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固体浓度对生物淋滤法去除制革污泥中铬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序批式摇床培养,研究了含固率为2%~10%的污泥浓度对生物淋滤法去除制革污泥中重金属Cr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淋滤处理8d,不同浓度处理Cr的去除率均达95%以上;污泥浓度越低,则污泥中Cr的去除率相对越高,去除速率也越快.如含固率在6%以下的污泥其Cr的去除率在第6d时就达100%. 6%的污泥浓度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合适.在相同的pH值条件下不同含固率的污泥均有相似的Cr去除率.Cr大量溶出时,具有明显的pH临界点.当pH<2时污泥中Cr的去除率才可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制革污泥的生物淋滤除铬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方迪  周立祥 《环境科学》2006,27(7):1455-1458
温度对利用嗜酸性硫杆菌脱除污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淋滤技术有着重要影响.本试验采用序批式摇床培养,在12~36℃范围内,研究温度对生物淋滤法脱除制革污泥中重金属铬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污泥pH值下降以及ORP和SO42-上升的速率均显著提高,污泥中Cr的溶出率相应加快.反应温度在28~36℃时,制革污泥中接种嗜酸性硫杆菌同时添加4 g/L的S粉作为能源物质,生物淋滤反应8d,Cr的溶出率可高达100%.控温在28℃较适宜今后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3.
酵母菌与两种硫杆菌复合对污泥中三价铬的去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氧化亚铁硫杆菌LX5(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LX5)、氧化硫硫杆菌TS6(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TS6)和耐酸性酵母菌R30(Rhodotorula sp.R30)对重金属铬(Cr3+)的耐受性.结果表明,700mg/L的Cr3+对硫杆菌LX5、TS6的生长和氧化活性影响不大,但Cr3+浓度大于500mg/L时明显抑制酵母菌R30的生长.酵母菌R30与硫杆菌LX5和TS6复合能明显加速污泥淋滤的进程,最佳复合比为酵母菌R30接种量2.0%,硫杆菌LX5和TS6接种量10%.分别用含酵母菌R30数量为104个/mL和102个/mL的酸化污泥作接种物进行污泥淋滤,发现淋滤过程中pH值下降的速度没有明显差异,而在淋滤起始时添加2.0%的酵母菌R30,则淋滤反应提前36h结束.由此可见,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污泥淋滤中,污泥中所含耐酸性酵母菌的数量是加快淋滤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从制革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异养微生物,经鉴定属于红酵母菌属(Rhodotorula sp.)R30, 测定菌株R30的适宜生长pH范围为3~7,但能耐受pH 2.5至1.5的酸性环境,最适生长温度28℃.酵母R30在污泥水溶性有机物(DOM)中培养96h,水溶性有机碳(DOC)从1485mg/L降至345mg/L,菌数达4.8×107mL-1.将污泥预酸化至pH 6.5,在进行污泥的生物淋滤过程中,添加酵母处理与不添加酵母处理的对照相比,淋滤时间减少了4d,淋滤周期显著缩短,在7d的淋滤时间内,重金属Cr的溶出率提高39%.  相似文献   

5.
制革污泥中铬的生物脱除及其对污泥的调理作用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了一个以70L生物淋滤反应器为主体的制革污泥生物除铬的工艺。 实际运行结果表明, 采用特异的硫杆菌TS6, 反应6d, 制革污泥中Cr溶出率可达到87.4%。 随后进行的污泥沉降与离心脱水试验表明, 生物淋滤具有显著的污泥调理功效, 显著提高污泥沉降与机械脱水性能。 生物淋滤处理的污泥, 经12h的静置沉降, 污泥体积可减少57.2%, 并且无需添加任何絮凝剂, 即可取得良好的机械脱水效果。 生物淋滤处理导致的污泥体系pH的下降与Fe3+浓度的上升可能是污泥沉降与脱水性能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6.
酸化污泥回流的生物淋滤技术处理制革污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回流——即在原始污泥中添加淋滤结束的生物酸化污泥继续进行淋滤的方法,研究了回流比、混合污泥起始pH值、酸化污泥pH值对生物淋滤技术去除制革污泥中重金属铬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回流的方法能够同步完成原污泥的预酸化和接种,当控制回流后混合污泥的起始pH值在4.00左右时,经过3d的淋滤,污泥的pH值下降到1.95以下,污泥中铬的溶出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7.
焚烧法和厌氧消化法都是利用制革污泥中热量的有效方法。比较两种方法所产生的热量,以及污泥处理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硫和铬,同时对铬的迁移作了初步的讨论。试验表明:焚烧法产生的热量多于厌氧消化方法,而厌氧消化方法中硫以及重金属铬的排放量明显小于焚烧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利用复合硫杆菌(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在不同接种量(5%,10%,20%)对市政污泥进行生物淋滤实验,探讨了淋滤过程中pH和氧化还原电位(ORP)、Mn的淋滤效果及淋滤过程中其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淋出污泥中的Mn,生物淋滤12d后,10%接种量反应器Mn的淋出率达到100%;Mn的淋出率受pH和ORP的双重影响,与pH和ORP的关系为:淋出率等于2.439-0.452pH-0.002ORP;各形态中Mn的可交换态和残渣态变化幅度大,从形态变化上表明该淋滤反应对Mn具有有效的淋出;Mn各形态的淋滤能力是: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有机物结合态。  相似文献   

9.
利用嗜酸性硫杆菌的生物产酸作用处理洗毛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锋  周立祥  王电站 《环境科学》2007,28(2):382-386
利用洗毛废水在低pH条件下,有机物絮凝沉降的特点,通过嗜酸性硫杆菌(Acidophilic thiobacillus)的产酸作用降低体系pH,破坏废水固有的稳定性,改变有机物的亲水性能,实现固液分离,达到去除COD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生物产酸作用能有效地去除废水COD,改善其脱水性能.当体系pH降至3.00, COD去除率达到最大值91.4%,处理后的废水有很好的机械脱水和沉降性能,比阻从大于9.81×1013 m·kg-1降至5.60×1011 m·kg-1.而对照处理在整个培养期内,未发生明显的改变,仅有20%的COD被去除.本研究为油脂含量高、难被生物利用的有机废水提供了一条新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优化城市污泥生物淋滤条件,该研究将耐酸性胶红酵母JJU-3和氧化硫硫杆菌JJU-1按不同比例接种至污泥中,探讨了嗜酸异养菌与氧化硫硫杆菌自养菌联合作用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的效果。结果发现:在淋滤过程中,当JJU-1接种量大于15%、JJU-3接种量小于5%时,pH值明显下降,7 d后达到最低值1.68;当JJU-1接种量为15%、JJU-3接种量为5%时,氧化还原电位ORP值直线上升,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422 m V,此时Cu、Cd、Ni和Zn的去除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87.00%、87.50%、88.18%和91.63%;而Cr和Mn的去除率在JJU-1接种量为20%、JJU-3接种量为0%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91.43%、89.31%。结果表明,耐酸性胶红酵母JJU-3和氧化硫硫杆菌JJU-1联合作用能有效去除污泥中重金属,不同接种比例条件下重金属的去除效率不同。氧化硫硫杆菌JJU-1接种量以15%、JJU-3接种量为5%为宜,此时污泥大部分重金属表现出较好的滤出效果。  相似文献   

11.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ioleaching of Cr(Ⅲ) from tannery sludge using the mixture of ingenuous iron- and sulfur-oxidizing bacteria was investigated in batch flasks. Experiments involved the adaptation of indigenous iron-and sulfur-oxidizing bacteria, the pre-acidification the sludge to pH 6.0 and the addition of energy substrates. Results showed the inoculation of mixture of ingenuous iron- and sulfur-oxidizing bacteria and co-addition of Fe^2 and elemental sulfur accelerated acid production and increase of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originating from the bio-oxidation of Fe2^+ and elemental sulfur. Dissolved Cr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concomitant with pH decreased in the sludge and reached its maximum removal of 95.6%. The amelioration of the odor of bioleached sludge could be noted. However, 20.4%o of N, 24.5% of P and 14.3% of organic matter were lost in the bioleaching process. The residual Cr content in the leached tannery sludge was acceptable for use in agriculture. This study had shown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the bioleaching process, developed for sewage sludge, to tannery sludge with high Cr.  相似文献   

12.
硫杆菌对固化污泥中重金属浸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磊  朱伟  林城 《环境科学》2006,27(10):2105-2109
污泥固化后能够降低重金属的浸出风险,但是污泥中硫杆菌的活动存在再次将重金属浸出的可能。针对这种问题采用生物反应器强化固化污泥中硫杆菌的活性,研究了污泥固化前后硫杆菌的活性及重金属浸出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污泥经过固化处理后其中的硫杆菌仍然存在一定的活性,硫杆菌的活动能够降低固化污泥的pH值同时造成氧化还原电位的升高,重金属的浸出量有所增加;但是随着固化水平的提高硫杆菌的活动受到抑制的程度越来越高,当固化水平达到5:2:2时硫杆菌已基本停止活动,不能对重金属浸出产生影响;随着固化龄期的增加硫杆菌的活性也在减弱,达到某一龄期时其活性趋于稳定,重金属浸出也趋于稳定;固化污泥中硫杆菌生物量小于某一极限值时生物沥滤难以启动,不会对重金属的浸出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制革污泥为对象,利用上批淋滤结束后的生物酸化污泥既含大量微生物又具有较强酸度的特点,用其回流以达到使原始污泥预酸化和接种微生物的双重效果,建立用生物淋滤技术序批式处理制革污泥的工艺.用硫酸调节原始污泥pH至5.5左右,接入质量分数为20%的菌种和0.4%的能源物质进行污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淋滤处理,取淋滤过程不同阶段中pH3.5、3.0、2.5、1.95的生物酸化污泥作菌种,同时用硫酸对待处理污泥预酸化进行下批生物淋滤处理.此外,采用刚淋滤结束的pH1.95的生物酸化污泥代替硫酸进行污泥的预酸化和接种.结果表明,用淋滤过程中pH3.5~1.95的生物酸化污泥作菌种,污泥的pH值都能够下降到2.0以下,而且不同pH值的生物酸化污泥作菌种的淋滤效果差异并不显著,说明淋滤过程中pH在3.5以下的污泥都可以作为菌种,接入到下一批次待处理的污泥中进行生物淋滤.连续6批次的污泥淋滤试验表明,用刚淋滤结束的pH<2的生物酸化污泥回流既能完全代替浓硫酸对原始污泥进行预酸化,并又兼有接种作用.每批处理4d均能稳定完成淋滤过程.因此,工程应用中只需在待处理污泥中添加上批淋滤结束的酸化污泥便可,使生物淋滤持续批式运行,大大简化了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4.
污泥生物沥浸处理对病原物的杀灭效果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冠宇  王世梅  周立祥 《环境科学》2007,28(7):1539-1542
生物沥浸能够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属,同时可能对污泥中的病原物有一定的杀灭作用.通过测定沥浸过程中异养细菌总数及沥浸前后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的变化,研究了生物沥浸作用去除城市污泥和制革污泥中的病原物的作用.结果表明,经过6~7 d的生物沥浸处理,城市污泥中的异养细菌总数从1.38×108个/mL降为4.43×106个/mL,制革污泥中的异养细菌总数从9.23×105个/mL降为4.26×104个/mL;总大肠菌群(TC)和粪大肠菌群(FC)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但蛔虫卵的死亡率并无明显变化.大肠菌群纯培养试验表明,沥浸过程中病原物的消减作用主要是由于沥浸作用产生的低pH环境,而与污泥中SO2-4和重金属浓度的升高无关.  相似文献   

15.
空气提升式反应器处理制革污泥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浩  周立祥  李超 《环境科学》2007,28(9):2046-2051
设计了1个280 L空气提升式生物沥浸反应器,利用特异嗜酸性硫杆菌为主的微生物复合菌群对制革污泥进行了较长期的(连续运行43批次)生物沥浸脱铬试验.研究了1.0~3.0 m3/h不同通气量对生物沥浸法脱铬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条件下污泥均能快速充分混匀,通气量不足1.5 m3/h时经过至少90 h才可获得80%以上的Cr溶出率.综合多因素考虑,本试验规模下通气量为2.0 m3/h较为合适,72 h Cr溶出率可达92.5%.研究还发现,在通气量为2.0 m3/h或以上时,体系溶氧值随pH值的下降而明显上升,最终DO可达到5 mg/L以上.因此,在工程化运行中可在每个沥浸周期的后期调低ALR反应器的供气量,控制DO值在2.0 mg/L左右满足LX5和TS6菌的生长需求即可,以此控制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