扰物萃取回收效果较好。通过所建立的方法对6种EDCs在污水和污泥中的浓度进行了分析,检测回收率达80.5%和84.8%以上。并通过该分析方法对上海某污水净化水厂曝气池中污水和污泥浓度进行了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19.
SBR反应器内短程硝化系统快速启动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快速启动自养短程硝化系统的方法,研究了溶解氧(DO)、pH、温度、外加有机碳源对自养短程消化系统的影响。以硝化污泥接种反应器(SBR),在纯自养条件下利用高浓度溶解氧1.0~1.6mg/L和中温(35±1)℃达到亚硝酸氮的快速积累。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浓度为280~300mg/L,HRT为12h,控制pH值为7.5~8.5、温度在(28±1)℃、溶解氧浓度为0.8~1.2mg/L条件下,氨氮去除率达到90%以上,亚硝酸氮积累率高达95%。试验证明投加有机碳源(COD)50mg/L左右时,不会对短程硝化系统产生影响,且能实现较高氨氮去除率和稳定的亚硝酸氮积累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