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水体与沉积物毒性鉴别评价(TIE)技术是近些年来环境科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秀丽线虫是目前广泛应用于环境毒物评价与毒理学研究的模式动物。在综述中,总结了利用秀丽线虫进行工业废水毒物鉴别与毒性评价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秀丽线虫应用于TIE技术的优势以及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对秀丽线虫在TIE技术中的进一步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用鱼类检测工业废水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用鱼类急性毒性力法对抚顺市重点工业污染源21个污染排放口水样的毒性进行检测 ,以K2Cr2O7 作参比毒物 ,使此法所测得的急性毒性值定量化。据水质毒性分级标准 ,对水样毒性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属剧毒污水口1个 ,重毒污水口2个 ,高毒污水口4个 ,低毒污水口2个 ,基本无毒性污水口12个。各行业污水毒性依次为农药>啤酒>石化>矿山>冶炼业。证明用鱼类监测工业废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张绪超  陈懿  胡蝶  赵力  王琳  吴敏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6):2644-2651
为了评价生物炭的使用对生态系统,尤其是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毒性影响,使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elegans)来评估生物炭的环境风险.观察了生物炭原样、生物炭颗粒物和生物炭浸提液对线虫神经行为学评价指标(身体摆动频率、相对运动长度、排泄间隔时间、碰触反应率和化学感知行为指数)的影响;并结合生物炭的理化性质、非金属元素组成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以及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的强度,评估生物炭对线虫的生物毒性.结果显示,EPFRs信号强的生物炭和颗粒物对秀丽隐杆线虫有一定的毒物兴奋效应,EPFRs信号微弱的浸提液无显著性影响.因此,生物炭中的EPFRs对秀丽隐杆线虫有潜在的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藻类毒物检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综述了运用藻类进行毒物检测的测试方法及指标,介绍了藻类毒物测试在水生生态系统污染的检测与评价,饮用水的安全性评价,工业废水的毒性检测,及土壤生态系统的污染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方东  楼霄 《环境科技》1995,8(3):18-21
采用与传统大型蚤慢性毒性试验方法等效的新的指标体系大型蚤第七天体长指标,对有毒工业废水和毒物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其具有省时,省力,准确的特点,一方面揭示了毒物和工业废水毒性大小,废水在环境中的最高允许浓度及可见效应浓度,另一方面又为这一新指标体系的应用,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价,提高生物监测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综合生物毒性指标在水体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废水中所含污染物种类复杂,内含有毒物数量大、种类多,采用现有的水质污染综合指标即 BOD、COD、TOC、DO 等化学指标只能监测出单一因子的直接影响,反映不出多种毒物的综合影响.只有选用能直接测定水体总毒性的方法才能准确地鉴别废水中有毒物的综合生物毒性效应.发光菌毒性试验、SOS 微生物显色反应检测法以及微核技术就是近年来国内外在生物急性毒性和遗传监测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工业废水中含有多种多样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仅用CODcr,BOD5等常规水质指标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废水的水质安全性.提出了由常规水质指标、特征水质指标和综合生物毒性指标构成的工业废水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生物毒性检测技术及其在工业废水评价中的应用,指出利用综合生物毒性进行废水水质安全性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建议将水...  相似文献   

8.
崔竞丹  魏杰  赵文 《环境科学学报》2020,40(9):3473-3480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是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以通过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等方式迁移进入水域生态系统,从而对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造成潜在危害.为阐明DBP对经海水驯化的枝角类生物生长、发育及生殖的影响,本文研究了DBP对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的急性毒性和5个世代的跨代毒性效应.结果表明,DBP对蒙古裸腹溞24 h和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8.36 mg·L-1和6.34 mg·L-1,安全浓度为1.09 mg·L-1.DBP浓度在0.2~1.00 mg·L-1时,对蒙古裸腹溞存在跨代毒性效应.DBP处理组F3代溞的平均寿命、总生殖量、每窝生殖量、首窝生殖量和种群增长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下降,而且DBP处理组F4代溞的平均寿命、总生殖量和首窝生殖量与对照组相比同样出现下降.本研究结果可为DBP对枝角类毒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久效磷(MCP)是一种广谱类内吸附性有机磷农药和潜在的神经毒剂,能够对非靶生物产生神经毒性作用,而行为毒性是神经毒性的主要表现形式. 以运动、学习与觅食行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为指标,研究了久效磷对非靶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下称线虫)行为的影响. 结果显示:经0.5、5.0和50.0 mg/L久效磷暴露后,各暴露组线虫头部摆动和身体弯曲频率均极显著降低,0.5 mg/L暴露组线虫向前摆动频率显著减少,5.0和50.0 mg/L暴露组线虫向前摆动频率极显著减少;5.0和50.0 mg/L暴露组线虫在NaCl存在和缺少食物条件下,对NaCl的趋向性极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50.0 mg/L暴露组线虫菌落接触率在2、4、6、8 h时均显著降低,在24 h时极显著降低;各暴露组线虫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受到极显著抑制. 表明久效磷能够导致线虫运动、学习与觅食行为的严重缺陷,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抑制与久效磷对线虫运动行为的影响呈正相关,与其学习行为的影响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海洋环境遭受污染,首先从栖息在沿岸掩湾和滩涂上的底栖生物体中反映出来。目前,对于工业废水的物化污染指标和排放重的控制,现已有方法可采用;而对废水的生物学毒性程度的控制,还没有较适合我国各沿海地区均能采用的统一方法。因而,各地区工厂排放废水毒物对海洋生物的毒害程度无法作出比较。我国虽然已开展有毒物质对扇贝、贻贝、海参和牡蛎等的生物毒性实验,但由于实验材料的获取不太容易,各海域地区又不能同期取得;受精卵较小,不利于实验时准确地统计胚胎个数;实验生物需要进行人工受精过程,方法繁复等问题,故较难推广应用。笔者经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以海洋底栖生物泥螺的胚胎,作为工业废水的生物学毒性实验的材料,获得较为满意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明确规定了铝冶炼企业产生的大修渣、残阳极、铝灰、二次铝灰、烟尘等均为危险废物,在行业内引起了较大反响.为了对铝冶炼企业固体废物的特征及环境危害进行归纳分析,采集了多家电解铝、再生铝和铝灰加工企业在不同阶段产生的固体废物,通过样品的物相组成、重金属和氟化物的浸出毒性及含量分析其危险特性.结果表明:金属铝、氮化铝、氧化铝是铝灰及二次铝灰中的典型特征物相;β-氧化铝可作为指纹特征用于识别铝灰及二次铝灰的工艺来源,其通常存在于电解铝液加工过程产生的铝灰中,而罕见于再生铝液加工过程产生的铝灰中.电解铝企业废物中Cu、Zn、Cd和Pb的含量显著低于再生铝和铝灰加工企业(P < 0.05).依据GB 5085.6—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标准,此次采集中76.2%的样品累计毒性物质与标准值的比值≥1,累计毒性物质总含量超标.其中,47.6%的样品同时存在有毒物质总含量≥3%,14%的样品同时存在致癌物质总含量≥0.1%.毒性物质含量主要与重金属和氟化物相关,氟化物对铝冶炼企业固体废物毒性影响最大,重金属次之,电解铝企业铝灰氟化物含量显著高于再生铝和铝灰加工企业(P < 0.05).依据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此次采集中电解铝、再生铝和铝灰加工企业废物样品氟化物浸出毒性的超标率分别为60%、17%和0%,再生铝企业铝灰样品氟化物浸出毒性显著低于电解铝和铝灰加工企业(P < 0.05).研究显示,铝冶炼企业相关危险废物的主要环境风险来自金属铝、氮化铝、氟化物和重金属,其反应性危险特性主要与金属铝、氮化铝相关,毒性危险特性主要与氟化物、重金属相关,在铝灰加工过程中减少含氟精炼剂的使用将有助于降低二次铝灰的毒性危险特性,降低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2.
文章把减少日化工业生产污染划分为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讨论,先从原料的选择,工艺过程的确定,及最终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这些大问题上考虑减少污染的途径,再讨论在具体的生产工艺中减少污染的方法和措施,最后从生产员工的培训及其它微细处着手,全面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铅对赤子爱胜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老化和未经老化土壤中Pb(NO3)2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体内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POD(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测试范围(w〔Pb(NO3)2〕为200~1000 mg/kg)内,Pb(NO3)2对蚯蚓体内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均有显著性影响. 暴露于未经老化土壤1、14、21d时,蚯蚓体内SOD和CAT活性均随土壤中w〔Pb(NO3)2〕的增加而降低,高w〔Pb(NO3)2〕下,与对照组相比这2种抗氧化酶活性均降低了约40%. POD活性除第1、3天在高w〔Pb(NO3)2〕中显著变化外,其他暴露时间、暴露水平中均无显著性变化. 暴露于老化(28d)土壤1d后,蚯蚓体内SOD、POD、CAT活性均随土壤中w〔Pb(NO3)2〕的增加而升高,高w〔Pb(NO3)2〕下,与对照组相比这3种抗氧化酶活性分别升高了359%、147%和233%;然而,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3种抗氧化酶活性又呈显著降低趋势. 总体上,蚯蚓体内CAT和SOD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研究显示,土壤老化对铅毒性产生了影响,因此在进行毒性试验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氯对摇蚊幼虫的毒效试验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兴滨  崔福义  郭召海 《环境科学》2007,28(11):2569-2573
以水厂原水为试验水样,研究了二氧化氯对摇蚊不同龄期幼虫的毒性效果(24 h),并考察了温度和接触时间对二氧化氯毒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对摇蚊幼虫具有极为显著的毒性作用,25℃时二氧化氯对4龄幼虫的24h半致死浓度(LC50)为0 .41 mg/L.二氧化氯对摇蚊幼虫的毒力随幼虫龄期的增长而降低,1龄幼虫对二氧化氯最敏感,其中二氧化氯对4龄幼虫的LC50是1龄幼虫的1 .78倍.二氧化氯的毒力在一定范围内符合正温度系数规律,二氧化氯对4龄幼虫的毒力在15~30℃范围内增加了2 .16倍.接触时间从12 h延长至24 h,二氧化氯对4龄幼虫的毒力增幅显著;当接触时间至36 h,与接触24 h相比毒力增幅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采用基于大肠杆菌(E.coli)的CellSense生物传感器,对上海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系统垃圾渗滤液原液(1号)、兼性塘(2号)、曝气氧化塘(3号)、矿化垃圾生物床(4号)和FeC内电解(5号)各处理单元的水质毒性进行跟踪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过程中,由于渗滤液的基质作用和难降解有机物生成的毒性中间产物等的影响,处理工艺中部分单元的水质毒性出现升高现象.CellSense生物传感器分析得上述1~5号单元的水质综合毒性分别为90%(EC10)、80%(EC30)、60%(EC50)、80%(EC50)和2%(EC50),毒性分析结果与对应的COD和氨氮等指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摇蚊幼虫(红虫)在沉淀池中大量孳生这一难题,以蒸馏水为试验水样,研究了液氯对摇蚊不同龄期幼虫的毒性效果(24h),并考察了pH值、有机物含量、氨氮以及藻类含量等因素对毒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龄期增长摇蚊幼虫对液氯的耐受性不断增强,液氯对4龄摇蚊幼虫的24h半致死浓度(LC50)为3.39mg/L;低pH值、高藻类含量有助于提高液氯对摇蚊幼虫的毒性效果;在水质中性条件下,有机物含量提高使摇蚊幼虫的死亡率降低,在不同氨氮浓度下,液氯对摇蚊幼虫的毒性效果差别较大.生产原水和沉淀池水的对比试验表明:在不同投加量下,原水中4龄摇蚊幼虫接触24h死亡率均高于沉淀池水中摇蚊幼虫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基于车载移动监测系统,对丰台区各类型道路、不同季节典型道路的积尘负荷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环线区域内的道路车流量、积尘负荷、扬尘排放量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并运用ArcGIS软件得到道路扬尘积尘负荷和排放量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各类型道路的积尘负荷均值和道路扬尘排放因子的大小顺序都为支路 > 次干道 > 主干道 > 快速路.车流量对道路扬尘积尘负荷和排放强度的影响呈反向关系.PM2.5、PM10和TSP的年排放量分别为1824、7539、39274 t·a-1.从PM2.5的年排放空间分布上来说,三环内网格排放量较大,其次是三环至四环,六环外的单位面积道路扬尘排放量最小.不同环线区域内的单位面积车流量和排放量大小顺序为三环内 > 三环至四环 > 四环至五环 > 五环至六环 > 六环外.而三环内、三环至四环、四环至五环、五环至六环、六环外的年均积尘负荷分别为0.67、0.73、0.76、0.80、0.79 g·m-2.  相似文献   

18.
亚致死剂量铜对蚯蚓P450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长期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fetida)为供试生物,通过人工污染草甸棕壤的方法,研究了暴露于含有亚致死剂量Cu(100、200、300、400mg·kg-1)的土壤中8周时间内蚯蚓体内细胞色素P450含量、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各指标在暴露1周时均无显著变化,但在第8周时各指标均受到显著抑制.P450含量在100mg·kg-1剂量水平下暴露2周时表现出显著的诱导效应;GST、SOD和CAT活性则均在第3周开始表现出显著的诱导效应,且SOD和CAT在100mg·kg-1剂量下即出现诱导现象,而GST则在200mg·kg-1剂量下显现诱导现象.暴露时间大于4周时,P450含量及GST活性开始表现出抑制效应,SOD及CAT活性则在暴露大于6周后显现抑制效应.以上指标对污染物的响应模式为:无显著变化→诱导→抑制.铜是蚯蚓生长的必需元素,蚯蚓自身对Cu的适应机制,以及对铜的长期摄取能危害蚯蚓正常代谢可解释上述响应模式产生的原因.但各指标在对毒性的响应敏感性上存在差异,其中,P450响应最为敏感,而SOD、CAT最不敏感.因此,在生态毒性诊断时,应选择不同指标作为一套指标体系相互补充,以增强污染诊断的灵敏性及长期诊断性.  相似文献   

19.
保守性离子在包气带层状土中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溶质在多层层状包气带土中运移规律,选取5种颗粒配比不同的土样填装成由粗及细和由细及粗两分层顺序相反的土柱,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保守性Br-在两种不同结构层状土中基本运移规律。研究得出:当土体表层遭受浓度为200 g/L Na Br一次性污染,在15 mm/12 h降雨强度下,Br-在第1、2层土体浓度经历快速上升段、峰值段、下降段3个阶段变化,第3、4、5层土体浓度经历上升段、平稳下降段。试验结束时,Br-在由粗及细的土柱中分布较均匀,在由细及粗的土柱中集中在表层;溶质穿透整个土柱的时间,由粗及细结构比由细及粗结构提前96 h。结果表明,在截污性能和延缓溶质向地下水补给方面,由细及粗结构均要优于由粗及细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不同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对东北三省具有代表性的化工行业中五种企业污染源排放口水样进行监测,按照工业废水试验方法(鱼类的急性毒性测试)研究了化工废水对于敏感鱼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化工行业废水对不同鱼种均有一定的毒性,随着实际废水暴露浓度的增加,鱼死亡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呈现一定的梯度。同一浓度不同企业的水样,鱼的存活率不同,但有一定的抑制现象。在选取的化工行业中,以不同鱼种作为受试生物的生物毒性大小排序为:吉化1〉吉化2〉吉化3〉吉化4〉吉化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