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动体视力检测仪,对沙漠公路行车途中汽车驾驶员进行包括静视力和动体视力在内的视觉特性的实地测试,并就获得的1004个有效样本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对受测驾驶员静、动体视力总体情况及其与驾驶员年龄、驾龄、持续行车时间、检测时的气温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驾驶员视觉特性的实测分析表明:沙漠公路受测驾驶员静视力和动体视力平均值分别为1.3和0.7;动体视力相对于静视力的平均下降幅度为44.75%,远高于绿洲地区。关联度分析也表明,驾驶员的年龄、驾龄、驾车时间以及测试温度4项因素对其静视力、动视力以及视力降幅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关联度均在0.76以上。  相似文献   

2.
驾驶员反应特性在沙漠环境中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沙漠等特殊环境下,驾驶员的反应特性水平是衡量驾驶员驾驶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为了探索汽车驾驶员的反应特性在特殊环境中的表现特征,本文利用复杂(选择)反应检测仪对沙漠公路行车途中汽车驾驶员进行了实地测试,测试包括反应时间和误反应次数在内的反应特性,并根据获得的有效样本检测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对受测驾驶员反应能力总体情况及与驾驶员年龄、驾龄、持续行车时间、检测时的气温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点分析.研究表明,受急躁心理影响,沙漠环境下的驾驶员反应速度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误反应次数增多,沙漠公路受测驾驶员复杂反应时间和误反应次数平均值分别为0.74 s和2.91次.关联度分析表明,沙漠公路驾驶员的年龄、驾龄、驾车时间及测试温度等因素与反应时间和错误次数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对于其他几项因素,驾车时间对驾驶员反应特性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心理物理试验分析公路隧道内部视觉环境对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影响,将E-prime 2.0软件与仿真驾驶模拟器相结合,对驾驶员在隧道内长时间行车中的速度判断准确率及反应时间两个指标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标志标线构建公路隧道内韵律型标线系统的改善措施,以改善隧道内视觉环境,并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及Logistics拟合分析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公路隧道内韵律型标线系统能提升隧道内驾驶员的速度判断准确率3.33%~11.66%;2)普通公路隧道场景中,被试者反应时间与隧道内行车时间存在显著关系,公路隧道内韵律型标线系统的场景中,反应时间与隧道内的行车时间没有显著关系,能有效缓解视觉疲劳现象;3)被试者反应时间的增加同时受隧道内视觉环境与行车时间的影响。公路隧道内韵律型标线系统能有效提高驾驶员的反应时间,适用于行驶速度为80 km/h、大于1 333 m的隧道。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驾驶人行车速度选择的影响因素,基于非集计理论,构建影响因素对驾驶人行车速度选择的影响度量模型;利用弹性理论分析不同因素对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驾驶人行车速度选择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年龄、教育水平、视力矫正等因素对行车速度选择的影响不显著;驾龄、性格、专人押送以及占用第几车道等4个因素对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驾驶人行车速度选择的影响显著,且在显著影响因素中:驾龄越大行车速度越高;性格越活跃越易暴躁,行车速度越高;占用的车道越靠近中央隔离行车速度越高;专人押送将使行车速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新通车高速公路行车时驾驶员的疲劳行为。实地采集驾驶员心生理特征及交通特征数据,并应用傅里叶变换的方法转化心率随机信号来研究驾驶员行车时心率变化规律。对比驾驶员与副驾驶员行车时的心生理特征,确定疲劳行为出现的心率增长率疲劳阈值。探究驾驶员心率增长率与交通量、速度、行车时间等参数的关系。构建疲劳预测模型,以便通过易测的交通数据判断驾驶员行车时的心生理特征。研究表明:用疲劳预测模型可通过易测的交通数据计算驾驶员行车时心率增长率,当心率增长率长时间低于11.8%时,容易出现困意。  相似文献   

6.
采用驾驶适宜性检测仪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沿线进行驾驶员心理、生理特性的现场测试。结果表明,沙漠公路特殊的环境条件,使得驾驶员表现出有别于一般绿洲公路的心理和行为特性,其主要表现在:驾驶员动体视力较静体视力的平均降幅为44.75%,最高竟达到93%;速度估计和复杂反应时间均小于全国平均;复杂反应错误次数和处置判断错误次数均高于绿洲公路。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沙漠公路驾驶员的年龄、驾龄、驾车时间以及气温与驾驶员的各项生理、心理特性指标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关联度最高达到0.837,其中驾车时间对各项指标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路怒情绪如何影响低驾龄驾驶员驾驶行为决策过程,在Wickens的信息加工模型基础上,构建路怒情绪影响下的驾驶员注意、感觉、思维决策的信息加工决策模型;设计问卷对驾龄在0~6年的低驾龄驾驶员进行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调查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路怒情绪对注意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 57,对感知编码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 60,对思维决策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 40;路怒情绪对低驾龄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决策过程的注意、感觉、思维决策有直接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运用模糊信号检测理论,以动态模拟手段,进行了驾驶员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检测试验,并提取、分析驾驶员危险感知数据,研究了驾龄增长与驾驶员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之间的变化趋势和造成这种趋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驾龄增长驾驶员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呈先增大而后降低、且老驾驶员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更大的总体趋势;在2项影响因素中,交通执法仅决定驾驶员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的整体水平。而新、中、老驾驶员对交通法规保障行车安全作用的认识不同,这造成了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的总体变化趋势。在交通管理中,对新、中驾驶员应侧重交通法规教育,并提高对中段驾驶员的交通执法力度;对老驾驶员应侧重交通执法。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隧道内的行车安全性,定量分析隧道内不同尺度、不同频率的视觉信息对驾驶员车速感知的影响。利用3DMax软件制作公路隧道内仿真模型。利用E-prime软件进行车速感知心理物理试验,分别研究大中小尺度信息在频率为0.1~32 Hz的情况下,对低照度隧道环境中的驾驶员的速度感知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高频视觉信息(2~32 Hz)会使驾驶员显著高估速度,中频视觉信息(0.4~1 Hz)和低频视觉信息(0.1~0.2 Hz)会使驾驶员显著低估速度;高估速度的程度为中尺度信息大尺度信息小尺度信息。因此,保障隧道内行车安全,可从多尺寸多频率的视觉信息的组合设置着手。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驾驶员在高原公路环境下的应激反应能力,利用驾驶适应性检测仪器和辅助设备在现场试验中获得高原公路驾驶员的生理心理指标数据,研究其应激反应行为。测试结果表明:驾驶员的血压、心率与高原海拔、年龄、驾龄和连续驾驶时间显著相关。具体地说是,驾驶员的血压随着海拔上升及驾驶时间的延长出现下降,驾驶员的心率与年龄和驾龄成正相关。对驾驶适宜性检测的样本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发现,随着海拔升高,高原公路驾驶员的驾驶行为能力表现出选择反应迟缓,选择错误水平上升,应激反应能力减弱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分析不合理绿化导致的行车安全问题,研究了平曲线内侧绿化对行车视距的影响,中央分隔带绿化植物株距和高度对防眩、横向通视、植物存活率等的影响,大冠径常绿类植物对道路净空、驾驶员心理的影响,绿化遮挡交通标志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对行车产生的误导现象,立交匝道及其出入口绿化对行车诱导、出口缓冲和入口通视的影响,以及隧道出入口绿化对眼睛明暗适应性的影响.提出平曲线内侧的植物冠径和冠高控制措施,并根据防眩要求从几何上确定计算中央分隔带植物的株距、高度的方法,最后探讨了对隧道出入口和立交匝道不同位置绿化安全性的强化措施.研究表明,绿化可从多方面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高速公路工程日益突显的安全问题,结合四川省桃园(川陕界)至巴中高速公路工程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停车视距、竖曲线、隧道进出口、横断面超高、长大下坡等5个方面进行安全性分析。研究提出高速公路工程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程序:要以潮湿路面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停车视距为标准进行安全评价,凸曲线路段和凹曲线路段都应满足竖曲线最小半径,隧道平曲率半径大于所允许的最小半径值并通过基于运行车速差的隧道进出口区域运行安全性的评价方法对隧道进出口进行安全预评价,超高安全评价要以一般圆曲线最小半径为标准,对于长大下坡的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差应满足评价标准,最后结合实际工程数据,运用该安全评价方法,证明了其实用价值,为其它高速公路工程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驾驶员反应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驾驶员是交通事故的频发人群,并与其驾驶反应特性有关。笔者对96名(男75名,女21名)新驾驶员(驾龄≤3年)的反应时进行测试,与一定样本量(83名)的对照组相应指标作比较,其结果表明:对于简单反应时间,由于信息复杂度低,受试组和对照组未能表现出显著差异;当加大信息复杂度时(3光复合刺激),两组间反应时差异较为显著(p<0.01),即新驾驶员的反应能力较对照组差;应当有针对性地对新驾驶员进行反应时训练以增加其驾车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为快速、准确识别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不同区段风险因素组合,基于交通事故调研数据,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从人-车-路-环境角度系统筛选风险影响因素,采用随机森林理论构建风险等级预测模型;以决策树与规则相互关系为基础,结合自变量重要评分法,提出基于随机森林的高速公路运营隧道风险判别法则。研究结果表明:判别法则集预测精度较好且运行时间短,能够明确高速公路不同隧道区段事故成因,为预防隧道严重交通事故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湿天气的时空变化及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1—1998年40多年的气象资料,根据每日08时的空气相对湿度值超过95%的出现频率,分析了京珠高速等沿线高湿天气的时空变化特点以及该时空分布特征给车辆运行和驾驶带来的影响问题。同时指出:高湿天气具有明显的区段性差异和季节性差异;该差异将会使驾驶环境变得复杂,给车辆的行驶和驾驶人员的心理带来很不利的影响,直接影响着交通安全。还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了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经验驾驶人在高速公路特长隧道环境下的注视转移特性,在高速公路特长隧道中开展实车实验,利用 iView X HED型眼动仪采集了32名不同经验驾驶人的眼动数据。运用动态聚类方法,对驾驶人注视区域进行划分,分析了职业与非职业驾驶员在高速公路隧道不同段与普通路段的注视转移规律与注意力分配特性。结果表明:相较于非职业驾驶人,职业驾驶员具有较强的注视前瞻性,且在隧道的不同段主要注视的区域因行车环境不同变化较小;驾驶人对同一目标需要重复注视才能提取足够的信息,且当行车环境复杂度增加或驾驶员驾驶经验不足时,重复注视概率增加;驾驶人在不同路段行车时,主要通过注视中间区域获取信息;行车环境与驾驶经验对驾驶人在中间近处、左侧区域及内后视镜区域的注视平稳分布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驾驶员注意力分配定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驾驶员在不同的路况环境下存在不同的注意力分配模式,为弄清其分配模式特点,利用露天体育场内作为模拟驾驶环境,并利用眼动设备,记录被试者在直道驾驶任务、弯道驾驶任务、复杂路况驾驶任务等3种路况下的眼动数据,采用划分兴趣区域的方式,把视觉信息源划分为原车道兴趣区域FL(Former Lane)和其他兴趣区域OA(Other Areas)两个兴趣区域,对平均百米注视次数、平均百米注视时间、不同兴趣区域注视次数百分比3个眼动指标在两个兴趣区域内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得出不同路况环境下不同的注意力分配模式来揭示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特点。研究结果对于驾驶员驾驶培训侧重点的改进、对于预防交通事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WHO.NCTB),对125名汽车驾驶员进行了神经行为功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及方法作了进一步的一元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事故组与无事故组驾驶员在神经行为功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神经行为功能测试总分与年龄和事故次数是显著负相关,与学龄呈显著正相关。在NCTB各分测验中,简单反应时、目标追踪和提转捷度三项测验得分对总分贡献率较大,为最敏感指标。揭示在驾驶员行车事故的预防及职业选择和培训中,应考虑年龄因素和文化水平,并选择敏感指标进行神经行为功能测试,以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以研究城市道路限速标志下驾驶行为的变化为主要目的,基于认知心理学知识,采用实地观测和问卷调查等手段,研究了驾驶员经过限速标志时的心理及反应过程。依据认知工效学中的注意和记忆等机制对驾驶员的限速标志认知过程进行了解析;从驾驶员自身角度分析了影响驾驶员识别限速标志的主要因素;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和调查项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提取了影响驾驶员识别限速标志的6个自身因素为主因子,作为限速标志对驾驶行为影响较大的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城市道路限速标志的设计与设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复杂地层超长管棚随动态施工的力学特性和管棚合理化参数,依托某下穿高速公路浅埋暗挖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法进行三维动态建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管棚挠度曲线呈鱼腹形,拱顶部和拱腰管棚最终稳定在10.7,2.9 mm;管棚各测点轴力经历由受拉到受压的变化过程,通过各测点后受压区轴力逐渐减小,拱顶部动态响应更明显;管棚弯矩集中于掌子面前后方区域,随开挖面推进,弯矩作用范围逐渐向前扩张,最大弯矩发生在洞口套拱处;通过参数影响分析,当采用短进尺开挖时,管棚直径取129~159 mm、间距为0.4~0.5 m、注浆区厚度为0.4~0.5 m时可确保上方高速公路安全。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施工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