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南京地震台在“九五”期间 ,根据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对外开放、超前技术考虑、保护观测环境等原则对台站环境进行了改造 ,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这样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遍布全国各地的地震台站担负着地震活动监测、前兆信息探索,为科学研究提供各类观测数据的重要任务。为了贯彻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防震减灾文化建设的要求,本刊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的支持下,组织专业作者,深入基层台站,采访撰写反映全国台站十年来变化的系列专辑,从历史发展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角度展示历代台站人由奉献坚守逐渐发展为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全国台站已由模拟观测技术转为数字观测技术模式,观测环境、技术标准的改变使台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今遍布全国各地的地震台站是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本专辑将向您讲述一个个真实的台站故事。  相似文献   

3.
<正> 重力定点观测是地球物理和地震预报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对重力观测的精度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对于定点重力观测而言,其精度主要取决于记录纸上每单位长度(毫米)所代表的重力值,即记录格值。我国地震台站观测规范规定,记录格值的测定相对精度要高于百分之一。目前,全国地震台站的定点重力观测使用的仪器大多数是GS-11,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固定铁磁影响环境和无铁磁影响环境中磁变仪的定向问题,并对《地磁台站观测规范》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南京基准地震台短水准场地的改造工作为例,分析了场地的地质构造、地貌、岩土性质、水文地质、植被、气温等环境地质条件,提出了地下水位的变化与点位所在的岩土相互作用,可能是南京基准地震台短水准点位变化的主要干扰机制。为改善场地测点的环境条件,制订了设置基岩标和水位观测孔的改造方案。新老点位对比观测的资料表明:场地改造工程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获取城区浅部介质结构,利用台阵微振动观测技术对城区不同环境下的2个场地进行了微振动观测试验。研究设计了嵌套三角形观测系统,采用修正空间自相关法和频率波数法提取Rayleigh波频散曲线,选用邻域算法反演台阵下方各层埋深及其纵、横波速度结构,并对反演结果与现场钻孔勘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台阵微振动观测技术是获取地壳浅部介质结构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对主要地层界面的深度解释误差约为3%~8%,该误差大小与界面的波阻抗差异有关,波阻抗越大,其解释精度相对越高;该方法可以直接获取台阵下方S波速度结构,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微振动方法不需要专门震源,施工经济方便,结果可靠,可作为复杂地震地质环境下获取城区地壳浅部介质结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型工程设计和工程气象专题评估对风速资料的特殊要求,探讨适合工程应用的气象站观测风资料和工程现场短期风观测资料的订正方法。根据多个工程现场和气象站的同步风对比观测试验结果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提出在工程应用气象站的风速资料时,进行距地高度、下垫面影响以及时距订正是必要的;不同工程2 min/10 min不同时距风速订正系数和阵风系数应根据现场环境测定,其值与建筑荷载规范推荐的气象站取值有明显差异;对工程现场的长年风速资料外推重构时,根据现场短期观测结果,在对邻近气象站长年历史资料采用均一性t检验法和比值法订正差异显著年份的记录后,利用数理方法重建的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正1975年成立的天津市地震局静海地震台是国家地磁基准台,它位于首都圈地震重点监视区。这里,地磁观测环境优良,具有地磁学科和华北地区地震监测的优良条件。他们担负的磁电观测和地震前兆观测,能很好反映天津西南部地区地磁场的变化。2015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下午2时05分,正值万家喜庆之时,天津静海区发生2.8级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震中为静海区王口镇朱家村,距离台站直线距离约10公里。地震发生后,台站值班人员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在家休假的职工第一时间赶到各自的岗位,  相似文献   

9.
环境减灾A、B星是我国首次发射的专门用于灾害监测与评估业务的两颗光学小卫星。作为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建设的重要组成,A、B星的发射标志着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组网的正式开始,也标志着我国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有了稳定数据源。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A、B星分别搭载了多光谱成像仪、红外相机和超广谱成像仪,最大观测幅宽达到700 km,最快重返周期小于48 h。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具备宽视场覆盖、高重访频率、多谱段观测的特点,因此星座卫星多传感器的综合应用适合雪灾、洪涝灾害等大范围灾害的动态监测与评估。在介绍环境减灾A、B星有关性能指标和参数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减灾A、B星数据在2008年10月26日至28日西藏雪灾中的应用情况,对卫星数据在雪灾监测与评估业务中的应用能力和技术路线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并建立了环境减灾A、B星在雪灾范围评估、风险预警与灾情评估的技术路线,以期为开展雪灾监测评估应用、尽快发挥减灾应用效益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GPS可降水量与大雾天气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7年12月成都地基GPS网络观测数据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和地面自动气象站网观测资料,分析了对成都市交通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7次大雾天气过程。通过对有雾和无雾时GPS可降水量、地面空气比湿的合成分析,从雾区上空和近地层水汽变化分析了四川盆地辐射雾形成的原因,而GPS可降水量的日变化特征可为大雾天气的短时临近预警预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1.
南通地震台核旋观测值从 2 0 0 10 8起大幅下降 ,经过与其他台站资料的比较和仪器工作情况的分析 ,认为该异常不是地磁本身的异常变化 ,也不是仪器的问题。进一步对外界环境调查和实地测试 ,证实是受台站附近基建工地的干扰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质子旋进式磁力仪测量F、H、D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试验,得到了武汉地磁台57型磁变仪各分量的基线值: HB=34514.7±0.6γ,Z_B=34470.2±0.9γ,D_B=-3°25.15′±0.14′,I_B=44°57.80′±0.06′。本文还讨论了利用质子旋进式磁力仪实现地磁台常规地磁观测自动化的一种可能的简易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地震监测前兆手段仪器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 ,在全国许多台站配备了数字地电仪和地磁数字智能仪 ,对观测数据的采集更科学更迅捷。但由于地电观测供电产生地下电流会带来磁干扰 ,对地磁观测带来了很大影响。笔者提出将排除地电观测供电对地磁干扰装置应用在ZD8B地电仪仪器中 ,从而避免了地电供电对地磁测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淮安城区内钻探和浅层人工地震勘探资料 ,确定了淮阴 -响水断裂的大致位置。在此基础上 ,又做了城区断层气和地磁勘探 ,进一步确定了淮阴 -响水断裂经过市区的位置。满足了城市规划的需要 ,也为探索城区断裂勘探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九五”期间 ,我国建立了数字地震观测台网。在模拟地震观测向数字地震观测的转变中 ,从仪器的管理维护到地震的观测分析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我台用数字地震仪观测一年多来 ,积累了一定经验 ,摸索了一些排除故障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于此 ,以便于借鉴。  相似文献   

16.
将安徽省六安地区流动地磁测线 12个流动地磁测点的∑ |δfi|异常与安徽中西部地震活动性作对比分析 ,初步结果为 :12个流动地磁测点的∑ |δfi|值较大 (∑ |δfi|≥Fu) ,一年内安徽中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增强 ;反之 ,则安徽中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较弱。此方法在地震的中短期预报中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淮阴区政府内和洪泽县被单厂内的两个观测点的地质情况作了介绍 ,对该两点的断层气CO2 观测资料及其方法作了分析研究 ,提出了江淮地区开展断层气CO2 观测应注意的问题。认为CO2快速测定法可作为市、县地震部门开展地震前兆观测工作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江苏地区自1978年起,已陆续建成地磁绝对观测台近廿个,各台点距一般五十公里左右,其空间分布也较均匀,台站主要任务为每日定时观测地磁场总强度与垂直分量。用地磁总强度F、垂直分量Z及水平分量H(由F、Z求出)的准静日年均值,按Harder等提出的曲面样条函数计算地磁各量于各年度的空间等值线分布及沿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等梯度线分布,结果表明江苏大部份地区地磁场的空间分布符合正常场的特征。这对进行长期连续观测和地震预报探索是有利的。本文尝试用消去正常场的办法来突出局部磁异常,所得到的南京地区局部异常区和以往的地磁及地质研究工作的结论比较吻合。无疑,在地震预报研究及其它磁测资料通化等工作中,都应注意到局部磁异常区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从1972年原国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队与原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合作筹建长江大桥强震观测台网起至今,江苏省的强震观测已经走过了30年的路程。 30年中,江苏强震台网在1974年溧阳地震、 1983年菏泽地震和1990年常熟地震中获得的有科学价值的地震记录,为大型桥梁空间动力性质的分析提供了实证资料,也为中国东部深井地震性质等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证资料。 江苏省地震局的科技人员还进行了大量与强震观测相关的科研工作。 至今,在江苏省及邻近地区已形成了固定观测与流动观测相结合的强震观测台网。 本文简要回顾了江苏强震观测30年历程,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