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这是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也是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所表达的同一个心声。全人类都应共同关爱我们的海洋。地球是浩繁银河中人类唯一繁衍生息,创建文明的摇篮。然而,今天她已变得满目疮痍、遍体鳞伤...  相似文献   

2.
《环境》1999,(9)
由广东省环保局主办、环境杂志社承办的“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环保知识有奖活动日前圆满结束。这项旨在宣传“6·5”世界环境日主题,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的活动得到各界人士的踊跃支持,活动截止日期(8月1日)过后,抽奖卡依然如雪片般飞向承办单仕。从回收的抽奖卡来看,参与此次活动的读者遍布省内外,不少抽奖卡寄自贵州、辽宁等边远省份,表明这  相似文献   

3.
薛游 《沿海环境》1999,(5):17-18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与往年相比,今年环境日的主题更给人一种异常紧迫的感觉.事实上,这个主题的提出,与其说是一个口号,毋宁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拯救地球,刻不容缓!因此,许多关爱地球的人士发出呼吁:给我一个未来!但问题是,谁能给我们未来?  相似文献   

4.
拯救里海计划一场声势浩大的拯救里海环境计划正在拉开帷幕,有关国际组织和里海沿岸国家在最近召开的巴黎会议上出资2.2亿美元的基金,用于一期环境恢复工程。里海曾是地球上的最大淡水湖,它调节着周围的气候,滋润着万物的生长。30年前,一项未经科学家仔细论证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 ,人类对自身生存的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日趋严重 ,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根治 ,人类的生存将受到严重的威胁。保护环境就是拯救地救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类未来。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为保护环境而奔走呼吁 ,并为之采取一系列措施。正视环境危害 ,用危害地理环境的残酷事实来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已成为重要课题并迫在眉捷。地理课堂教学 ,其内容涵盖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的概貌。地球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要使我们这代人引起高度重视 ,而且应使青少年历历在目。使其从小就有一个忧患意识和拯救地救危机的责…  相似文献   

6.
作为生命的摇篮,海洋除了能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以外,还是人类丰富的动植物食物来源,交通运输和贸易的通道,以及令人向往的度假胜地。但是,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把海洋当作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只知道索取,却忽视了对海洋的保护。海洋的健康已经受到了严重威胁,人类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拯救海洋。 这是世界观察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安妮·普拉特·麦克金在记者招待会上向人类发出的呼吁。在长达70页的报告《拯救海洋的健康》中,安妮呼吁人类应投入更多的资源,付出更大的努力来保护海洋。  相似文献   

7.
美国专家曾对各种野兽所遭受的生存威胁进行了调查,这些动物包括熊、松鼠、狼和蛙等。环境专家们意识到,必须迅速采取措施,防止这些动物从地球上消失。美国国家动物园的动物卫生学新技术中心,采用先进技术拯救某些野生动物。这些技术常用于促使人类和家畜繁殖后代。技术之一为“人工授精”。科学家可以通过激素使雌性家猫产生卵子,然后将雄猫的精液输入雌猫体内。他们希望,人工授精对于类似佛罗里达豹那样的野生动物也能凑效。美国现仅剩下30只佛罗里达豹。这意味着,它们之间  相似文献   

8.
王凡 《山东环境》2000,(7):211-212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人类对自身生存的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日趋严重,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根治,人类的生存将受到严重的威胁。保护环境就是拯救地救,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类未来。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为保护环境而奔走呼吁,并为之采取一系列措施。正视环境危害,用危害地理环境的残酷事实来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已成为重要课题并迫在眉捷。  相似文献   

9.
1962年,一本《寂静的春天》吹响了人类反思环境污染问题的号角;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一份《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将环境问题提高到了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探讨;1987年,一部《我们共同的未来》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指明了人类发展的方向。四十多年来,人类承受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甚至是灾难。同时也在不断寻找着人类发展的方向和未来。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模式到底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0.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工程科学的前沿.而所要采用的技术也要求是最新的环境科学技术。孙中党就是靠掌握着这些先进的环境科学技术.冲在环境保护的最前沿。“人人都生活在下游。环境保护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只有用科学技术来治理环境污染、改变生态环境.来拯救我们的地球家园.来拯救我们人类自己。”孙中党如是说。  相似文献   

11.
宋健 《世界环境》2007,(2):74-75
2月2日,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席宋健应法国总统希拉克的邀请,出席了在巴黎召开的全球生态管理大会,并在会上做了题为“拯救地球,护卫家目”的书面讲话。宋健主席的发言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欢适。为以飨读者,本刊将宋健主席的发言全文刊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海洋,生命的诞生地,人类的摇篮。今年被命名为国际海洋年,“4·22”世界地球日的主题确定为“海洋地质与人类”,“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又定为“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联合国把目光聚焦于海洋,意在唤醒全人类的海洋意识。因为,没有健康的海洋,就没有健康的地球;没有健康的地球,就没有健康的人类!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海洋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70年代前后由若干先驱呼喊出了“拯救地球”、“敬畏生命”、“全球伦理”等口号,揭示了人类文化的最新走向:由科学文化转向生态文化。尽管这种生态文化似冰山初露端倪,但转型的趋势已经出现,生态化这一大潮已突破了单纯的环境科学,开始席卷人文、自然学科,最终将以一种文化形态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形成全新的生态化社会。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将引发一系列的变革。逐步走向生态化的社会,为教育的生态化提供了背景、条件和要求。教育生态化已呼之欲出。生态教育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模式的反思,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审视,对未来生存形态的…  相似文献   

14.
拯救地中海     
很多地中海国家间存在着很深的敌意,根据传统的国际合作理论,地区各国间进行深度合作,难度很大.然而,地中海各国就地中海环境保护进行了出人意料的成功合作,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该地区存在着一个为保护地中海环境形成的生态学认知圈,其成员们成功地说服了各国政府,为保护地中海环境而积极合作,符合各国自己的利益.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皮特·哈斯博士对此进行了深入详尽的研究.哈斯博士所著<拯救地中海>一书,是关于联合国环境署领导的"地中海行动计划"研究的经典之作.本文根据<拯救地中海>编写.  相似文献   

15.
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执行局委员洪菊生近日前来昆明参加世博会时透露,由于森林过量采伐,全球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目前全世界的“环境难民”已达2500万人。他呼吁,采取有效措施拯救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森林,已迫在眉睫。 据介绍,现在全世界传统意义上的难民有2200万人,由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被过度砍伐,全球许多地方水旱灾害严重,风沙肆虐,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外刊     
《环境》2006,(10):15-15
英国维珍公司拟斥资30亿美元用于控制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是人类建立城市的主因;印度地方法院出台可乐饮料禁令;太阳并非全球变暖的“凶手”;用十年去拯救地球;  相似文献   

17.
茫茫宇宙中,存在着我们生活的地球,意味着我们有生存的权利,至少目前我们知道只有地球上存在着生命。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英语中出现“EARTH”这个词,它是地球的名字,之所以有这个名词,是人类也给地球生存的权利吧?地球:EARTH(E、A、R、T、H)E:eye(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常用的的俗语,从眼睛中去透视心灵。当人类的发展阶段到婴儿般学着爬行时,地球的眼睛便蕴含了万物的灵气,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放眼宇宙,光的光芒显示了它特殊的活力。可当人类渐渐学会了走路时,地球的眼睛被那浓浓的黑夜及那充满了血腥的硝烟遮住了,曾几次…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国际海洋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定为今年“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在人们广泛宣传“海洋意识”之际,海洋向人们索取了一笔巨额学费,为人类补上一堂环境课。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近日在北京发布了<2009年世界经济和社会概览:促进发展,拯救地球>,报告呼吁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低排放、高增长战略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作者专为纪念9月16日国际臭氧日而作。据悉,11月将在我国举办第11届国际臭氧层保护大会,届时有100多个国家参加。本刊为配合大会宣传,从本期起隆重推出《“臭小子”正传》。“臭小子”何许人也?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无时无刻不与你我同在。它曾有一副陌生的面孔,但又日渐深入人心,教人折服,又令人惊骇。只有认识它、保护它,才学会怎样做人! 开卷有益,敬请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好好读一读此文,何止能长知识,长身体,付诸行动,就是拯救地球、拯救未来的人类壮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