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2.3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奋战雪域高原,在地球第三极谱写着人生最壮丽的篇章。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线路1110公里,途经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为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  相似文献   

2.
为了高原的生态、为了牧民的生活、为了可持续的发展,使高原用上安全、清洁的太阳能,既是中下游对高原生态补偿的义务,也是我们全社会的一个责任。今年5月中旬,我怀着敬畏的心情,再一次踏上了青藏高原的腹地玉树。这里是三江源的起点,也是世界上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有“中华水塔”“、世界屋脊”和“地球之巅”之称,壮美的雪域风光,危耸的皑皑雪峰,恢弘的自然造化,辽阔的高原牧场,迷人的名山大川,多彩的民族文化,无不引人入胜。从地域分布看,西藏的高山、草原、林海、江河、冰川、河谷、湖泊等应有尽有,且大多属于“最”字号序列。例如,地球上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平均深度五千米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藏东昌都地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的奇异景观,还有分布高原南北约一千五百个大小湖泊等,所有景观均以超乎寻常的大尺度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4.
2002年高原春秋两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 2 0 0 2年 4月 3日 2 0时至 4日 2 0时和 10月 2 1日 2 0时至 2 2日 2 0时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生的两次暴雪天气的动力、热力过程进行分析 ,初步揭示了高原春秋季产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动力和热力条件 ,确定了产生这两次高原强降水的一些物理特征量 ,加深了对产生暴雪天气发生、发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李渤生 《绿色视野》2008,(10):59-61
雪润羌塘绿意盎其实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羌塘春夏恼人的雪雹乃是高原生命的源泉。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羌塘已处在自高原东南部向高原西北运移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尾闾,年降水量仅有150~300毫米,显然春雪对于气候干旱、蒸发剧烈而缺少高山雪水的羌塘是无比宝贵的。  相似文献   

6.
成功 《环境教育》2006,(6):23-27
青藏铁路因穿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青藏高原而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如何呵护雪域高原这方净土,是青藏铁路建设者们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本文通过青藏铁路在建设过程中实施的“环保”方案,以及建设者们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唤起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为我们还留有这方净土而欣喜。  相似文献   

7.
《绿色视野》2009,(3):5-5
西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亚洲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明确将西藏纳入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区域,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将陆续投入200多亿元资金,通过保护与建设3个生态安全屏障区,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切实保护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  相似文献   

8.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9,19(1):29-29
西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亚洲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明确将西藏纳入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区域,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将陆续投入200多亿元资金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切实保护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  相似文献   

9.
“八五”期间高原环境技术研究和“九五”的设想机械部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刘昆成“八五”期间我所在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努力开展高原环境技术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现总结如下:1“八五”期间我所完成的高原环境技术研究项目及有关工作1.1机电部下达的标准1...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分区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青藏高原 81个气象台站近 30来年的降水量资料 ,采用EOF、REOF、气候线性趋势分析以及累积距平法等方法 ,对青藏高原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EOF分解的前三个主向量的累积方差贡献占总方差的 4 2 .8% ,地形特别是高原主体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对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影响显著 ;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在缓慢减少的过程中未发生突变现象 ;青藏高原年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类型可分为高原中部区、西藏北部区、青海东部区、柴达木盆地区、高原东北区、中北部边缘区、高原西北区、西藏南部区、高原东南区共 9个区 ,其分区受地形和低涡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黄家双 《环境教育》2011,(10):88-89
云南地处温暖湿润的环境,土壤里的铁质经过氧化慢慢沉积下来,逐渐形成了炫目的色彩。位于昆明市东川区西南近百里的区域是云南红土高原上最集中、最典型、最具特色的红土地。今年9月,我到这里拍摄:一部分红土地翻耕待种,另一部分红土地已经种上绿绿的青稞或小麦和其他农作物,远远看去,就像上天涂抹的色块,色彩绚丽瘫斓,衬以蓝天、  相似文献   

12.
电工设备高原环境适应性与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电工设备高原环境适应性研究与标准制定的进展,提出高原环境条件下的模拟试验仍然是检测高原电工产品性能的有效手段.建立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体系,是发展高原特色电工产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正>地球上有一万多种鸟类,无数飞羽掠过天空,构成了地球生态环境中最灵动的部分。年逾七旬的退休大校孙广成便迷恋着这样的美丽。作为一名曾经戍守在雪域高原31年的老兵,孙广成在退休后的10多年里,没有去享受清闲的退休生活,而是带着几十斤重的“长枪短炮”走遍祖国各地和多个国家,行程多达几十万公里,  相似文献   

14.
刘军 《绿色视野》2014,(6):60-62
因于诱惑,我独自去了一趟香格里拉的属都湖。属都湖位于香格里拉县城东北方,是香格里拉旅游县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在藏语中,“属”意为奶酪,“都”意为石头。传说古代有一位高僧云游到此,牧民给他供奉奶酪,他见属多湖牛场的奶酪很结实,如同石头一样,大喜,于是祈愿道:“愿这里的奶酪永远如同石头一样的结实”,属都湖由此得名。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人体低氧适应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人类在青藏高原这一特殊低氧环境生产适应过程中所产和的问题。世居藏族已建立了完善的氧传送系统,从而获得了最佳的高原适应性,而移居人群的生产适应主要建立在器官功能水平上,是不充分的并限制了劳动力。青藏高原人群各型急、慢性高原病的发生率和患病率较高,严重影响高原人体健康。如何有效地提高人类的高原适应能力和防治各型高原病,对保证青藏高原的资源开发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拜谒高原     
我对西藏不陌生,尽管从未涉足那片高原,却在不少电视片中领略过那迷人的雪域风光。雪山,朝圣者,无边无垠的藏北高原,滚滚的牦牛群,还有酥油茶和糌粑……西藏在我心中永远站立在亘古的静止中,离现代社会那样遥远。高原就这样迎面扑来了。在内地生活久了,目睹一条条清澈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殆尽,人类入侵所有海洋使得鲸们涌到海滩自杀……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2年9月在青海省河南县架设的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GMS卫星遥感资料以及雨滴谱和探空资料,分析了一次夜间的对流性降水过程,对积云形成降水的特征以及降水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对流形成的对流云团,在中小尺度系统的驱动下,可以发展成具有一定降水强度的降水云团,形成较大的降水过程;其具有多单体结构,单体之间的合并增长是云团增长发展的主要方式;水平风场的辐合尤其是中层的气流辐合是云团增长的主要因子。降水形成以冷云机制为主,雨滴谱初期为单峰形,中期为多峰形。这类对流天气的形成具有地域性的特征,高原强烈的太阳辐射使气层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地形风使较为湿润的气流沿山谷、河谷向高原主体输送,从而使低空形成潮湿层,而夏季高原上中小尺度系统活动频繁,这些系统结合特定地形,形成动力机制,如气流辐合、抬升等,促使气层释放不稳定能量,形成较大范围的对流性天气。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用工程机械中有代表性的四种机型,通过原机高原试验,进行高原环境适应性研究与分析,并提出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高原电器产品短时耐受强度试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本试验室的成功建设为在高原环境条件下开展大容量低压电器短时耐受强度试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郑佑胜 《环境技术》1999,17(5):23-25
探讨并阐述了机电产品及材料高原自然环境和高原模拟环境曝露试验原理、试验方式、特殊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