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0年以来山西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栋  谭桂容  耿新 《灾害学》2015,(1):75-81,86
利用山西省66个测站1960-2009年秋季(9-11)月的逐日降水量,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法、EOF及Morlct小波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山西秋季连阴雨的变化趋势和时空结构特征,建立了秋季连阴雨强度指数模型。结果表明:山西秋季年际区域性连阴雨次数和阴雨日数呈明显的线性减少趋势,过程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连阴雨次数的累积距平表现为"三升两降"型变化;山西秋季连阴雨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1960-1970年代中期,有5~6年的周期变化,1990年代后期有2年的周期变化特征,年代际变化呈"波动状"变化规律;全省秋季连阴雨从南到北呈递减分布,除北部的天镇、山阴、繁峙等呈增加趋势外,各代表站表现为一致的减少趋势,南部、东南部及五台山为连阴雨多发区,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为少发区;山西秋季连阴雨存在2~3年、8年左右的显著振荡周期。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8年左右振荡周期的振幅最大,能量最强,是周期振荡最强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山西清代霜雪灾害的特点与周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西清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地区霜雪灾害的等级、周期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清代山西共发生霜雪灾害252次,其中轻度80次、中度125次、重度47次。霜雪灾害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公元1644-1703年为第1阶段,1704-1823年为第2阶段,1824-1883年为第3阶段,1884-1911年为第4阶段。其中第1,3阶段为灾害多发阶段,强度较大,以中度和重度霜雪灾为主;第2,4阶段为灾害少发阶段,强度较弱,以轻、中度灾害为主。小波分析表明,清代霜雪灾害主要有2~3 a周期、15 a周期和40 a周期。降雪或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至0℃以下是造成山西霜雪灾害的主要原因。轻、中度霜雪灾害的温度范围为-6.4~-1℃,重度为低于-6.4℃。山西清代共发生3次寒冷气候事件,出现在1669-1672,1690-1699和1830-1836年;2次异常寒冷灾害年,分别是1653和1892年,寒冷气候事件和异常寒冷灾害年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山西1368-1948年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学分析,对该区霜雪灾害等级、阶段、周期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在这期间,山西共发生霜雪灾害419次,轻度106次、中度228次、重度85次。灾害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1368-1579年为第1阶段,1580-1699年为第2阶段,1700-1819年为第3阶段,1820-1948年为第4阶段。第1、3阶段距平值主要为负值,灾害频次较低,以轻、中度灾害为主。第2、4阶段距平值主要为正值,灾害频次较高,以中度和重度霜雪灾为主。小波分析表明,灾害存在着4个明显的周期,即10~13年、20年左右、45~50年和120年左右的周期。降雪或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至0℃以下是造成山西霜雪灾害的主要原因。共发生6次寒冷气候事件,分别出现在1578-1588、1591-1607、1631-1642、1669-1672、1690-1699和1830-1836年。出现3次异常寒冷灾害年,分别是1653、1892和1929年。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全国160个站1952—1986年的降水量资料,计算了年、季、月的旱涝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86年的干旱分布,分析表明:1986年的干旱就其发生范围而言是近10年来最大的一年,其中北方比南方干旱范围大,持续时间也长,河南、山西、山东和内蒙等省区的干旱最严重。同时,讨论了干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52年山西暴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山西17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降水资料,应用线性趋势系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小波变换等常用方法,分析了山西近52 a来的暴雨气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西暴雨具有"南多北少"的特点,主要发生在主汛期,频次下降趋势为1.26 d/10a;暴雨频次占90%以上;局地暴雨过程占69.6%,区域性暴雨过程占30.4%,大部分暴雨过程的持续时间不超过1d;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在1968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暴雨频次减少。年平均暴雨强度为96.15 mm/d,减少速度为2.85 mm/10a。大暴雨及特大暴雨主要分布在7,8月份,具"七下八上"的特点,暴雨频次的旬际变化以7月下旬为对称轴,在时间上对称分布。暴雨发生频次普遍具有10~15 a的年代际变化周期,另外还存在25~30 a的低频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6.
李梁  李刚 《灾害学》2021,(4):37-41
山西旱涝灾害的发生使当地造成严重的生态损害,为有效补偿旱涝灾害带来的生态损失,现对山西旱涝灾害生态损失补偿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山西地理位置的分析和特殊气候环境的分析,对当地形成的干旱和洪涝两种灾害以及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建立山西旱涝灾害生态损失补偿机制,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改善。通过对生态补偿的规划区域分析和调查,构建生态补偿标准成本核算体系需结合三大理论以及三性原则,并制定补偿标准,量化拟定旱涝灾生态损失,以及确定补偿主体、补偿客体,根据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产业的人均收入,制定生态损失经济补偿分配标准,根据生态损失的类别、量化损失数目的不同,确定生态补偿顺序、规划生态补偿时效,最终实现旱涝灾害生态损失补偿。  相似文献   

7.
《防灾博览》2009,(6):52-53
初冬的北京,空气中有一丝的凉意。而这里,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的演播大厅.却人潮如流,热火朝天。2009年11月7日,来自北京、宁夏、陕西、山西、江苏及黑龙江的代表队.云集这里,参加全国防震减灾知识竞赛总决赛。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98”南北洪水看山西防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志正  任泽信 《灾害学》1999,14(2):82-86
从我国“98”洪灾的惨重经济损失中认为,除了气候因素外,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是致灾的主要原因。以此为鉴,结合山西实际,分析了山西防洪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治洪患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环渤海地区水旱灾害经济损失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文柳  张杰 《灾害学》2005,20(2):71-76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市,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内蒙古五省.水旱灾害是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采用了各省市的不稳定度Cr和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应得GDP百分比的平均数Sp,构建了水旱灾经济损失指数Ss.研究表明,Cr高值区和Sp高值区在空间上明显错位,前者在辽宁、北京,后者在内蒙古、山西.根据Ss的区域分异和等级排序,建议应以辽宁、内蒙古、山西、山东、河北、北京、天津为序进行环渤海地区的水旱灾害防治,Ss值在3以上的辽宁、内蒙古地区为国家防止和治理环渤海水旱灾害的重点省区.  相似文献   

10.
土的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作为土动力特性研究的重要参数,一直备受关注。为了研究山西地区黄土的动力特性,对山西某土石坝坝基黄土进行了共振柱与动三轴试验,获得了在较大应变范围内的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山西黄土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均显著受初始含水率影响,其归一化的动剪切模量能够用修正的Hardin模型进行拟合,并给出了相关参数;阻尼比可以采用本文建议的公式进行拟合,拟合效果良好。最后,采用经验公式确定了不同围压下的最大动剪切模量的参数。  相似文献   

11.
运城震群是近年来山西和晋、陕、豫三省交界地区发生的最大一次震群活动。1986年11月7日,山西省运城市的王范、冯村、陶村三乡交掺地带出现了震群活动,11月16日至21日为震群序列的高潮阶段,22日以后开始衰减。截至1987年2月1日,其发度生地震801次(表1)。运城震群的最大地震为4.7(M_(L)),震源深度5.5公里,震中烈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9-2008年山西东南部地区11个地面气象站的气温资料,应用对比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对寒潮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东南部地区的寒潮发生时段为9月至次年5月;最早平均为9月13日,最晚平均为5月18日;24h寒潮发生次数较多的是1月和4月,48h寒潮发生次数较多的是1月、10月和12月,5月和9月寒潮出现较少;总体上平川多于山地,峡谷多于盆地。(2)寒潮总次数存在明显的7~8a和14a的周期变化;寒潮结束期和开始期分别存在10a和7a的周期,而且两者的20a周期也较为显著。(3)随着气候的变暖,寒潮次数、寒潮开始期和结束期分别呈现出减少、推后和提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正> 1980年8月2日03时10分42秒,在河南省林县境内发生了一次4.7级(Ms)地震。根据河南省地震台网,以及山西,河北、山东等部分测震资料,测定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在北纬36°03′,东经113°57.2′。一地震烈度及宏观现象这次地震有感范围北自邯郸,南到新乡卫河,西从山西长治,东到安阳及汤阴以西的庙口、黄洞一带。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长约150公里左右。震中区烈度六度弱,宏观震中位于南采桑公社所在地附近。总的破坏情况:倒塌房屋8间,损坏房屋154间,断椽塌顶12间,塌坏石堰共计100多丈,震中区无人畜伤亡。地震烈度如图1所示,其中六度弱区,  相似文献   

14.
入春后我国长江以北广大地区降水持续偏少。2—6月上旬华北大部、黄淮大部、东北中南部及西北东部的部分地区总降水量一般只有30—8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4—8成。根据近50年来各区域平均降水量资料分析,2001年2—6月上旬,我国北方地区180个气象站平均降水量仅为53毫米,比常年同期少38毫米,是建国以来同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其中山西、山东、河南、辽宁等省平均降水量为建国以来同期最少值;吉林、内蒙古等省区平均降水量为建国以来同  相似文献   

15.
张智  蔡敏 《灾害学》2014,(1):81-86
选取河套地区87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以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套地区暴雨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套地区暴雨日数呈明显的"东南多、西北少"空间分布特征,暴雨主要出现在河套地区东南部;暴雨以单站暴雨为主,同日1个站出现暴雨占暴雨总数的49.5%,同日10站以上出现暴雨主要是在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和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地区;7-8月份暴雨日数占暴雨总日数的74.1%;局地性暴雨平均每年出现26.3 d、区域性暴雨平均每年出现4.4 d,暴雨总日数、局地性暴雨日数和区域性暴雨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并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年际变化,但均未发生突变现象;河套地区暴雨具有雨日少、雨量大,局地性暴雨多、区域性暴雨少的分布特点,暴雨常常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受灾、牲畜死亡、房屋倒塌、道路与通信设施毁损,因灾经济损失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6.
一、灾害情况就全国范围来说,1987年属轻灾偏重年。水、旱、风、雹等灾害虽然频繁发生,但危及时间短,地域较窄,程度较浅。据统计,全国农作物受害面积6.3亿亩,成灾面积8.05亿亩,因灾倒塌房屋180万间,死亡5459人,死亡大牲畜100多万头(只)。灾情较重的有河北、山西、陕西、内蒙、黑龙江、江苏、浙江、甘肃、宁夏9省、区,四川、贵州、安徽、湖北、湖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灾情也较重。  相似文献   

17.
山西旱涝动态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山西的主要气象灾害,但长期以来,该省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的、实用的干旱指标。分析了目前有关干旱指标研究的不同思路和方法,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给出了适合该省的“综合判断法”和“Z指数”干旱指标,并建立了“山西旱涝动态监测预警服务系统”,该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山西省的旱涝状态实施动态诊断。  相似文献   

18.
对山西2006年的雷电灾害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省全年5-8月是雷电高发期;期间,每日14-18时为高发时段;强对流天气暴雨和大暴雨是造成雷灾主要原因。全省落雷高密区有3个,分别为忻州、太原和阳泉—运城一带。针对该省雷灾,提出了相应的防雷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山西震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山西省地震危险性最大的地区正是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未来震害损失值最高的地区,进而提出八个方面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1949~2017年干旱及灾害发生的事实为依据,重构并分析了近70a中国干旱灾害的时空格局。研究结果:1949~1979年31a期间发生重旱以上的频率为16.1%,而1980~2017年38a期间发生重旱以上的频率为52.6%,是1979年以前的3倍以上,时间尺度上干旱发生频率在增加。干旱灾害空间格局南北各异,北方地区重旱以上区域分布在内蒙古、山西、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和宁夏,而南方地区易发生轻旱和中旱,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发生重旱以上的频率亦呈现增加趋势。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干旱发生的范围整体向西南扩展,干旱灾害影响程度在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