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庶华放着好好的木工不当,自告奋勇改行当既苦且累、奖金又少的架子工。他图什么,只图保证他人的安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绑好架子少出事故,就是对我最大的奖励。 他年纪不大,却具有很高的精神境界,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闪射出共产主义的光辉。从这个青年工人身上,可以看到加强共产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喜收获。 有些自以为聪明的人讽笑李庶华“傻”。然而,这样的“傻瓜”正是人民所需要的。要知道,这种“傻”劲是做好任何工作的保证,安全工作也毫不例外。试想,如果企业的各级领导有了这种乐于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他人…  相似文献   

2.
5分钟前,他还在劳动,还在与工友们开着玩笑;5分钟后,他带着无限的悔恨离开了工友,离开了亲人,离开了美好的人间。人们无不痛惜地说:真没想到事故能出在他这个安全员身上! 他叫张洪业,是大连煤气公司一厂炼焦车间煤库的副班长。1988年2月23日早晨上班后,他来到了工作岗位采煤坑处,观察煤眼是否有堵塞现象。按操作规程,扒煤应从外向里扒,可是张洪业却站在煤堆中间由里向外扒。这时有人看见煤已埋到了张洪业的膝盖,就提醒他说:“这样危险!”他却满不在乎地说:“不要紧!”仍然继续扒煤。一会,煤埋到了张洪业大腿根处。又有人对张洪业喊道:“危险…  相似文献   

3.
事故(小小说)曾茂辉他找到领工员,很痛心地说:“那个事故是我出的。那天,我多睡了一会儿。我知道我已经接了班,不能再睡了,可是……”领工员说:“我知道。年轻人嘛,瞌睡是多些。这个事故你就不要再说了,好不好。”他听领工员这样说,就又找段长。,他觉得这件一...  相似文献   

4.
1987年。鞍钢公司在安全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从‘领导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观念转变”的战略措施,得到了全体干部、工人的响应。实践证明,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 至于当时的我,却有自己的认识。认为这主要是对工人讲的,对我们企业领导者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上级怎么要求咱就怎么干呗!由于思想有毛病,工作虽然抓了,总不是那么得力,重伤事故仍有发生,行车事故也不少,路外事故更是频繁,有好几次险些出死亡事故。 在分析事故时,开始我没能很好地眼睛向内总结经验教训,而是严厉批评下属干部,狠狠处理事故责任者。有人说:“领导就知道出了事…  相似文献   

5.
一位安全员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与责任的追究非 常执着,使一些人对此耿耿于怀。朋友好言相劝:你 年龄大了,应该学“乖”了,不要顽固不化再得罪人 了。可是他说:“那样我就不配当一名安全员了!如果 事故原因不查清楚,当事人不汲取教训,那么同类事 故必然会重复发生。无论什么人都阻挡不住我,无论 有人说什么,我都不在乎!”  相似文献   

6.
烈山故事     
煤矿,历来被认为是事故多的地方,至今,在一些人中间还流传着“井下自有三分险,伤亡事故总难免”的说法。可是,烈山煤矿却用安全生产五年的事实,驳斥了这种“事故难免论”。 前些日子,我曾走访了这个矿的井上井下,听到了许多安全生产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短,但却生动地告诉人们,烈山矿安全生产的成绩是怎么得来的。下面就是其中的几则。管书记改棚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的一天,采煤一区党支部书记管万义值早班。 这一班创了高产,他心里乐滋滋的。可是,等到班长来交班时,他却发现班长手里没拿合格牌,就问:“你的合格牌呢?”班长气呼呼地说。“中班真…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曾多次在安全课堂上问学员:对于企业而言,零事故是否能做到?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不能,也有人说大事故可以为零,小事故根本不可能。一位生产经理的话让我记忆犹新:只要吃芝麻饼就一定会掉芝麻粒,企业只要生产就一定会出事故。对此,笔者并不赞同。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人在采访爱因斯坦时问道: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你觉得什么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宋长瑞师傅是建筑工地上的安全员。搞建筑,工种间立体交叉作业,施工工序纷繁复杂,最容易出事故。宋师傅常说,作为安全员,可把着工人的生死关呢!一丝一毫不能松懈。宋师傅常常谈起他的一次深刻的教训。 那是1988年7月的一天上午,宋师傅在亚运村工地正在施工的大楼外檐,发现架子工李殿才在脚手架上不带安全带。对这种严重的违章作业,宋师傅当即按规定让他停工检查,并要罚款20元。小伙子当时又是鞠躬,又是作揖,说:“师傅,我刚结了婚,手头紧,您就看我是初次,饶了我吧,我一定改!师傅,我给您敬礼了。”不知怎么的,宋师傅的心一下子软了,批评教育后…  相似文献   

9.
蹲进牢房后的头几天,眼前总是不时地晃过那只白生生滴溜溜圆的酒瓶,仿佛那瓶子是手雷,是炸弹,是烈性炸药……一场场恶梦伴随着我度过漫长的不习惯的监狱之夜。心悸稍为平静之后,总难免回忆起满强那个悲伤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婚日……… 天洒着碎玻璃渣似的干雪,贼冷。我卷缩在被窝里,恋着星期天习惯性的懒觉。有人敲门,我看看表,糟糕,晚了!今天是满强结婚的喜日。这个满强早不办晚不办,偏赶上落雪!我埋怨着从温暖的被窝里钻出,顾不上洗脸屹早点,使芥着“皇冠”直奔满强家。 满强是百货公司的批发员,无官,手头却很活。有人说他至少有10万;我晓得…  相似文献   

10.
醉(小说)     
老方,四十开外。一头过多的白发和密密的皱纹,显得很苍老。他整天闷闷地,少言寡语。他从外单位调到修缮组已近半年,和大家仍象路人。休息时,别人打牌,逗乐,他独自蹲在一边抽烟。背地人们叫他‘老蔫罗卜’。孰不知蔫罗卜最辣。 修缮组修一幢楼房。雷子领人搭架子。架子搭完,老方上去一试,左摇右晃。他坚持重搭,拦着不让上人。其实活不多,何必再费事。我对他说:“小心点算了”。他却死活不干,样子很凶,惹恼了雷子,俩人干了仗。结果惊动了队长,架子重搭不算,还扣了雷子和全组安全奖。 俗话说,水大水小别漫桥。我这个组长脸上无光,着实对他不满…  相似文献   

11.
天车工“十不吊”的规定是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千万违反不得,否则要出事故。 比如,“钢丝绳不合格不吊”。有人却不看钢丝绳好坏拿来就吊,甚至用铁丝代替钢丝绳吊活,十之八九都出事故。一次,有人用8号铁丝起吊近400公斤重的物件,刚吊到一米高,铁丝断了,他躲闪不及,还没来得及吭一声就倒在血泊里。 又如,“斜拉横曳不吊”。也有人不信这一条,吊物件时偏要斜拉横曳,钢丝绳不够长时再套一根,弄得吊件来回摇晃,或挂住其他物件,往往发生碰撞事故。一次,铸钢车间天车下的送货车轨道被砂子等物埋住了,送货车开不到天车底下。工人图省事,就斜拉…  相似文献   

12.
从前,有人牵着驴去赶集。驴背上驮着两筐瓷器。刚出村口,有人提醒他,筐子摇摇晃晃的,该把绳子扎紧些。他说一下子摔不了,等等再说。走到半路,有人喊住他说,驮筐绳子已断了一股。他答道。“断了一股还有三股哩!等等再说。”快到街头,又有人惊叫着告诉他,有一边筐子快滑到地上了,他还慢条斯理地说:“就到了,就到了,等一等吧!”可是他再也等不成了,“哐啷一声,两筐坛盆碗罐变成一堆瓦砾。这个故事对我们搞好安全生产颇有启发。 有些企业领导忽视安全,明知有事故隐患,却满不在乎。安技干部再三呼吁解决,却一拖再拖。结果隐患酿成事故,给国家和人…  相似文献   

13.
一天,某车间发生了一起工伤事故。 新来的安全员问车间主任:“这起事故怎么处理?”主任说:“事故虽然出了,但损失不大,责任者态度还是好的,下次注意点就是了,我看不用上报了。” 安全员这才恍然大悟:难怪我们车间是“月月无事故,年年无事故”哩!原来是“领导有方”“领导有方”@赵纯  相似文献   

14.
救命网     
1982年10月,徐州市房管局建筑四处在湖滨3号楼工地施工。14日上午房管局安全科到工地检查,发现木工拆除钢模时把架子下面的安全网砸塌了。401队队长张爱华知道后立即动手把安全网整理好。下午,四处专职安全员王广金又协助队里把安全网整理加固,一直干到下午5点多,看看没问题了,才离开工地。 第二天是全局“三年无人身伤亡事故”活动的最后一天,上午10点多钟,401队女工高广英在施工中不慎从四楼上掉下,正好落到安全网里,避免了一次重大伤亡事故,使全局实现了三年无伤亡事故的奋斗目标。房管局除通报表扬了张爱华,王广金外,并要求局属各单位以…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江西氨厂机修车间发生了一起天车吊装备件时砸伤人的事故。事后车间召开了一次事故分析会,认为是“好心”出了事故。 会上,工段长先介绍事故发生的经过。他说。当时天车工不在,为了把备件吊装好,技术员出于“好心”就叫铆工师傅去开天车。这个铆工也是为了工作,才答应去开,但因对天车操作方法不熟练而出了事故。铆工发言说:“我不是天车工,技术员叫我开,我就上去开了。这事我有责任。”最后厂长说:为了工作,大家都是出于“好心”,谁愿意出事呢?问题是我们的同志没有按章办事。技术员叫铆工去开天车是违章指挥,非天车工去开天车是违章…  相似文献   

16.
人们都说,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难做,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可是,吉林市陶瓷厂的女工保护工作自1982年以来却一直做得有声有色。听说这个厂主持女工工作的是个男同志,记者怀着一半惊奇一半敬佩之情特意采访了他。 “我就是我们厂的女工委员。”一位身材消瘦、50岁出头的中年男子站在记者面前。他叫宋彦喜,是厂现任安全科科长。他说:“全吉林省有两个男性女工委员,我是其中之一。” 老宋是1962年进厂的,曾在车间、劳资、统计、政工、保卫等许多部门工作过。他生性耿直、敢说敢干,看见不对的事敢管。他在基层工作多年,对工人有很深的感情,对厂里的…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铁路局房修段张志远同志来信说:我们是建筑维修单位,个别女同志穿高跟鞋上岗操作,大多数人认为这样登高爬下,容易出事故,不利于安全生产。但也有人说:“既然商店里卖高跟鞋,为什么不能穿着上班?”请问建筑工人上岗操作穿高跟鞋合适吗? 编者认为:干建筑维修活不宜穿高跟鞋。这里介绍的一篇知识小品《织布工莫穿高跟鞋》,也可作为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工人干活能穿高跟鞋吗?  相似文献   

18.
拌药,是鞭炮、花炮生产中最危险 的工序,很多工人都不愿干。可是,建 湖县花炮厂拌药工袁万和在这个岗位上 干了整整八个春秋。他拌的药堆起来像 一座小山,却没发生过任何大小事故。 袁万和在8年多拌药工作中,通过 学习已掌握了四种药的化学成份和特 点。如黑药怕火种,黄药怕摩擦,铝铅 粉遇水易挥发等。他还摸索出炸药与天 气的关系:气温高、干燥,药物易起 燥,危险性大;气温低,湿度大,药物 转性回软,危险性小。一般情况下,早、 晚药物性子疲沓些,中午火爆些。老袁就根据这些规律,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和相应的工作方法。 他十分注意改进拌药操…  相似文献   

19.
我有位年轻的朋友 ,在一个企业的基层当班长。近日年终评比 ,他的班组荣获了企业“安全先进”称号。我诚心地向他表示祝贺 ,但他却不无感慨地说 :“这样的大红锦旗 ,我6年得了6面 ,可面临的现实却是 ,愿意来我们班组工作的青工却越来越少了。”我的朋友一向以治班严谨自翊 ,并常把自己所带的班组在生产中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故当做莫大的荣耀。但是这一次看得出 ,他的这份自信与自豪已经开始动摇了 :“企业给我们的先进头衔越来越多 ,可是给我们的实在东西却越来越少。一年一顶‘安全帽’ ,时间一长 ,谁还买你的账?”无数的经验与教训表明 ,…  相似文献   

20.
往事(七)     
说者无意 听者有心这是一个出人意料但却刻骨铭心的事故案例。事故经过是这样的:20世纪80年代初,某厂乙二醇产品大会战现场,我是现场安全监督。盛夏的一天中午,施工现场休息室里,装机组的十几个人边吃午饭边聊天,我恰好也呆在这里吃饭、休息、凑趣。吃罢午饭,组长傅师傅拿起他那个大烟斗,拧开烟咀并用纸捻捅进去清理烟袋油,他边清理边说:“别看这烟袋油挺 脏,它能防身。农民为什么都抽烟?下地种田时那些 长虫(蛇)、蝎子闻到烟味都不敢靠近,这就是烟袋油的功劳。我小时候常用烟袋油钓蛤蟆(青蛙),一熏它就晕!”一席话,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