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了城市,这一方面推动了城市经济整体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做好留守儿童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就成为了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留守儿童情绪性行为发展特点及成因谈起,就如何做好他们的情感教育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了城市,这一方面推动了城市经济整体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做好留守儿童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就成为了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留守儿童情绪性行为发展特点及成因谈起,就如何做好他们的情感教育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作为旨在推动人与环境适应性平衡的特殊专业和职业已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领域。本研究以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小组为案例,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发现,是否具备相应的政策空间是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领域的前提。在政策支持下,社会工作可以从微观层面的服务及宏观层面的倡导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工作要在宏观上意识到促进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回归,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迁,大量的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进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即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农村留守儿童当中有一个极特殊的群体,那就是智障儿童。在大力推广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改善农村留守智障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随着艺术休闲课的积极推广和实施,农村留守智障儿童的教育引导模式也要发生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正>解决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首先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是留守儿童是如何产生的,二是为什么会产生留守儿童。一般认为,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农村人口流动(尤其是父母外出务工)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而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其产生的根源。其实,造成留守儿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面对我国当前大量留守儿童的现实,如何关爱儿童,让留守儿童不再守望,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产生了很多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为这些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于是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这些农民工子女的生活和教育问题,于是"留守儿童"大量出现。这些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问题现在越来越突出,成为值得广大社会各个阶层都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又称"摇摆少年",他们的父母长期在  相似文献   

7.
<正>现代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三种基本形态在各自的领域担负着培养人的使命。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当前,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幼儿园教育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环境不利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城镇学前留守儿童由于短期或长期缺乏父母监护,存在隔代教育引起的家庭教育环境缺失,亲情饥渴导致的幼儿心理、行为出现偏差,社区补偿教育体系尚未建立,社会关爱不足等情况。改善城镇学前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应以社区浸润式教育体系构建为主旨,建立以社区为本的城镇学前留守儿童教育补偿体系。切实做到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政策保障体系,以幼儿园为主体,构建"三位一体"的关爱行动计划,以地方高校为依托,构建社区浸润式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受到各界爱心人士的重视。"留守儿童"就是因为农村的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劳动力子女被迫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留在原籍地学习和生活的学生群体,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留守儿童"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最关键的就是"留守儿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目的应是培养其成为人格健全,能够适应留守生活,未来能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行为主体,其关键在于建构留守儿童主体性。农村学校教育中农村文化缺位及城市文化专断的状态,以及教师的非理性关爱,压抑了留守儿童的主体意识,不利于留守儿童主体性建构,导致教育目的发生偏离。对此,可通过合理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加强城乡文化的有机结合,培养教师的理性情感态度来改善。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大量农村务工人员的外出,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日趋增多。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跟同龄儿童相比,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或多或少导致了他们情绪、性格上的障碍。关注这些留守儿童,让他们享受与同龄儿童相同的教育,消除因留守而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是幼儿园应该正视并且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作为幼儿园和教师,可以巧妙采取以下这几招来关爱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2.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但当前农村小学由于教学观念落后,管理不到位;教育科研流于形式;留守儿童与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导致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普遍偏低,影响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研质量、加强留守儿童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村小学是教育链条中较小的一个环节,却又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由于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学生流失严重,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社会问题的影响,农村小学校长的管理工作备受考验。  相似文献   

14.
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与留守儿童有关的各种问题频繁出现,这些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担忧与关注。此研究以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等作为调查工具调研了池州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梳理出池州市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同伴交往等方面,分析其原因主要与儿童的个体性格、受照顾程度及与其监护人监护程度等有关。基于此,为改善池州市留守儿童健康现状,此文从人际、群际、社会等多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可为后续池州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由于子女长期离家、农村留守老人自身因素及社区环境的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在精神养老方面存在困境,具体表现为:缺乏情感慰藉、社会交往范围有限、心理状态不佳及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通过分析农村留守老人拥有的社会资本,可以发现,无论是微观、中观还是宏观层面,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社会资本存量不足的问题,这将进一步加深老人精神养老的困境,严重影响着其老年生活质量。因此,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增强社会资本的意识,提高自养能力;家庭要维护社会资本,提高赡养水平;社区要培育一定的社区组织,整合社会资本;政府及社会要通过资本投入、政策支持、多方参与,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养老困境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6.
在21世纪初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十多年里,农村教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大量农村孩子错失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未失学却"失控",给父母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压力。研究农村孩子教育和成长中存在的理想"夭折"、自控力差、情感缺失、父母迷茫和监管缺位等问题,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以利于促进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学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离开了父母,学校是他们的家。因此,留守儿童的管理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亲情化、制度化、多样化、竞争化、具体化五个方面论述了怎样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农村里的留守幼儿非常多,每次举行家庭教育讲座几乎都是祖父、祖母的专场。教师做到以下几个要点,可以提高讲座对祖辈家长的有效影响。一、以实物、具体问题导入——引发祖辈家长参与的热情农村留守儿童的祖辈家长参加家长活动的积极性往往不是很高,经常在开家长会时或高谈阔论,或忙自己的事情。引导祖辈家长"进入状态",可以由展示幼儿的画画、手工等作品入手,让家长发现幼儿在幼儿园表现出来的技能,或  相似文献   

19.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留守儿童现象将长期存在,在此情况下,农村基层幼师岗位将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农村留守儿童将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工作的主体对象。留守儿童的发展需要应是中职学前专业课程关注的重要内容。对幼年生活经历的反思将是年轻农村幼师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小组社会工作服务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关爱具有解决问题具有目标性、有利于老人建立互助合作关系以增强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等优势。小组社会工作服务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关爱必须坚持尊重相信老人、耐心主动服务老人、设身处地体会老人处境、敏锐察觉老人需求等基本原则。服务过程中,可以根据老人的精神需求特点,组织老人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运用恰当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以服务农村留守老人,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关爱,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增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