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根据高风险移动放射源辐射安全风险特点与辐射事故经验反馈,结合辐射安全监管部门和企业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构建高风险移动放射源辐射安全风险管控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准则层8项指标,方案层40项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甘肃省7家高风险移动放射源企业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决策层指标权重较大,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2.
利用集固定源及移动源等自动监控仪器和移动GPRS监控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展示、统计及应用的综合业务平台,通过环保系统内部的业务协同,有效地获取放射源动态业务信息,可以提高核与辐射环境监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对辐射污染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核与辐射环境管理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3.
4.
5.
简述了江苏省机动车排放监管现状,从监管制度、检验市场、执法能力、技术手段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健全监管制度体系、利用科技手段促进监管提质增效、提升检验技术水平与执法监管能力、通过信用评定创新执法管理手段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20(6):F0004-F0004
为发挥污染源在线监控在环境预警、节能减排、污染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污染源在线监控管理运营效能及技术水平,2008年11月8日-9日,《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理事会在厦门召开“污染源在线监控管理与技术高级研讨会”。包括国家总站、上海、天津、江苏、大连、长春、广州、深圳等65个环境监测, 相似文献
1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保障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基于\"十三五\"江苏省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和2020年全省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分析了全省农村环境监测现状。指出,江苏省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监测任务较重、基础信息获取难度较大、水环境监测代表性不足、监测指标单一以及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评估支撑不够等问题;提出,强化部门数据共享与信息整合、完善农村环境例行监测网络、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探索特色指标监测研究、加强农村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等\"十四五\"江苏省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建议,以期摸清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为全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近40年来江苏省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正朝着监测对象不断完善、监测频次渐趋合理、监测指标全面覆盖的方向发展。指出,监测能力建设滞后于管理需求、重复监测影响管理决策、冗余监测增加工作负荷、监测点位设置缺乏针对性是当前江苏省水环境质量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监测系统能力建设、建立水质监测权威性、提高水质监测效能、提升数据研判能力的水环境质量监测建议,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3.
从霾污染遥感监测业务化流程出发,选取EOS/MODIS为主要数据源,MODIS气溶胶产品及气象数据为辅,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利用LM-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算法反演区域大气颗粒物浓度,分析了可获取的遥感监测指标及气象指标对霾污染的贡献率,筛选出可业务化的霾污染遥感评价指标。对2013年1月江苏省2次典型的霾污染进行了星地同步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霾污染遥感监测结果与地面实测结果基本一致,霾污染遥感监测可以作为地面监测的有效补充,宏观反映区域霾污染空间分布,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15.
鱼类是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江苏省地表水监测断面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对2020年4—5月江苏省148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的鱼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在环境DNA样品中共检测到鱼类可操作分类单元(OTU)418个,共注释到10目14科32属46种,其中鲤形目的鱼类有27种,序列占比达81.2%。以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内三大流域中,淮河流域点位鱼类多样性相对较好,长江流域次之,太湖流域相对较低。该研究为江苏省地表水监测断面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提供了基础资料,为环境DNA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江苏省稀土行业废渣实际情况为背景,基于国内外对天然放射性物质(NORM)的管理限值水平,通过理论研究和模型构建,建立了废渣中放射性核素质量活度与现场γ剂量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现场实验和样品γ谱核素分析结果进行模型修正,在留有足够安全冗余的情况下确定现场γ剂量率筛选水平,并提出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NORM废物γ剂量率筛选现场检验程序。 相似文献
17.
18.
龙江河流域水环境突发事件智能监控预警系统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调研分析广西龙江河流域内工业企业发展情况、重点污染源排污特征及流域污染监控现状,探索该河流域水环境突发事件智能化监控预警系统构建的思路。提出以水质常规五参数、有机物指标、富营养化指标、特征性指标、生物指标等为重点监控因子,根据全流域监控与分片监控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河流水质自动站基础上增加建设2座水质自动站。同时,结合龙江河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出运用新一代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化监控预警系统,实现立体感知、多维数据融合、数据高速传输、信息实时发布、超标预警、可视化展示、应急决策指挥等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