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监测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水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影响因素,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将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重要支撑。该文系统分析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考虑国内外经验,提出如下建议:采取空间嵌套式的布局模式优化地表水环境监测点位,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预测预报和风险评估功能;建立包括污染源、产排污系数和空间传输过程的农业面源污染全过程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土壤氮、磷养分含量评估和地下水硝酸盐氮测定和评估;建立完善数据整合与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2.
以南京市上秦淮片区二横沟小流域为例,在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分类法,利用改进后的污染输出系数模型进行流域污染负荷核算,得到外源污染物入河负荷量及各污染源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上秦淮片区二横沟流域内污染物排放负荷总量为COD 229.9 t/a、TN 25.8 t/a、NH3 -N 22.4 t/a、TP 1.7 t... 相似文献
3.
4.
5.
6.
采用DPeRS模型对淮河流域氮、磷面源污染空间特征进行遥感像元尺度解析,并对\"十三五\"《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划定的淮河流域235个控制单元进行面源污染优先控制单元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2016年TN和TP面源污染排放量分别为44. 99和2. 44万t,入河量分别为27. 72和1. 27万t;空间分布上,淮河流域的东部和南部氮、磷污染程度较为显著,北部污染程度较轻;农田径流型是淮河流域最主要的氮、磷面源污染源,均占到总污染量90%以上,是该流域氮、磷面源污染防治优先控制的污染源,对于TN指标次要影响类型为城镇地表径流,对于TP指标次要影响类型为畜禽养殖;筛选出淮河流域TN和TP面源污染优先控制单元分别为164和185个,面积占比分别为75. 3%和85. 0%。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改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面源污染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我国农村过量和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造成了农业面源不同程度的污染,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隐患,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本文阐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危害,并提高了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农业面源污染模型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了常用的面源污染模型概念与适用范围,明确“3S”技术与SWAT、AGNPS等模型有机结合是当今面源污染模型的研究热点。提出我国面源污染模型未来研究的重点是围绕水质改善目标,建立面向全流域尺度的面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构建完整的基础监测数据网络,为建立符合我国流域特性的面源污染模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渭河流域陕西段农业面源污染成因,明晰污染物空间分布,以精确评估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状况,采用产污系数法与等标污染负荷法核算渭河流域陕西段2021年各县(区、市)农业面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的排放量、等标污染排放量和排放强度。运用自然断裂法和ArcGIS软件对农村生活、农田化肥、畜禽养殖、水产养殖4类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强度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渭河流域陕西段农业面源污染物总排放量为325.6万t,其中COD、TN、TP排放量分别为142.2万、129.1万、54.3万t;COD、TN、TP排放强度分别为2 936、2 665、1 121 kg/km2。渭河流域陕西段内各县(区、市)农业面源污染排放以农田化肥源和畜禽养殖源为主体,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从高到低、以中部县(区、市)为中心的环状分布。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持与参考,为当地生态保护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力。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在新疆县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专项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疆县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周边环境状况、环境管理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和评价,分析了水源地水质超标的因为及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在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需要各种便携、灵敏和快速响应的监测仪器,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为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提供有力支持。本文着重介绍该仪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奎屯市北郊蔬菜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奎屯市北郊污灌区菜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分析表明,所调查的污灌菜地土壤中铅、锌、镉、砷和汞均未超标,部分地块铜超标,说明多年来因工业废水的浇灌,已造成铜对局部区域土壤的污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