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元分析法是处理不相容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以竺山湾2010年7月水质监测数据为例,利用物元分析法分析太湖竺山湾水质监测点位分布情况,并将分析结果与系统聚类法的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物元分析法的分析结果是准确、可信的。综合使用物元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最终确定水质监测点位可由14个优化至11个。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流溪河水库监测布点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方差分析及模糊聚类分析,对流溪河水库监测布点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水库水质良好,各监测点间及垂向采样点间均无显著性差异;4个库区监测点可分为3类,其余监测点可分为4类。综合考虑确定流溪河水库监测布点方案,应设置对照、控制、出水3类断面,共7个监测点,分别为玉溪河、吕田河、汇水区、库区3个和大坝监测点,每年6月进行垂向分层采样,其余月份进行表层采样。  相似文献   

3.
模糊聚类分析法优化城市河涌水质监测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进行城市河涌 (小河滨、河沟等 )水质监测工作的初期 ,一般会布设较多的监测点 ,以掌握水域的水质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 ,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监测数据后 ,便应对监测点进行优化。现用模糊数学中的聚类原理[1 ] ,以广州市某涌为例优化水质监测点。1 水质监测点的优化1 1 建立标准化矩阵R该涌布设的 7个监测点在 1 997年— 2 0 0 0年间 5个常规监测项目的平均数据见表 1。表 1 广州市某涌 1997年— 2 0 0 0年监测数据 mg/L监测点COD BOD5NH3 -N TPSS淘金路 1175 7 72 2 32 76 32 2华乐路 17381 6 19 5 2 972 0 7…  相似文献   

4.
在杭州市现有区域环境噪声手工监测点位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分布,采用系统聚类法对2012年149个点位的数据样本分类、合并,将149个点位优化到26个,并用T检验法验证数据可靠性。优化前后各城区的点位分布比例相差不大,等效声级绝对误差在1.0 d B(A)内,相对误差不超过±5%。经过2013年和2014年数据验证,确定优化后的点位能体现声环境功能区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依据沙尘天气判定条件分析2018年春季(2—4月)陕西省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小时监测数据,共识别9 d受沙尘影响。研究基于K-means聚类沙尘天气分析方法,分析沙尘天气监测数据特征,并对沙尘识别聚类模型进行优化研究,识别的沙尘影响天气与传统方法一致。分析表明,聚类方法可用于沙尘天气监测数据的识别,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基于K-means聚类方法能够快速、准确识别沙尘影响天气。  相似文献   

6.
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哈密地下水监测网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将哈密地下水监测网点从原来的8个点优化为6个点.经研究较符合实际情况,实践研究了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7.
模糊数学在大气优化布点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最大最小法标定、求传递闭包、动态聚类等聚类分析法;用贴近度及择近原则的优选方法进行优化布点;并经三种不同方法检验,证明四个监测点完全能代表原设九个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灰色聚类方法的湖泊营养状态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湖泊水体的营养状态看作一个灰色系统,建立用于识别湖泊营养状态属性的灰色聚类综合评价模型,将水质级别作为一个灰类,水质状态作为灰色变量,根据灰色白化权函数聚类方法来确定水体营养状况归类。以太湖为例,基于分布全湖的20个监测点数据,运用灰色聚类法对其进行富营养状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监测时段太湖大部分水体基本处于中营养水平,局部湖面达到中度富营养状态,客观地反映了太湖湖区水体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9.
以上海市长兴岛的环境空气降尘点位为例,采用聚类分析法对点位进行优化分析,快速完成点位的分类;再引入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不仅验证了聚类分析结果,并可根据原信息量需要保留的比例,来合理确定优选的类别数,使得优化调整的过程更为科学,结果也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10.
在泸州市2016—2020年大气降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借助聚类分析、多元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手段,对原有降水监测点位进行优化研究,并验证优化结果。在遵循《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HJ/T 165—2004)点位布设要求的前提下,建立了降水监测点位评价体系,从原有7个降水监测点位中优化筛选出3个。优化后的点位对监测结果的影响显著性均>0.05,表明优化前后全市降水数据无显著性差异,该优化方案不会影响区域整体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