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数据对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期间(2019年12月25日~2020年2月24日)雄安地区环境空气中VOCs进行监测,探讨了疫情防控前、后VOCs的变化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疫情防控后φ(TVOCs)平均值为45.1×10-9,约为疫情防控前φ(TVOCs)...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化学消耗与臭氧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王红丽 《环境科学》2015,36(9):3159-3167
本研究基于夏季上海3个不同功能站点臭氧(O3)及其前体物的观测结果,分析了上海不同地区O3及其前体物的污染特征及空间差异;采用参数化的方法估算了VOCs的大气化学消耗水平.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上海市区VOCs浓度约为20×10-9,高于西部郊区的17×10-9;两个地区VOCs最大增量反应活性(以O3/VOCs计)的平均值比较接近,约为5.0mol·mol-1.但是,市区VOCs的大气消耗水平(4.0×10-9)不足西部郊区VOCs消耗水平(8.3×10-9)的一半,这是西部郊区O3污染更重的重要原因;东部沿海郊区O3浓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区域输送.不同地区VOCs消耗水平与O3生成浓度的比值接近,说明不同地区VOCs消耗生成O3的效率接近;烯烃和芳香烃是最主要的VOCs消耗物种,二者对VOCs消耗量的总贡献高达90%.VOCs的消耗水平在正午达到最大,夜间消耗水平最低,日分布曲线与O3生成的日变化曲线相似,但O3峰值出现时间略晚于VOCs消耗水平峰值出现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王红丽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6):1603-1611
光化学污染导致的高浓度臭氧(O3)是上海面临的重要大气污染问题.本研究分别选取了市区(徐汇)、城郊(青浦)和郊区(南汇)3个典型地区在夏季光化学污染易发季节开展了O3及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的观测,结合光化学箱模型研究探讨了O3生成的主控污染物.研究表明,不同地区O3污染呈现较强的同步性,日最大浓度也比较接近;但南汇郊区由于受机动车排放影响较小,NOx浓度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地区,导致该地区O3浓度日变化曲线相对平缓,夜间O3浓度也维持在较高水平.大气VOCs浓度较高时,往往伴随高浓度的O3;3个地区VOCs浓度和组成差异明显,就VOCs浓度而言,徐汇青浦南汇;浓度贡献最主要的物种为甲苯、C2~C3的烷烃和烯烃、丙酮以及辛烷;而C7~C10芳香烃、C3~C4的烯烃、异戊二烯以及乙醛是上海大气臭氧生成潜势贡献最大的VOCs类物质.3个地区O3的生成主要受人为排放的二甲苯类和C3~C4烯烃类物质控制;对于徐汇,只控制NOx会导致O3浓度升高,而南汇郊区O3的生成对NOx排放不敏感.  相似文献   

4.
钱骏  徐晨曦  陈军辉  姜涛  韩丽  王成辉  李英杰  王波  刘政 《环境科学》2021,42(12):5736-5746
2020年4月24日至5月6日成都市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复合污染过程期间,在成都市城区开展大气臭氧及其前体物(NO,、VOCs)和气象参数观测实验,基于观测数据采用OBM模型对市区臭氧敏感性和主控因子进行识别,并采用PMF模型对关键VOCs物种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臭氧超标日各污染物浓度均有所上升,VOCs物种中芳香烃和含氧(氮)化合物上升幅度较大;成都市城区O3超标天对应的臭氧处于显著VOCs控制区,芳香烃和烯烃对O3生成最为敏感,且存在削减NOx的不利效应;结合VOCs来源解析,城区VOCs主要来源:移动源(22.4%)、餐饮及生物质燃烧源(21.8%)、工业源(15.1%)和溶剂使用源(9.3%),臭氧超标天溶剂使用源、餐饮及生物质类燃烧源贡献率明显上升.成都市城区春季应以VOCs减排为重点,并加大芳香烃和烯烃相关源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2021年6~8月新乡市市委党校站点观测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常规空气污染物和气象参数,采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对臭氧(O3)超标日的O3敏感性和前体物的管控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O3超标日呈现高温、低湿和低压的气象特征.在臭氧超标日,O3及其前体物的浓度均有上升.臭氧超标日的VOCs最高浓度组分为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和烷烃,臭氧生成潜势(OFP)和·OH反应性最大的VOCs组分为OVOCs.通过相对增量反应性(RIR)分析,新乡6月O3超标日臭氧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7月和8月处于VOCs和氮氧化物(NOx)协同控制区,臭氧生成对烯烃和OVOCs最为敏感.6月各前体物的RIR值在一天中会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为VOCs控制区;7月和8月在上午为VOCs控制区,中午为协同控制区,下午分别为协同控制区和NOx控制区.通过模拟不同前体物削减情景,结果表明削减VOCs始终有利于管控臭氧,而削减NOx  相似文献   

6.
于2020年9~10月在深圳北部典型工业区开展在线观测以分析该地VOCs污染状况,并使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臭氧生成敏感性.观测期间VOCs的总浓度为48.5×10-9,浓度水平上烷烃>含氧有机物(OVOCs)>卤代烃>芳香烃>烯烃>乙炔>乙腈.臭氧生成潜势(OFP)为320μg/m3,其中芳香烃、OVOCs以及烷烃贡献最大,这3类物种OFP贡献总和超过90%.乙烯与苯呈现“两峰一谷”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受到机动车排放的贡献.相对增量反应性(RIR)分析表明,削减人为源VOCs对控制当地臭氧生成最为有效,当中又应优先控制芳香烃;经典动力学曲线(EKMA)分析表明该片区臭氧生成处于过渡区,在开展VOCs区域联防联控的同时,需要在当地进行有力的NOx控制以强化该地区臭氧污染长期管控.  相似文献   

7.
以海口市为研究区域,收集了新冠疫情期间(2020年1—4月)环境空气中6项常规污染物、PM2.5水溶性离子和VOCs在线观测数据,结合同期气象参数,分析了特殊排放情境下低浓度地区PM2.5组分、臭氧及其前体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20年疫情期间,海口市空气质量改善情况较好,6项污染物浓度均不同程度地降低,改善率介于9.5%~27.6%之间;(2)海口市PM2.5水溶性离子中,硝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的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了38.9%和34.8%,其余离子小幅降低;(3)疫情期间,工业企业生产和交通活动的降低明显有助于乙烷、丙烷、正丁烷和异丁烷的体积分数及贡献率的降低,而对芳香烃的降低效果不如内地明显;(4)虽然管控减排对体积分数较大的低碳烷烃改善较明显,但体积分数较小的烯烃尤其是乙烯的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s,OFP)贡献率反而出现上升,是未来研究区域内控制臭氧的关键;(5)管控期间O3浓度日变化明显减弱,与NO2和主要VOCs...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莲花山生态监测站污染物观测数据与近地面气象数据,分析了2018年9月21日~10月18日深圳市出现连续臭氧(O3)污染过程期间,城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体积分数与活性的变化特征;同时结合光化学箱模型对深圳市O3污染来源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发现:阴雨天VOCs局地累积效应增强,O3生成主要受限于光照条件;偏东...  相似文献   

9.
短期减排是我国城市应对大气污染事件的重要应急管控手段,但短期减排的效益尚未得到完善分析.2022年3月14~20日,广东省深圳市为抑制新冠疫情传播实施了全市管控,为评估短期减排对华南城市春季空气质量的影响提供独特机会.结合深圳市高精度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气象观测等多源数据,分析了深圳市管控期间前后的空气质量变化.此次管控前和管控期中均有部分日期天气形势静稳,局地污染水平主要反映本地排放,有利于分析本地减排的影响.观测与WRF-GC区域化学模拟都表明,与珠三角周边城市相比,深圳市管控期间由于市内交通源排放显著减少,深圳市二氧化氮(NO2)浓度降低(-26±9.5)%,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降低(-28±6.4)%,细颗粒物(PM2.5)浓度降低(-20±8.2)%,但臭氧(O3)浓度无显著变化[(-1.0±6.5)%].TROPOMI卫星观测的甲醛和二氧化氮柱浓度数据对比表明,2022年春季珠三角臭氧光化学主要受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控制,对氮氧化物浓度降低不敏感,反而可能因氮氧化物对臭氧滴...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近年来我国重点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及汾渭平原)臭氧局地化学生成的控制因素,利用2014-2019年这些区域共8个代表性站点的夏秋季臭氧及前体物浓度数据,比较分析五大重点区域8个站点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成特征及其与臭氧化学生成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这5个重点区域的VOCs浓度主要由烷烃组成,而活性组分则以烯烃、含氧VOCs和芳香烃为主.(2)以泰安和成都作为郊区和城市站点的案例研究表明,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平均温度增加2℃、辐射增加20%或天然源排放增加20%)可能对当地臭氧生成量产生一定影响,但它们并不足以改变对臭氧生成控制区的判定.(3)通过采用VOCs来源解析技术和相对增量反应活性的方法,发现机动车尾气、工业和溶剂使用等人为源类别是影响局地臭氧化学生成的关键VOCs排放源,而在农村或郊区(如望都、泰安等站点),天然源VOCs对臭氧生成贡献很大.研究显示,实现降低各城市臭氧峰值浓度,则需要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前体物减排策略,以便根据每个城市的VOCs排放特征及其对当地臭氧生成的影响来进行有效控制;同时认为,重点控制人为源VOCs是有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环境与人口、经济和科技之间的相依关系出发,探讨了诸因素相互关联的内在协同机理,简析了IPAT模型的建构与应用.嗣后,利用IPAT模型解析了中国近15年来人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环境影响的贡献差异;指出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展和落后技术支持下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加剧环境恶化的元凶,且技术转型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中国未来环境与人口、经济和科技协同演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环境与人口、经济和科技之间的相依关系出发,探讨了诸因素相互关联的内在协同机理,简析了IPAT模型的建构与应用。嗣后,利用IPAT模型解析了中国近15年来人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环境影响的贡献差异;指出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展和落后技术支持下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加剧环境恶化的元凶,且技术转型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中国未来环境与人口、经济和科技协同演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知情权作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我国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并没有关于知情权的明文规定.本文从知情权的概念、确认知情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保障知情权的有效途径等方面试就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障知情权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我国公民知情权的保护应该通过建立与信息公开、新闻自由、隐私权密切相关的法律去实现,以使知情权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Biomimetics is a rapidly growing field both as an academic and as an applied discipline. This paper give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discipline before it describes three approaches to biomimetics: the mechanism-driven, which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a specific mechanism; the focused organism-driven, which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one function in a model organism; and the integrative organism-driven approach, where multiple functions of a model organism provide inspiration. The first two are established approaches and include many modern studies and the famous biomimetic discoveries of Velcro and the Lotus-Effect, whereas the last approach is not yet well recognized.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tegrative organism-driven approach are discussed using the ragworms as a case study. A morphological and locomotory study of these marine polychaetes reveals their biomimetic potential, which includes using their ability to move in slippery substrates as inspiration for novel endoscopes, using their compound setae as models for passive friction structures and using their three gaits, slow crawling, fast crawling, and swimming as well as their rapid burrowing technique t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the design of displacement pumps and multifunctional robots.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兴媒体大量崛起,快速蔓延到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种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挑战。但是,这并不是单纯的只有挑战,同时伴随着一定的机遇。微博是一种新出现的网络社交平台,因此,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影响,如何利用好微博这一平台,在本文中做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势在必行。传统的决策方式在存在许多不足,必须综合考虑环境发展和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经济目标上,环境保护部门与有关部门相互关系上以及工作措施上体现综合决策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概要评述了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成果;其次,从可持续发展资源稀缺性的角度和延缓全球变暖的角度阐述了能源问题的紧迫性;再次,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这次世界峰会能源谈判的角度分析了能源问题的艰巨性。最后,对中国应取的立场和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焕松  李子成  雷坤  张峥 《环境科学研究》2010,23(10):1236-1242
利用大、小凌河1988—2007年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阐述了这2条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内分配特征,应用Mann-Kendall秩检验法分析了其多年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2条河流入海径流和输沙量变化的驱动力. 结果表明:大、小凌河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内分配极不均衡,分别有60%和90%以上集中在汛期(6—9月);近20年来,大、小凌河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1999年为2条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年际变化的突变年,1999年前呈增大趋势,而从1999年开始明显减少. 流域降水变化可能是促使大、小凌河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航道疏浚对珠江口附近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王超  张伶 《海洋环境科学》2001,20(4):58-60,66
广州港航道疏浚工程中开挖和处理底泥会产生大量悬浮物,悬浮物及其含有的各种污染物将影响珠江口近海洋生态和渔业。本文主要介绍污染情况以及预防措施。通过扩散实验认为与航道疏浚工程有一定的污染,但是影响不大。通过施工前及施工期间监测结果相对照,认为航道疏浚工程对珠江口附近海洋生态环境基本没有产生大的影响,疏浚工程所采取的环保措施是极为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