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7 毫秒
1.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定于1994年8月在哈尔滨市召开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现已开始征文。征文内容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区划,强震观测与地面运动,地基抗震,结构抗震理论,结构抗震试验技术与试验仪器,结  相似文献   

2.
阪神地震中地下结构和隧道的破坏现象浅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述了阪神地震中地铁车站和地下隧道所造成的破坏情况,说明了地下结构较之于地面结构具有更为良好的抗震性能,同时也说明在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应认真研究直下型地震的强地面运动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3.
阪神地震中地下结构和隧道的破坏现象的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瑞民  罗奇峰 《灾害学》1998,13(2):63-66
概述了阪神地震中地铁车站和地下隧道所造成的破坏情况,说明了地下结构较之于地面结构具有更为良好的抗震性能,同时也说明在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应认真研究直下型地震的强地面运动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新丰江、黄壁庄、喀什、龙羊峡、官厅、刘家峡和陡河等水库地震的近场地面运动资料,给出了水库地震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频谱特性和持续时间。分析结果表明,较:天然地震而言,水库地震的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高,衰减快;地震动反应谱特征频率高,持续时间短;场地卓越周期以坚硬基岩的最短,硬土次之,软土最长。研究得到的水库地震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和频谱特性可为水工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 淮北市是以煤炭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这一地区若发生一次中强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巨大的。面对我国的地震形势和煤矿城市的特点,本文就如何做好这类城市的防震对策,减轻经济损失和减少人员伤亡进行探讨。 煤矿因地震而引起的灾害有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两种。直接灾害主要指地震振动造成煤矿地面、地下工程的破坏和人员伤亡;煤矿地下工程的地震灾害随深度而变化,一个7.8级地震,50m以上有不同程度的破坏,50m以下完好。同时地震引起了严重的如停水、停电、停提升、停排水等的次生灾害,还会诱发矿震和岩暴,造成冒顶,威胁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和设备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称性的中国台湾地震趋势判断及物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灾害的综合研究中,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是灾害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对自然灾害进行准确的趋势判断,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重大。以台湾地区地震空间对称性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台湾地震空间对称轴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物理基础,结合可公度研究理论分析强震灾害趋势,从而为判断地震灾害未来发生的时间、空间趋势提供一些理论思考和方法借鉴。结果表明,台湾M≥7.2级地震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南北对称性特征,其对称性有一定的动力学基础,并且可以作为区域地震未来趋势判断的依据。其中2012、2014年台湾发生M≥7.2地震信号较强,须密切关注此地震趋势信息。综合空间对称性的信息分析,下次发生地震的可能地区是台湾中北部地区。该研究对认识重大灾害成因机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震产生的剧烈震动会导致工程结构破坏甚至倒塌,从而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与直接经济损失,同时地震还可能诱发火灾、爆炸、列车出轨、核泄露等严重的次生灾害。为了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除了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外,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地震预报。如果能预知强震的发生时间与地点而先将人员撤离地震区、关闭次生灾害源,无疑会将地震灾害降到最低。但地震预报这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很难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工程抗震能力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改善,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而投资发展能够有效减轻地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8.
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川滇地区为我国大陆最显著的强震活动区域,地震活动频繁。在对川滇地区强震灾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法分别预测了该地区下(几)次可能发生强震的趋势,以便能更好地配合防震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9.
1984年1月16日至19日在台湾举行了关于减轻多种自然灾害的联合讨论会。与会学者就地震学、岩土工程、洪水灾害与控制、极端气象条件与预报、风力与抗风设计、地震工程和自然灾害紧急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建议在下列学术领域加强综合研究.一、地震工程A、强震地面运动的研究1、一个点上的三维强震地面运动随时间的变化可通过富里埃谱、相关函数、互相关函数、概率分布、平均值、变异系数等表征,要研究①震源机制影响;②场地影响;③震中距影响;④震级影  相似文献   

10.
地震预报的失误和强震可以直接和间接地造成较大灾害。表1给出了1966年以来地震部门提出并由政府发布的发生在我国大陆人口较多地区的9次7级以上地震的预报情况。从表中可知,目前有的地震类型可以预报,有的还预报不出来,这是地震科学发展水平决定的。总的来说,地震预报还处于探索阶段。而地震预报无论准确与否,只要向社会发布,都会涉及广泛的社会问题。对地震预报、抗震防灾、震害救灾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公众心理影响等诸问题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工程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利用近代国内外强震的大量震害资料和有关研究成果,阐述了强震引发砂土液化、崩塌滑坡和地面断裂等地震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性,可直接用于强震地面破坏的宏观定性评估,也可供地震动和地震地面破坏的理论模型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12.
渤海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7级强震,对山东内陆影响甚大。本文通过对1969年渤海7.4级地震陆地烈度分布和震害类型的分析,认为位于渤海沿岸山东黄河三角洲、胜利油田等经济开发区的新建工程要重视场址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震害预测等工作,以期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一旦灾害发生.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因此。开展城市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教育.对城市减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很多城市灾害的发生.除自然灾害外.往往是由于人们缺少防灾知识引起的.如城市火灾、爆炸等。另外不合理开采地下资源也可能引起地面的沉降、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公众的防灾减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很多灾害的发生。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和地区.由于平时接触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和宣传很少.人们缺乏对灾害防御知识的了解.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城市灾害的潜在威胁.因此在城市灾害来临时.蒙受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正>1923年9月1日,日本的关东地区发生8.1级大地震。东京都、神奈川、千叶、静冈和山梨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地震共造成10.5万人死亡,其中由于建筑倒塌造成的死亡人数为1.1万人,地震引发火灾造成9.2万人死亡,其他次生灾害造成0.2万人死亡。1923年关东大地震是发生在首都圈大都市地区的一次灾难性事件。虽然这次地震事件已经过去100年,但造成这次地震灾难的教训仍然需要人们深刻反思,并针对近百年来社会经济巨变及未来发展对大都市地区大震巨灾风险进行科学预判,防抗救相结合,将巨灾消弭于发生之前。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和财富的集中,地震造成的灾害将更加严重.分析了陕西省城市地震灾害现状、历史强震给城市带来的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探讨了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针对性地提出了陕西省城市防御地震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与洪水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两种灾害影响范围广泛,且很多地区为两种灾害的双易发地区,同时考虑地震与洪水作用的结构风险分析与设计是防灾减灾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综述了国内外地震与洪水易发区结构性能分析与设计理论的研究进展,统计分析了地震与洪水的历史数据,根据洪水成因将地震?洪水灾害划分为地震伴随暴雨洪水、地震引发溃坝洪水两类,明确了地震与洪水的联合成灾机制和不同概率模型。总结归纳了地震?洪水灾害的不同表现形式,包括地震?洪水冲击接续作用、洪水冲刷?地震接续作用、洪水浸泡?地震接续作用,论述了地震与洪水作用下结构响应分析及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洪水冲刷?地震接续作用下结构全寿命风险评估和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地震?洪水灾害的其他表现形式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结分析表明,地震与洪水接续作用加重了致灾程度,增大了结构失效风险,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结构抗多灾设计方法,能够有效减少灾害影响和损失,对于工程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合理的强震记录选取对于结构时程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而其地震动特性是否符合要求是判断选取结果是否合理的先决条件。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设计地震分组与设防烈度的概念并无清晰对应的地震动参数指标,故工程及研究人员在实际选波过程中往往模糊了上述要求。利用地震烈度和峰值加速度的衰减关系,首先给出了各设防烈度下震级的初选范围,进而针对远场的高烈度设防地区给出了距离初选范围,最后结合目前常用的国内外强震记录数据现状给出了场地类别筛选的建议。结论可为工程建筑依据抗震规范进行强震记录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乌江渡水电站从蓄水至今已运行14年了,它是我国在岩溶地区建成的一座高原峡谷型的高坝大型水库.库区蓄水后5个月就有频繁的水库诱发地震.1992年发生最大破坏性水库地震为M_L4.0。这些地震发生与岩溶地质、地形地貌和库区构造有关,库岸地面变形、崩滑流和水库泥沙淤积等灾害较严重。本文对灾害分析后认为,灾害在岩溶地区具有普遍性,提出了预防、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灾害的综合研究中,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是灾害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对自然灾害进行准确的趋势判断,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重大。利用可公度信息提取方法和蝴蝶结构图法对1900年以来印度尼西亚Ms≥7.8的强震进行了分析,认为印度尼西亚在2014年强震信号较强,有可能发生较大震级的地震。将地震对称性的空间表象、动力学基础及其物理机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作为地震趋势判断的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及对社会安全的冲击日益严重。因此,城市防震减灾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地球科学机构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期特别介绍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承担的《重庆市都市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项目的实施为城市建设抗震设计、土地规划利用、重大工程选址和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