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陕西省环境中的硒与大骨节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本文作者为研究环境中的硒与大骨节病的关系,于1978—1981年在陕西省不同自然类型区的130余个大骨节病点和非病点,采集了饮水、土壤、粮食与儿童发样进行硒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病点均处于硒很低的环境,其中95%以上的病点饮水含硒量在0.2ppb以下,粮食含硒量(小麦、玉米平均值)在10ppb以下,反映人体硒水平的发硒含量,478名儿童中有92%在110ppb以下。但是,没有大骨节病的地区则处于较低硒、中硒和高硒环境。同时,经估算每日由水、粮供给人体(儿童)的硒量,看出5.4μg左右是非病点每日由水、粮供给硒量的最低值。从所有地点的分析结果看出,大部分地点的粮食供硒量占水、粮供硒总量的90%以上,说明粮食是这些地区人体摄入硒的主要来源。但是在粮食硒含量低的地点,无论是非病区或病区范围内,只要水硒含量高,就无大骨节病。 作者还介绍了在病区对患病儿童采取补充硒的措施,可以提高发硒含量达到非病区儿童的发硒水平,同时对预防大骨节病有明显效果,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大骨节病的产生很可能与环境中的硒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作者于1979—1983年,选择陕西省渭北高原两个典型微域环境,研究其硒分布与其中相邻村庄居住的人群患大骨节病病情程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微域环境内相邻村庄的居民,其大骨节病的病情程度与微地貌变化影响到土壤硒含量的高低,以及水文地质或地理因素影响到水硒含量的高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环境硒及其复合因子与大骨节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大骨节病病区低硒环境和病区发样品的重复采样和多元素含量的测定及其与大骨节病病情的相关分析,探讨了大骨节病的致病因素。研究表明,环境低硒是大骨节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发硒与大骨节病检出率密切相关,且由永寿大骨节病考察队流行病学组和生态环境组调查数据得到了相同的结论。本文还探讨了除低硒外,其它与硒有关、可能与之结合致病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对陕西渭北高塬的调查研究证明,大骨节病发病率不同的相邻村庄内,居民发中的9种重要生命元素,唯硒的含量与各村居民患病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同时,该病流行地点的人发中各元素含量唯硒低于国内外健康人的发硒水平.通过对病区内不同地貌环境的土壤及饮水类型分布等项研究,阐明了重、中、轻病村交错分布的人体硒低的原因,这对大骨节病的产生与环境通过食物链导致人体硒低有关又再次提出一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相液体色谱法测定ppt量级的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硒作为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其有关研究报告日见增多。在我国,已经报道了由区域环境低硒引起的大骨节病、克山病、以及区域性癌症。相关研究工作包括我国低硒带的成因、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方病病因的探讨。由于中国低硒带内环境样品硒含量低,其中饮水中硒的总量一般低于0.1ppb,形态分析中的组成部分含量甚至低于0.01ppb,因  相似文献   

6.
大骨节病是一种骨关节变形地方性慢性病。该病病因复杂,以生物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在研究区进行水文地质环境调查,并对饮水水样分析对比,发现病区饮水水源低矿化度、高腐殖酸是大骨节病患病的重要因素,据此在病区开展改水工程,探讨利用深层地下水改善病区饮水水质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性,为大骨节病致病水源假说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同时为病区综合防治大骨节病提供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测定了吉林省主要土类样品中腐殖酸、富里酸的含量及水溶性富里酸的释放量,并研究其概率分布类型和水溶性富里酸的释放量与富里酸含量、深度、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富里酸的释放量与大骨节病病情呈明显的正相关(r=0.845,P<0.05)。提出饮用富里酸释放量最高的O_2、Q_3层地下水,是引起平原地区大骨节病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8.
低硒和维生素E(VE)不足是否会引起人体疾患,近年在一些专著中已有论及.本文作者曾论证了低硒和VE不足与动物白肌病、人体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关系,并建议开展用亚硒酸钠和VE预防治疗大骨节病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调查川西高原大骨节病典型病区饮水水源类型和水化学特征,研究和探讨了病区不同流域、不同水源类型水的矿化度、PH值、腐植酸等与患病率的关系及病情与饮水质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骨节病是诸多地质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饮水中的低矿化度、低总硬度、K++Na+、Ca2+、Mg2+、Cl-、SO24-、HCO3-等偏低...  相似文献   

10.
大骨节病病情下降与环境因素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年4月-1989年9月对内蒙三个大骨节病村进行了随诊观察,结果表明,大骨节病病情逐年下降,人体硒营养水平相应提高,病情与硒营养水平之间呈显负相关,每日由外源性食物中摄取的硒与病情呈显负相关,而由当地产粮,菜中摄取的硒与情呈显正相关。由肉蛋类食物中摄取与病情呈显负相关,生态环境中的硒基本无变化,增加外源性高硒食物输入病区和改变病区食物构成是控制硒反应性疾病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采集雄安新区表层土壤样品(0~20cm)、大宗农作物(小麦籽实)及根系土样品,利用GIS空间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土壤硒含量分布、富集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生态位适宜性评价理论模型开展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新区表层富硒土地16993hm2,土壤中硒赋存形态以强有机结合态为主,其次为残渣态和腐殖酸结合态,三者占土壤硒总量的87%以上,生物可利用态硒含量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水溶态硒占比4.44%、离子交换态硒占比3.43%).小麦籽实样品富硒率28.45%,籽实中硒含量与根系土壤中硒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r=0.77,P<0.01).土壤硒富集主要受第四纪沉积地貌环境的影响,此外灌溉水、化肥和大气干湿沉降(燃煤降尘)等外源输入也影响贫化富集.土壤硒含量与沉积地貌环境“标志性”土壤指标Al2O3、Fe2O3、MgO和K2O含量,土壤有机碳(Corg.)、阳离子交换量(CEC)、黏粒和粉粒含量等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SiO2、Na2O含量和土壤砂粒含量等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基于生态位评价理论模型,新区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高适宜区(Ⅰ级)和中适宜区(Ⅱ级)主要位于新区西北容城县南张镇和小里镇、安新县寨里乡和老河头镇等地,土地面积为14397.35hm2,占新区规划总面积的8.13%.  相似文献   

12.
不同降雨条件下侵蚀泥沙黏粒含量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种典型黄土为研究对象,在模拟降雨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下侵蚀过程中黏粒含量的变化规律,比较了泥沙侵蚀颗粒(未分散)和泥沙原始颗粒(分散后)大小分布特征,分析了团聚率和富集率.结果表明,泥沙侵蚀黏粒含量随着坡长和雨强的增大而增加,黄绵土变化明显,增加了8.77%和2.43%;而塿土只增加了2.76%和0.4%.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分别减少了4.91%和3.93%.黏粒团聚率<1,富集率>1,在侵蚀搬运过程中作为黏粒团被搬运,导致黏粒的富集.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泥沙颗粒在坡面侵蚀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深入理解土壤侵蚀机制,也能为面源污染模型的建立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松嫩平原绥化地区农作物及根系土样品的研究,开展了土壤理化性质、总硒、有效硒、硒形态及农作物硒含量测试,结合统计学方法探究了研究区内主要农作物的样品硒水平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作物硒含量为0.002~0.096 mg/kg,土壤总硒含量为0.13~0.52 mg/kg,土壤有效硒含量为0.002~0.007 mg/kg,土壤硒以强有机态硒(31.52%)为主。土壤总硒与有机质相关性较高,与有效硒、氧化还原电位(Eh)相关性较低;土壤有效硒与pH显著正相关;农作物硒含量与土壤离子交换态硒、有效硒、pH、Eh和有机质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不同作物对硒元素的富集机理不同,水稻对硒元素的富集能力明显强于玉米。该研究表明可通过一定程度人为控制的土壤特性使得土壤中的硒更有利于农作物吸收,以便使农作物中硒含量能够满足居民硒健康需求,同时该研究为解决地质背景因素引起的天然"缺硒"地区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Chemical endemic diseases and their impact on population in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is paper deals with some endemic diseases related to selenium, iodine and fluoride in eco-environment. Keshan disease and Kaschin-Beck disease are associated with low selenium, they mainly occur in a belt zone across China ranging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Selenium contents in food grains and human hair from the disease affected areas are usually below 0.020ppm and 0.20ppm respectively. The endemic goitre caused by iodine deficiency distributes extensively in China, mainly in mountainous and hilly districts, swamp and peat areas, some sand soil and limestone areas. Also there is another kind of endemic goitre which caused by iodine excess in interior and coast areas. Endemic cretinism usually occurs in the endemic goitre seriously affected areas. Endemic fluorosis is also widely distributed in China, but mainly occurs in dry or semi-dry areas of north China. The fluoride sources for causing endemic fluorisis are drinking water and food grains polluted by coal smoke in the backing process of maize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砖窑沟试验区土壤资源与改良利用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田间试验、定位观测和野外调查为依据,系统地研究了位于晋西北黄土丘陵区的砖窑沟试验区土壤资源特点及采用改良利用措施后的效果。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类型多,肥力低。低产原因主要是:土质过砂,有机质含量低,气候多灾,侵蚀严重,经济贫困。通过修建水平梯田,实施快速培肥技术;实行以有机肥与氮肥为主的优化施肥方案;蓄水保水,合理用水,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环境条件。根据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提出了在该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改土培肥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定贵州丹寨县主要水稻种植区30件水稻土及对应的水稻中硒和重金属的含量,分析硒和重金属Cd、Hg、As、Pb在根系土及对应水稻中的分布特征,研究了土壤有机质和pH对硒和重金属在土壤-水稻系统中迁移的影响.结果 表明:该地区水稻根系土中硒含量变化范围为0.27~0.98 mg/kg,平均值为0.65 mg/kg,70...  相似文献   

17.
广西都安县典型水田硒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飞  杨柯  徐仁廷  唐世琪 《环境科学》2021,42(10):4897-4907
为发展富硒水稻种植和巩固脱贫成果,在广西都安县百旺镇开展水稻种植区地球化学调查,采集21件岩石和193件水稻根系土-籽实协同调查样品,利用统计学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水田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百旺镇水田土壤和水稻籽实富硒率分别为67.4%和64.8%,但富硒土壤和富硒水稻籽实样品中镉含量普遍较高;对比显示百旺镇南部种植区水稻籽实富硒率达到61.1%,重金属风险低,发展无污染富硒水稻种植优势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次生富集作用是研究区土壤富硒的主要原因,根系土pH和质地不同程度影响土壤硒含量;水稻籽实硒含量主要受根系土硒含量、有效硒含量、pH和Al2O3等影响.镉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显示研究区水稻整体安全,但中部区域水稻膳食暴露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植被恢复对土壤稳定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3  
经过20多年的退耕还林还草和封禁措施,纸坊沟流域植被得到良好恢复,并对土壤产生正面影响。流域内11种主要植物群落下以及不同生活型下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均有显著差异,其中灌木和草本群落下土壤稳定入渗速率较大,乔木林下较小。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其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及土壤活性孔隙度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与枯枝落叶层厚度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还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重量百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植被建设选择灌草群落较好,天然群落可优先选择铁杆蒿、茭蒿、长芒草和白羊草等,人工灌木群落可优先选择柠条等。由于该区属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区,尽管也能种植刺槐等乔木树种,但营造乔木林应考虑林灌草隔带混交和垂直配置,并注意微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