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阐述了近期世界主要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以及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二氧化碳可能的排放格局.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指出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减少额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为此,中国必须尽快做出调整,向低碳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2.
徐华清 《环境保护》2007,(6A):47-49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也是能源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的。随着科学界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入,要求国际社会采取对策,努力限制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气候变化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各国制定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因素。[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9月9日向政府建议,大幅提高航空飞行税,以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气候变化委员会当天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机构已向英国交通部、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正式提交了相关建议。希望通过提高征收飞行税的方式,减少航班次。英国《泰晤士报》当天在头版发表文章说,如果发达国家都能采取这一措施,全球每年征收的航空飞行税将可增加数百亿英镑。飞机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的地球正在升温,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小组(IPCC)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温度还将上升1.6到5.5摄氏度。最近一份研究表明,人为导致的温度上升正在加剧,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是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2015年6月,我国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提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为此,我国正在积极稳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抵消机制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重要环节,抵消机制的运用将为控排主体履约提供更多灵活性,有助于增加市场流动性,提高控排主体之外企业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6.
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战略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华清 《环境保护》2007,(11):47-49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也是能源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的.随着科学界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入,要求国际社会采取对策,努力限制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气候变化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各国制定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是最重要的途经。发电、工业、建筑、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发电是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电力低碳转型要优先调整发电结构,发展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创新相应低碳电力的机制和制度。  相似文献   

8.
化学工业历来从生产装置每年向环境排放数千吨计的二氧化碳(CO2)和其他温室气体(GHG)而无需支付费用。然而,这一状况现已开始改变,随着应对气候变化一系列法规的出台,包括排放交易机制,已使一些公司感受到必须交付CO2排放费的严峻压力。  相似文献   

9.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正在以每年0.4%的速度增加,对森林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对未来林业提出七个方面的挑战:温度变化、水的变化、气候变化、虫害和火灾变化、新基因的需要、造林与经营、加速研究进程,对此应尽快作出估价。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气候变暖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排放研究已经受到各方关注.采用LMDI方法,利用中国1995-2007年工业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了影响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人均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因素,结果表明:人口因素是拉动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是拉动中国...  相似文献   

11.
ENN精粹     
正取消化石燃料补贴不会像预期的那样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Enn环境新闻精粹2018年2月8日新的研究表明,取消化石燃料补贴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可再生能源使用量的影响不会很大。终止燃料补贴将减少化石燃料出口国的排放,但是在大部分区域,此举带来的排放缩减幅度将低于《巴黎协定》的要求,而在另外一些区域,可能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化石燃料补贴在全球范围内达到数千亿美元,取消这些补贴被一些人视为缓解气候变化的关键。但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公约主要是通过限制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防止全球变暖的目的。因此,限排涉及到工业、交通、农业等领域,直接涉及到国家的发展。中国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二大国,“京都会议虽然没有对中国“限排”,但受到的国际压力很大。因此,面向21世纪发...  相似文献   

13.
如今,关于“低碳”的新概念、新政策层出不穷,这一切都源于要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生态环境。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加速了全球气候变化并对环境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越发严重。根据气候科学家的计算,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与2000年相比必须减少85%,才能使全球平均气温与工业化以前的水平相比上升不超过2℃。高于这个温升水平将会给人类和生态系统带来无法预计的影响。因此,当前迫切的任务是加大力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碳是引发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主要温室气体,针对二氧化碳在工业生产企业中过度排放且无法有效计量的问题,探讨了检测法与核算法两类二氧化碳排放计量方法,简要概述了现行的二氧化碳排放检测技术,并对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技术拓展做出了分析阐述,为二氧化碳排放检测技术研究以及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据报道,美国国务院于1997年4月22日发表关于环境问题的第一个年度报告。报告包括气候变化、有毒化合物、物种灭绝、森林消失和海洋退化等5个方面。所列举的数字包括:70%的世界海洋渔业资源被过度捕捞;全世界每年向大气排放230亿吨二氧化碳,使地球温度升高;每天估计有70种生物物种永远消失。美首次发表环境年度报告  相似文献   

16.
黎水宝  程志  王伟  柳杨  王廷宁 《环境工程》2015,33(12):130-133
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工作。基于宁夏能源平衡表,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推荐的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对宁夏2005—2012年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与分析。基于能源平衡表的核算结果,明显低于前人以能源消费总量核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是因为基于能源平衡表可以剔除大量计入了能源消费总量、但未被氧化排放二氧化碳的能源消费,若不剔除,可使宁夏工业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偏高近50%。火力发电二氧化碳排放占宁夏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的50%以上,原煤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大能源品种;大规模电力外送导致宁夏近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同时也使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变化不同步。  相似文献   

17.
国际资讯     
清洁发展机制的"核证减排量"突破10亿吨据联合国新闻网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9月7日宣布,根据《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所发出的"核证减排量"将达10亿个,这是全球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第10亿个核证减排量将发给印度的一家工厂,该工厂由使用煤炭和燃油转为使用当地收集的生物质燃料,从而每年减少近18000吨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相当于3100辆轿车每年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的总和。  相似文献   

18.
<正>众所周知世界渴求能源。因此,不管是核能、太阳能、风能还是天然气等任何新的发展都是受欢迎的,并且正在取得重大进展。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除了天然气之外,上述能源不排放二氧化碳,世界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核能具有双面性。它可以和平地用于发电,但同时也可以用于制造军事武器。本文将简要描述这两个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arbonCapture and Storage,以下简称CCS)技术是指对大型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并用各种方法封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新兴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被认为是保障化石能源使用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可能填补能效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空窗。根据国际  相似文献   

20.
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贸易会导致"碳泄漏",中国由于贸易顺差所导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是显著的,西方消费需求加剧了中国碳排放增长.未来中国需要:第一,在气候变化后京都进程谈判中,重新界定温室气体排放的现代责任,减少减排义务和压力.第二,开展"环境、贸易和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和"节能减排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协同效应研究",完善节能减排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第三,建议以环保手段"绿化"贸易增长,使用出口环境税、产品和行业准出制度、绿色投资等手段,构建绿色贸易体系,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和行业的出口,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