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采用2018年1月—2020年2月连云港市17个监测点位降尘数据,分析连云港市大气降尘变化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8年连云港市平均降尘量为11.6 t/(km2·30 d),超过江苏省考核标准[6 t/(km2·30 d)],超标倍数为0.93,其呈现出先增大再降低再增大的规律,春季、秋季降尘量最大,与大风...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十三五\"期间甘肃省降尘及相关数据,对甘肃省降尘时空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对其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十三五\"期间,甘肃省降尘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达24.30%,全省植被覆盖指数上升2.03%,降尘与植被覆盖指数负相关性显著。自然来源中,沙尘天气是影响甘肃省降尘的主要因素。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可减少降尘人为来源。  相似文献   

3.
兰州市大气降尘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宁  李春生 《干旱环境监测》1998,12(1):15-19,31
对兰州市区大气自然降尘的粒度分布状况进行了监测和分析。全年中大气降尘量的极大值出现在4月份。降尘沉积物中粒径的质量中值直径为6.39~12.6μm,年平均为8.39μm。几何平均值为1.37~8.21μm,年平均为3.78μm.两者的月、季度变化不十分明显.降尘粒径中有84.55%集中在30~5μm内.并在10μm、5μm和200μm、3μm处前后分别出现一个较大和较小的峰值。  相似文献   

4.
于洪  钱翌  郑江  王灵 《干旱环境监测》2015,(2):70-75,96
基于乌鲁木齐市多年监测的降尘数据,对乌鲁木齐市城区的降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乌鲁木齐市近10年来降尘的总体变化规律;利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了不同季节降尘的显著性差异,发现采暖期的降尘量明显大于非采暖期;按行政区分析降尘量的分布变化,结果为不同行政区存在差别;利用秩相关系数法对其进行了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的降尘呈下降趋势。利用Arc GIS9.3中的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绘制了乌鲁木齐市城市自然降尘的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臭氧污染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2006—2016年上海市的监测数据发现,臭氧(O_3)浓度存在逐年上升趋势,污染持续时间有所增加,但除水平风速有下降趋势外,其他相关气象因素的年际变化趋势并不显著。空间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O_3超标主要集中在西南部郊区,但市区O_3超标潜势不容忽视。O_3污染高发季节的污染玫瑰图分析发现,上海市南部地区是影响上海市O_3污染的关键区域;对于NO_2减排的影响分析发现,尽管上海市O_3平均浓度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但在NO_2下降幅度最为明显的内环市区和北部郊区,O_3上升幅度低于NO_2下降幅度较小的内外环区域和西部郊区,表明上海市的O_3污染控制仍需持续推进NOx的减排,并同步推进VOCs的减排。  相似文献   

6.
2016年武汉市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学和GIS方法对2016年武汉市各区不同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大气污染季节性特征明显,春季和冬季颗粒物(PM2.5、PM10)及NO2污染突出,夏季O3污染严重。污染物空间差异显著,主城区和东西湖区颗粒物及NO2污染严重,郊区O3污染严重。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与SO2、NO2、CO、PM2.5和PM10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O3呈显著正相关;降水量与SO2、NO2和CO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沙尘暴降尘的化学组份和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降尘沉积物,采用中子活化法和X射线吸收--沉降法对其中的38种元素和粒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分别以地壳元素和本区域土壤背景值为参考,讨论了沙尘暴沉降物的富集因子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庄晶 《环境研究与监测》2010,23(1):28-29,36
对阜新市2000年~2008年大气降尘的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阜新市降尘污染一直比较重,尤其以春季污染最为突出,从空间分布来看,工业区污染最重,其次是交通区,总体上阜新市降尘污染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著。同时分析了阜新市降尘污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石河子市自然降尘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石河子市自然降尘及降尘可燃物监测数据以及气候特点,气象因子的分析,指出了该市自然降尘的污染特征、变化规律和影响降尘量的相关因素;提出烟尘污染治理,扩大绿化面积,改变局部小气候,可以有效地降低降尘量,改善该市的大气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0—2009乌鲁木齐市不同功能区域大气降尘通量数据,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研究了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降尘的来源与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降尘的主要来源为燃煤烟尘、工业粉尘、交通道路尘。工业区、交通干线和居住区为全市冬季大气降尘量较大的区域。主城区冬季大气降尘通量呈下降趋势,主要与工业排放和采暖燃煤对大气降尘的贡献减少及相关大气污染控制取得实效有关。交通道路区域的降尘通量呈波动状态,变化较小。清洁点降尘通量前5年保持稳定,而后5年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呈显著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南通地区地下水中砷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开展南通市1∶50000水文地质调查,对监测网内地下水进行采样分析,建立了基于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测定地下水中砷形态的方法,该方法检出限为0.1μg/L。样品分析表明,南通地区地下水中砷的形态以三价无机砷为主,有机砷以砷胆碱(AsB)和乙基砷(DMA)为主,样品中未检出五价无机砷。通过砷形态研究表明,南通近海地区地下水中砷的质量浓度较低(<0.5μg/L),主要以 As(Ⅲ)为主,不存在其他砷的形态;近长江地区地下水中砷的质量浓度较高(>1.0μg/L),砷形态以 As(Ⅲ)和 DMA为主。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寒冷、春季多风沙天气,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较高,利用兰州、西宁、乌鲁木齐、银川、呼和浩特等城市2000年6月~2007年12月每日浓度最高的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资料,研究了5个省会城市PM10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五个城市PM10污染都较严重,PM10为主要污染物的日数每月平均超过20天。五个城市的季节分布特征类似,冬春季浓度较高,平均值都达到了国家二级污染标准,夏秋季相对低一些。其中,兰州和乌鲁木齐冬季浓度值远高于其他城市。五个城市均属煤烟沙尘型污染,但煤烟和沙尘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风向对南通市大气环境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通市区1993-1995年二氧化硫监测数据及风向风频数据的分析,运用污染指数评价了不同风向下的大气环境质量,定性讨论产找出了主要影响该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风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十一五"期间新疆134个大气降尘监测点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十一五"期间,全疆年均降尘量维持在22.2~24.6 t/km2.月,变化幅度小于10%。一年内降尘主要集中在3~6月份,占全年降尘量的51%。在空间分布上,新疆年均降尘量呈现明显的南疆高于北疆的特征,南疆五地、州的总降尘量占全疆总降尘量的70.2%,为新疆降尘的主要集中区。特殊的气象、生态环境是决定新疆大气降尘时空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过滤式测尘仪前连接一测烟管,即能利用锅炉烟尘对光度计式烟尘浓度监测仪进行标定,此标定值表征仪器光束所穿过烟道上各处烟尘的平均浓度与测定量的比例系数。  相似文献   

16.
根据南通市1996年-2010年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相关数据,建立典型环境指标排放量与人均GDP关系的模型.结果表明,工业废气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废产生量与人均GDP之间为“N型”曲线关系;SO2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为“倒U型”曲线关系.表明环境管理和各项污染物减排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但仍然需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环保政策,严格执法和加大处罚力度,增加环保投入,以确保环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7.
王平 《中国环境监测》2013,29(4):147-151
以2009年南通市主要领域碳排放情况为基数,采用IPCC指南中的计算方法,选取IPCC 指南明确的领域中对南通市而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内容,对2009年南通市全市碳排放量进行估算。估算结果表明,能源活动(化石燃料燃烧)为南通市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其比例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能源活动中,原煤燃烧排放的CO2远高于其他化石燃料燃烧的排放量。因此,南通市可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加强能源管理等方面进行努力,以减少南通市温室气体排放量。  相似文献   

18.
采用EC/OC在线分析仪和空气自动站连续监测数据(2016年3月—2017年2月),对南通市不同空气质量级别下的EC、OC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C、OC小时均值分别为1.25~6.55,4.16~24.90μg/m~3,与空气质量级别呈正相关(r=0.999,0.963,p0.01);ρ(EC)/ρ(PM_(2.5))、ρ(OC)/ρ(PM_(2.5))分别为3.54%~6.64%,11.53%~22.18%,总体随空气质量级别的升高而下降,存在明显二次有机碳(SOC)污染,ρ(SOC)为2.29~14.18μg/m~3,与空气质量级别呈正相关(r=0.921,p0.05);ρ(SOC)/ρ(PM_(2.5))为5.44%~12.22%,总体随空气质量级别的升高而下降。\"优\"—\"轻\"空气质量级别下,EC小时值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OC小时值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中\"\"重\"空气质量级别下,EC、OC小时值日变化规律不明显。\"优、良、中、重\"空气质量级别下的EC和各空气质量级别下的OC的季节平均值均为夏季最高,其余季节分布规律不明显,EC、OC总均值季节分布为:夏冬春秋。  相似文献   

19.
对南通市楼顶式移动基站电磁辐射污染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通市418个楼顶站基站周边地面50 m范围内电磁辐射功率密度值均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的要求;楼顶美化天线、集束天线和景观塔等建设较晚的楼顶塔形地面电磁辐射强度相对较小,楼顶角钢塔、拉线塔和抱杆等建设较早的塔形地面电磁辐射强度相对较大;楼顶塔所在楼顶平台监测值存在轻度超标的情况。提出,应严格控制楼顶塔所在楼顶的人员可达性,即基站电磁辐射防护区应高出楼顶2 m以上,避免公众进入基站电磁辐射防护区内,受到基站天线的过量辐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