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根据连云港市降水监测资料和有关环境资料,分析了该市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的年变化情况,以及酸雨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该市酸雨污染冬季比夏季严重,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SO2是影响降水酸度的主要因素,酸雨类型以硫酸型为主。指出近年来该市酸雨污染趋势缓和,但随着经济发展,SO2的排放量加大,酸雨污染有扩大趋势,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控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珠江三角洲地区酸雨监测数据资料入手,对本地区酸雨状况及其趋势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酸雨依然严重,且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3.
采用2008—2018年黄山市酸雨监测数据,阐述了黄山市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黄山市降水p H在5.0左右徘徊;酸雨频率在2017年以前均处于高位,以2017年为拐点,下降到最低值(35.7%)。总体上,黄山市酸雨污染情况正在得到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SO24-和NO3-的当量浓度之比从2013年的4.09下降到2018年的1.10; SO2和NOx排放量逐年减少,但是幅度不同,NOx排放量下降幅度不大,致使NOx对酸雨的贡献有增加的趋势;酸雨类型由硫酸型转变为硫酸型和硝酸型并重,机动车排放对酸雨污染的贡献已不可忽视。对黄山市降水中的碱性离子中和能力进行分析发现,黄山市起主要中和作用的离子为NH4+和Ca2+。将黄山市降水与其他地区降水进行对比发现,黄山市降水受到的中和作用强于东南地区,但弱于北方地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根据常州市近几年的酸雨监测资料,总结了常州市的酸雨特点并提出了一些防治酸雨进一步恶化和改善大气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6.
7.
通过统计分析2011—2019年铜陵市酸雨监测结果,研究该市酸雨变化趋势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铜陵市降水pH年均值为5.04~6.38,酸雨污染状况虽在改善,但酸雨仍时有发生;铜陵市降水中SO2-4与NO3-的浓度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2011年的4.05下降到2019年的1.25,表明NO3-对降水酸度的影响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8.
9.
采用统计分析与空间插值等方法对黑龙江省16个酸雨监测站2008—2019年的酸雨观测数据统计计算,分析该省酸雨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 a间黑龙江省秋冬季在pH值<5.60条件下酸雨频率均值达到15.6%,维持在较高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在pH值<5.00条件下年均降水pH值与酸雨频率的相关系数为-0.83,呈强负相关性;虽然有效降水量是酸雨产生的前提条件,但年有效降水量与pH值相关性不明显,平均电导率与年均有效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80,降水量对电导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空间分布显示,在pH值<5.60和<5.00条件下的酸雨频率分别为20%~55%和10%~35%,酸雨频率高值区与pH低值区分布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0.
分析“十一五”期间上海市酸雨污染变化趋势和特征,简析酸雨污染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降水pH低值区和酸雨频率高值区范围明显扩大。降水中化学组分的变化印证了上海市脱硫措施和扬尘防治措施的成效。但是,全市降水的酸化仍在持续,主要原因在于大气中强碱钙离子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弱碱铵离子的相对变化,导致现有的碱性离子无法完全中和降水中比例最高的硫酸根和贡献日益显著的硝酸根。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面观测数据,分析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宁波市酸雨污染特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5年降水pH从2010年的4.37上升到4.89;2010—2015年酸雨发生频率降低了17.4百分点;重酸雨区范围不断缩小,轻酸雨区范围不断扩大,酸雨污染程度有所改善。降水中化学组成变化显示,与\"十一五\"末相比,2015年除NO_3~-、Cl~-外其他离子浓度均有所下降;2015年SO_3~(2-)与NO_3~-的当量浓度之比从2010年的3.10下降到1.73,表明酸雨污染从硫酸型向硫酸与硝酸混合型转变。 相似文献
12.
在大量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无锡市降水酸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对酸沉降的分布情况及相互关系等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为有效地治理酸雨污染,根据南充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提供的2009—2017年降水监测数据,对南充市城区酸雨污染情况进行了分析及源解析。结果表明:2009—2017年,南充市降水pH从4.60波动上升至5.6以上,酸雨频率波动下降,酸雨污染情况有所改善;[SO4^2-]/[NO3^-]从4.92下降至0.86,酸雨污染类型从硫酸型转变为硝酸-硫酸型。同时,对比分析2014—2016年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可知,NOx排放源中,工业污染源占比由14%降至11%,生活污染源由2%上升至5%;SO2排放源中,工业污染源占比由62%降至43%,生活污染源由38%上升至57%,表明南充市SO2污染已从以工业污染源为主转变为工业污染源与生活污染源并重。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3—2018年全国291个城市降水监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全国降水酸度明显降低,其中,2003—2006年有所升高,2006年之后呈降低趋势;酸雨区面积呈减小趋势,共减少约97万km2,酸雨发生频率超过5%的面积减少了20.9个百分点;全国酸雨城市比例为21.3%~40.9%,2009年开始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降为21.6%,重酸雨城市比例在2005年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全国平均酸雨频率为11.7%~25.6%,2006年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酸雨频率在50%以上的城市比例较2006年下降了13.9个百分点。基于174个城市的降水离子组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降水中的主要阴离子为硫酸根,其离子当量浓度占比为19.4%~32.9%,2003年以来年平均降低0.6个百分点;降水中的主要阳离子为钙离子和铵离子;硫酸根沉降通量年平均下降0.68 t/km2,硝酸根沉降通量年平均降低0.05 t/km2,全国SO2浓度变化趋势与硫酸根沉降通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我国降水中的硝酸根与硫酸根离子当量浓度比值总体呈升高趋势,表明硝酸根离子对降水酸度的影响逐渐增加,酸雨类型正由硫酸型向硫酸... 相似文献
15.
16.
根据博乐市2005—2010年降水数据,对酸雨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博乐市地形适合水汽输入,存在远距离污染物跨境传输和产生连续大降雨的条件,使其境内产生酸雨的可能性加大;酸雨发生在冬季采暖期,且NO3^-浓度比未发生酸雨时略高;另外,博乐市属北方干旱区城市,土壤偏碱性,降水总体为偏弱碱性特点不变。除以上主...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统计四川省2015—2022年降水监测数据,分析四川省酸雨变化规律、各离子成分特征,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四川省降水酸度明显降低,酸雨污染逐步好转,酸雨频率由16.5%降至2.6%,SO42-与NO3-当量浓度(离子质量浓度和离子价态的乘积与离子摩尔质量的比值)比从2015年2.4降至2022年的1.6。对比分析2016—2021年全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放源可知,NOx和SO2的减排是近年来全省酸雨污染减轻的主要因素,四川省酸雨已由“十二五”的“硫酸型”为主逐步转变为“硫酸-硝酸混合型”。四川省酸雨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秋、冬季节是酸雨污染最明显的时期,控制这两季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减轻酸雨污染具有重要作用。酸雨污染与地区经济发展仍有紧密联系,酸雨频率较高的区域主要是川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NOx对酸雨的贡献越来越大,做好污染物源头治理对于防治和减轻区域酸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