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作物农药污染评价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农药在作物上的消解规律和农药起始残留浓度的研究建立了农作物农药污染程度的评价方法,其评价因素选用农药起始残留浓度,农药消解速度,最后一次施药至收获的间隔期和评价标准等4个参数。应用此方法评价了常用农药以及不同类型作物的污染程度,得到了一些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2.
农药的日益增多和广泛应用,给农业带来收益,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该文阐述了对农药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农药的风险评价的基本流程,分析了农药的生态毒性影响.评价流程分6部分农药理化性质分析;农药迁移转化能力分析;农药生态毒性分析;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农药风险特征分析等.而生态学原理是评价的基础,生态毒性是实施评价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郊销售使用农药的环境毒理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上海市郊1994年的农药销售使用量,并对其进行了农药排毒系数和农药使用危险性的环境毒理评价。结果表明,1994年上海市郊农药总销售用量为2418.64t,总排毒系数为35.43×10~6t/a,销售使用农药的LD_(50)为68.3mg/kg,接近我国高毒农药LD_(50)的界限(50mg/kg)。农药总用量最高的是南汇县,最低的是宝山区;排毒系数最高的也是南汇县,最低的是崇明县和浦东新区。从环境毒理角度看,上海市郊销售使用农药的结构很不合理,存在高效农药比例小,农药急性毒性高,使用危险性程度较高,及水溶性农药比例较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苯胺和硝基苯胺对大型蚤(Daphnia magna)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得了苯胺与硝基苯胺对大型蚤(Daphnia magna)的单一毒性和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用相加指数法(AI)和相似性参数(λ)进行评价,两种方法得出一致的结论,即3种二元混合物的联合作用均为协同作用;比较混合物在等剂量,毒性单位比分别为1∶1,1∶4,2∶3,3∶2,4∶1下的AI值和λ值,发现均在等毒配比时的协同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主要农药对蔬菜的污染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兰州四区几种主要农药在蔬菜上的消解规律和农药起始残留浓度的研究,建立了两类不同剂型农药对蔬菜污染程度的评价方法?其评价参数为农药起始残留浓度?农药消解速度?最后一次施药至收获的间隔期和评价标准等因素?不同农药在不同蔬菜上的污染程度用蔬菜污染指数PI1和PI2表示?   相似文献   

6.
植物源杀虫剂川楝素对环境生物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价农药对环境中非靶标生物的毒性是新农药开发应用的重要环节.依据国家环境保护局"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测定了78%川楝素原粉和0.5%川楝素乳油对生态环境中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川楝素原粉对鹌鹑、家蚕、蜜蜂、蚯蚓、瓢虫、蝌蚪等非靶标生物均为低毒;川楝素乳油对家蚕、蜜蜂、蚯蚓、瓢虫等均为低毒,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对鹌鹑中毒,对蝌蚪高毒.可见,植物源杀虫剂川楝素对环境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较为安全,但在水田及桑园应慎用0.5%川楝素乳油.  相似文献   

7.
对未来的猪肉生产构建了两种情景.一种是"基型"(即一切照旧)(business as usual)情景,这一情景中,猪饲料是以国内生产的谷谷和进口的豆饼为基本原料,未努力减少农药的用量.第二种情景更多的关注环境,在猪场还种植豌豆和油菜用以提供谷物和蛋白质饲料.采用更多种不同作物的轮作和机械除草相结合来降低农药的用量,以达到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这两种情景同时用两种方法进行环境评估:生命周期评价法(LCA)(Life cycle Assessment)和农药风险指标模型(PRI-Farm)(Pesticide risk indicator model).结论表明:在猪饲料生产中通过运用改变作物的保护策略以期降低农药的用量和减小其风险是环保可行的.组织起农场的饲料生产,使蛋白质饲料和谷物生产相结合可促成更多种作物的轮作.  相似文献   

8.
十种有机磷农药对扁藻的毒性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报告了十种有机磷农药对扁藻生长的半数抑制浓度EC50值,依其毒性大小分:辛硫磷为剧毒;甲基异柳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为高毒;敌敌畏、氯化乐果、甲胺磷(江苏)、果保灵、甲胺磷(山东)为中等毒性;久效磷、杀灭毙为低毒,并初步探讨了有机磷农药结构和对微藻毒性大小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滤纸接触法测定了2种酰胺类除草剂和4种常用杀虫剂及其混剂对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 fetida)的室内毒性,并用毒性单位法评价混剂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6种农药对赤子爱胜蚯蚓的毒性依次为阿维菌素>克百威>毒死蜱>三唑磷>乙草胺>丁草胺,96h致死中浓度分别为0.800,3.481,8.213,10463,12.580,29.910μg/cm2;乙草胺分别与克百威和三唑磷按毒性单位11和14混用,使克百威的蚯蚓毒性分别增强9.5和4.5倍,三唑磷的蚯蚓毒性分别增强5.5和4.4倍,丁草胺与三唑磷按毒性单位11和14混用,使三唑磷的蚯蚓毒性分别增强6.7和4.8倍.其他混用组合未见明显的增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药在包气带中迁移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动力学弥散理论建立农药在包气带中运移与转化过程的数学模型,评价农药使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选择应用范围广、用量大、毒性高的7种农药为目标污染物,以汉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的气象与土壤特征为条件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甲胺磷、乐果、甲草胺容易在土壤中淋溶,对地下水造成很大威胁。根据地下水埋深和设定的浓度限值,估算了农药对地下水的安全使用量。  相似文献   

11.
In order to evaluate ecological risk of agrochemicals in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single and joint toxic effects of an important herbicide and a typical heavy metal on root elongation of crops were investigated. Seeds of the three crops including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pekimensis) and soybean (Glycine max) as the main crops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exposed to acetochior as a herbicide and lead (Pb) as a heavy metal using the pot-culture method, and meadow brown soil as one of the main soils distributed in northeast China was applied in the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the two pollutants on root elongation of the three crops were very complicated although they had markedly significant (P〈0.01) linear interrelationships based on the regression analyses.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added Pb^2+ reached 200 mg/kg, acetochlor and Pb had an antagonistic effect on the inhibition of root elongation of the three crops. However, acetochlor and Pb had significantly (P〈0.05) synergic effects on the inhibition of root elongation when concentration of added Pb^2+ was up to 1000 mg/kg. At the low concentration of added Pb, joint toxicity of acetochlor and Pb was more dependent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Pb. Among the three crops, wheat was the most sensitive to the toxicity of Pb and Chinese cabbage was the most sensitive to the toxicity of acetochlor.  相似文献   

12.
保护淡水水生生物硝基苯水质基准研究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硝基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美国和中国2种类型水生态系统和生物区系特征的基础上,分别筛选两国水生生物物种的毒性数据,运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毒性百分数排序法和评价因子法分别推导了2个国家保护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同时,结合国内外主要水体ρ(硝基苯)分布特征,对地表水体中硝基苯生态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由于生物区系不同,同样方法得到的美国水质基准值明显高于中国水质基准值,其中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得出的基准值最为合理.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得到中国硝基苯急性基准值为0.572mg/L,慢性基准值为0.114mg/L;美国硝基苯急性基准值为7.271mg/L,慢性基准值为2.031mg/L.风险表征结果显示,中国主要地表水体中硝基苯不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3.
可溶性磷酸盐处理焚烧飞灰的稳定化技术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蒋建国  张妍  许鑫  王军  邓舟  赵振振 《环境科学》2005,26(4):191-194
对垃圾焚烧飞灰的基本物化性质进行了分析,表明焚烧飞灰的主要元素以Ca、Cl、K、S、Si等为主,另外还含有相当数量的重金属如Pb、Zn、Cu、Mn和Cr等,且Pb、Cu、Zn、Cd等重金属的浸出毒性远高于危险废物浸出毒性标准.研究采用可溶性磷酸盐对焚烧飞灰进行稳定化处理,分别考察了磷酸盐投加量、养护时间和pH值等因素对稳定化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盐可以对焚烧飞灰取得很好地稳定化效果,当磷酸盐投加量为3%时,飞灰中重金属Pb、Cd和Zn的浸出浓度能够分别降低97·5%、91·6%和95·5%;养护时间对稳定化产物稳定性的影响不大;稳定化产物能够在相当宽泛的pH范围内保持稳定,其长期稳定化效果很明显.  相似文献   

14.
生物毒性检测在水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徐建英  赵春桃  魏东斌 《环境科学》2014,35(10):3991-3997
水质安全不仅关乎生态系统的健康,更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借助水质标准浓度限值的传统方法评价水质安全存在一定不足,生物毒性测试能直观反映水体中所有共存污染物的综合毒性特征,已逐渐发展成为水质安全评价的重要补充.在大量文献资料调研、整理的基础上,首先从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出发,总结了常用的致死毒性、遗传毒性、内分泌干扰性等效应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其次,讨论了水质毒性评价中常用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和相应的毒性评价指标;最后,归纳总结了基于生物毒性测试的水质安全评价方法,包括潜在毒性法、毒性单位分级评价法、潜在生态毒性效应指数法、基于成组生物毒性测试的水质安全评价等,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本文既系统梳理了毒性测试在水质安全评价领域的研究进展,也为该领域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试验周期、剂量和控制水平三方面探讨了农药生态毒性试验的设计思路以及试验结果与安全性评价的衔接.按照试验持续的时间,农药生态毒性试验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二种类型.由于实际当中农药的急性和慢性毒害往往同时存在,相应地,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亦需要同时进行.农药生态毒性试验在选择剂量时可以考虑,也可以不考虑田间污染水平.两种设计的评价方法也不相同.室内试验、半田间试验和田间试验构成农药生态毒性试验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目前在水稻上登记的所有毒死蜱单剂进行梳理统计,利用Top-Rice模型对不同剂型毒死蜱产品及其代谢物进行水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截止2019年5月,我国在水稻上所登记的毒死蜱单剂共292种,分为6种剂型.乳油占比最大,为82.5%,其次为水乳剂,占12.0%,可湿性粉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颗粒剂分别占0.3%、4.1%、0.7%、0.3%.基于风险评估保守性原则,归纳出适用模型分析的不同剂型毒死蜱产品的施用方法模式,对其在水稻田使用进行暴露分析.结果显示6种不同剂型毒死蜱在不同场景、不同季节的水稻上施用后,其母体预测环境浓度(PEC)范围0.7~1628.6μg/L,其代谢物的PEC范围为0.7~1705.9μg/L.风险表征结果显示,在现有登记施用条件下,对初级急性风险而言,毒死蜱产品对鱼类、无脊椎动物风险组(RQ > 1)分别占总模拟组的76.0%、90.6%;对于初级慢性风险而言,毒死蜱对初级生产者的风险组占总模拟组的72.9%,而高级分析评估结果显示毒死蜱产品对鱼类、无脊椎动物及水生中宇宙组RQ值均大于1,对水生生态系统存在风险.综合以上结果,目前在我国水稻上登记的毒死蜱产品使用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不容忽视.需注意的是,为综合分析所有登记毒死蜱产品剂型的可能风险,本研究针对其施药方法模式的分析偏保守,且所用模型未考虑到毒死蜱在土壤表面光解等影响因素,使得评价结果具有一定保守性.  相似文献   

17.
菲的淡水沉积物环境预测无效应浓度推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PAHs(多环芳烃)因其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而备受关注. 菲是我国沉积物中普遍检出的一种优控PAHs,具有独特的“K”区和“湾”区结构,常作为研究PAHs环境效应的模式化合物. 以菲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其对我国本土水生生物的急、慢性毒性数据,运用TGD(欧盟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文件)推荐的平衡分配法,推导菲的淡水PNECsed(沉积物环境预测无效应浓度,以干质量计). 结果表明:共获得4门7科的17个急性毒性数据和5门7科的10个慢性毒性数据;物种敏感性分析显示,鱼类对菲较为敏感. 采用平衡分配法推导菲的淡水PNECsed为256.9 μg/kg,该值可为我国水体沉积物中菲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参考.比较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淡水沉积物中实测w(菲)未超过PNECsed,其生态风险较小;巢湖和黄河兰州段个别采样点的w(菲)超过菲的淡水PNECsed,分别是菲的淡水PNECsed的1.02和3.23倍,高w(菲)可能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电Fenton法预处理染料废水,对影响COD及色度去除率的各种因素,包括内电解反应的初始pH值、铁的投加量、铁炭投加比,Fenton试剂氧化处理过程中初始pH值、H2O2的投加量及投加方式、反应时间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内电解反应的最佳条件为:pH值为3.0,铁的投加量为25g/L,Fe/C为1:1.3;Fenton试剂氧化处理染料废水的最佳条件为:H2O2投加量为30mmol/L,pH值为内电解出水pH值(pH值为4.0左右),反应时间为50min。COD去除率可达58%,色度去除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学品的日益增多和广泛使用,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工业化学品的风险评价问题,对环境管理至为重要,国家环保局及国内的工业企业正在讨论有关化学品毒性的控制问题。该文讨论了化学品风险评价的常用术语及基本程序,对生态毒性在评价中的地位特别予以强调,并提出了与其相关的评价程序,即理化参数分析;毒性扫描;亚急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或微生态系统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