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废钻井液絮凝处理过程中电毛细吸水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采用z电位研究废弃钻井液,特别是固相含量高的体系(废钻井液)中颗粒表面电化学性质存在测定ζ电位困难的问题,试验研究了表征泥浆絮凝处理脱稳后过滤特性及渗水能力的电毛细吸水时间(CST)值的特性,CST值的大小能直观地反映脱稳情况进而确定絮凝剂的絮凝性能。CST越小,说明了絮凝的效果越好,过滤特性越好,易于脱水;通过CST—絮凝剂浓度曲线可筛选最佳絮凝剂及其浓度。本研究对处理废钻井液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庆低渗透油田废弃钻井液处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长庆低渗透油田废弃钻井液性能分析,确定了固液分离-固化一体化处理思路;研究了不同破胶剂体系、破胶剂加量、絮凝剂分子量等对固液分离及出水率的影响;处理结果表明:添加20%粘土同时加入6%固化剂时固化体针入度可降至0.5mm以下,达到强度要求,又可降低成本。现场试验证实固液分离析出水和固化体浸出液均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3.
介孔涂层SPME- HPLC联用测定水样中的多环芳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辛基键合SBA- 15为固相微萃取(SPME)的吸附涂层,考察了吸附和解吸时间、萃取温度、搅拌速率对SPME效率的影响,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4-300μg/L、4.0-450μg/L,检出限为0.3μg/L、0.10μg/L,以此方法测定了环境水样中萘、蒽的含量.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和精密度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钻井、完井、井下作业等油气田开发生产过程中,会产生钻井泥浆压滤液、压井液、洗井液、压裂和酸化返排液等含油钻修井废水,这些废水组成复杂难处理,无法直接外排或回注。文章对冀东油田钻修井废水的水质特性及组成进行分析,开发了1套钻修井废水一体化处理技术,介绍了电催化、絮凝沉降、铁碳微电解、多级砂滤等核心工艺,开展了絮凝剂、助凝剂及pH值调节剂的最佳条件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药剂添加浓度分别为絮凝剂50 mg/L、助凝剂6 mg/L,最佳絮凝效果反应条件pH值为9。同时,现场试验应用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后的污水水质能够达到SY/T 5329—2012《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指标及分析方法》相关指标要求,实现了钻修井废水的合规化处置。  相似文献   

5.
针对压裂返排液回用处理工艺技术,采用SM17-1H井压裂返排液样品,开展了返排液处理与回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压裂返排液采用氧化破胶、絮凝沉淀、两级精细过滤、脱硼组合工艺处理后,调整压裂返排液pH值为7.2~7.5,添加0.3%工业级NaClO,氧化20min,加入400mg/L工业级PAC,4mg/L分子量800万的阳离子型PAM,上清液透光率可达到94%以上,满足絮凝沉降的要求。处理后水经氧化絮凝处理后,硼离子经WH908或C700树脂吸附除硼后,硼含量降低到1.25mg/L,满足压裂返排液处理后重新配液的要求。此结果为压裂返排液处理和重复利用技术现场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水中的苯甲醚和甲基叔丁基醚通过吹扫捕集前处理,被热脱附出来的组分经气相色谱分离后,用质谱仪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苯甲醚和甲基叔丁基醚SCAN模式的方法检出限均为0.3μg/L,SIM模式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1,0.08μg/L,检出限能够满足生态环境标准的要求;质谱仪的离子源清洁程度影响校准曲线的线性范围;苯甲醚的盐析效应强于甲基叔丁基醚,方法适用于海水样品分析;苯甲醚和甲基叔丁基醚的正确度分别为85.0%~99.4%与88.3%~97.2%,精密度分别为2.4%~8.1%和1.7%~5.8%。该方法前处理简单易行,回收率好,可以实现一次进样,同时分析挥发性有机物、苯甲醚和甲基叔丁基醚,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使用“H3PO4+还原铁粉”体系对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2进行湿法浸出以回收金属Co和Li。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获得最佳浸出条件:磷酸浓度2 mol/L、温度50℃、浸出时间90 min、液固比35 mL/g、Fe粉添加量60%。结果表明,在最佳浸出条件下,Co和Li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6.1%、93.2%;通过沉淀分离滤液Co3(PO4)2、Li3PO4和Fe3(PO4)2以回收金属Co、Li、Fe,其纯度分别可达到81.69%、87.83%、91.00%。通过使用新的浸出体系对废旧锂离子电池进行回收,不仅使实验程序更为温和,还保证了金属材料的回收率,为锂离子电池温和、安全、高效的资源回收处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