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苏劳动保护》2010,(4):42-42
用人单位非因劳动者原因停工、停产、歇业,在劳动者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应当视同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支付其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可以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按照双方约定的标准支付工资;  相似文献   

2.
社会保险争议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按笔者的初步理解,可分为三类,一是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缴纳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争议;二是劳动者出现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时,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支付劳动者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而发生的争议,如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劳动者领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伤待遇后,用人单位未按《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的规定支付给劳动者医疗补助金、一次性就业补助金等而发生的争议;三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按规定支付或未足额支付给劳动者及其亲属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而发生的劳动者及其亲属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的争议。  相似文献   

3.
被派遣劳动者是否享有预告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学界多回避,部分学者的观点认为,根据体系解释等法律解释方法得出的结论是,被派遣劳动者无预告解除权。立法者作出如此规定有平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利益的考量,但这种考量的正当性基础值得质疑。反之,《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关于劳动者劳动合同预告解除权的规定同样值得检讨,一刀切的作法并不妥当,应以工资高低来区分劳动者强弱,并区分不同劳动者适用不同的预告解除规则。  相似文献   

4.
善待劳动者     
广大劳动者是企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又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承担者,生活中的活动是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生产安全。但目前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往往处于弱热势地位。因此,企业要唤起每个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就必须要善待劳动者,全面落实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一是知情权,即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二是建议权,即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何为劳动者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否属于《劳动合同法》适用的劳动者的范围,不仅关系到当事人主体资格认定的问题,也关系到享有哪些实体权利义务,以及发生争议后通过何种渠道处理等。但我国的劳动就业统计相关指标与界定不能用于确定适用《劳动合同法》的劳动者,劳动立法也缺乏对适用对象的科学界定,导致了实践中对劳动者概念的模糊。因此,有必要对劳动者主体资格,对劳动者的内涵与边界界定进行统一规范,应尽可能从宽认定劳动者,加快劳动标准立法,并分层次、精细化地进行劳动法律规定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晓伟 《劳动保护》2001,(4):23-23
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在非劳动者主观过错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的,为薄足劳动者在离职后一段时间内的生活,依法一次性支护给劳动者的费用,它即不是赔偿金,也不是违约金,而是劳动合同解除时特有的一种费用,其实质是用人单位依法履行对劳动者给预必要的社会保障的义务,那么,法律是如何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呢?  相似文献   

7.
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在非劳动者主观过错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时 ,为满足劳动者在离职后一段时期内的生活 ,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的费用。它既不是赔偿金 ,也不是违约金 ,而是劳动合同解除时特有的一种费用 ,其实质是用人单位依法履行对劳动者给予必要的社会保障的义务。那么 ,法律是如何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呢?一、经济补偿金的支付对象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 ,有权享受社会保障的劳动者 ,必须是非自愿性失业者 ,并且是客观上无过错者。用人单位也不是向所有的被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  相似文献   

8.
劳动者自动离职,也称擅自离职.是指劳动者未经用人单位同意或未事先告知用人单位,随意或擅自脱离所在工作岗位和所在单位的行为。《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者行使劳动合同解除权更加方便和自由,但仍有许多劳动者特别是新生代劳动者不能正确行使权利,不按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解除劳动合同,而采取自动离职方式来随意处置双方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劳动者违纪赔偿责任泛指劳动者因违反各项劳动规章制度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而应承担的一种赔偿责任。用人单位追究劳动者违纪赔偿责任属于其行使惩戒权的行为,不同于追究纯粹的民事赔偿责任。为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责令赔偿权,我国劳动立法应细化劳动者违纪赔偿责任的归责要件并完善相关程序机制,以确保被惩戒劳动者的权利能获得法律救济。对于劳动者违纪赔偿责任的具体金额,则应通过适用“比例原则”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工资是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生活的主要来源,也是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它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分配与创造,涉及到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加强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法律保障,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协调劳动关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主要通过以下方面予以法律保障。 一、最低工资的支付及法律保障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单位应当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  相似文献   

11.
2002年5月1日,《职业病防治法》正式实施。《职业病防治法》的立法宗旨和核心内容是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劳动者职业卫生保护权利劳动者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是指劳动者在就业或者从事职业活动中为了保护自身健康不受职业病危害,有权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为,也包括要求用人单位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为。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劳动者享有以下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一)接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的权利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对其进行上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中的最重要的要素,但是我们必须最清醒地意识到进入劳动力市场流通的不是劳动者,而是劳动者所拥有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劳动力即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它是劳动者所拥有的特殊的财富。劳动者完全可以象支配自己所拥有的其它财富一样来支配自己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劳动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劳动能力送到劳动力市场去交流是一件不足为怪的事了。 劳动力市场表示通过市场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因此劳动力进入…  相似文献   

13.
在劳动者个人和雇主形成的个体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个人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同雇主就劳动条件进行平等交涉的能力,因此个体劳动关系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上平等,实质上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它无法实现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平衡,劳动者个人的利益在单纯的个体劳动关系中必然会受到严重的侵害。所以,为了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权,必须许可劳动者成立工会,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介绍了生产性化学毒物的来源、存在方式,劳动者的接触途径,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并以国家相关职业卫生标准作为化学性毒物分级的原则及依据。通过实例分析可较方便、快捷地对工作场所的生产性化学毒物作业危害程度进行分级.评估作业场所劳动者接触生产性化学毒物的强度及生产性化学毒物对劳动者的健康危害,以便对劳动者作业环境进行有效治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5.
《劳动法》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广大劳动者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劳动者的关心和爱护,对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到以法律立法的形式作了明确详尽的规定,为每一个劳动者维护自己应当享受的劳动合法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6.
第一条 为保证《劳动法》的贯彻实施,依法对违反《劳动法》行为进行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人经济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的行政处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应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应给予通报批评。 第四条 用人单位未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应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按每名劳动者每延长工作时间一小时罚款一百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第五条 用人单位每日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超过三小时或每月延长工作时间超过三十六小时的,应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按每名劳动者每超过工作一小时罚款一百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第六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之一的,应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责令按相当于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总和一至五倍支付劳动者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劳动科学》2005,(7):i003-i004
近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反映部分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时因双方劳动关系难以确定,致使劳动者合法权益难以维护,对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为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现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8.
劳动者的辞职权是指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单方解除劳动关系的权利,是劳动者劳动权的重要内容之一。辞职权可以分为法定辞职权和约定辞职权,法定辞职权又可以分为无条件辞职权和有条件辞职权。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相似文献   

19.
一、怎样签订劳动合同?根据我国《劳动法》第16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有的用人单位为了逃辟义务,往往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日后一旦发生纠纷,由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不明确,最后吃亏的往往是劳动者。因此,如用人单位不愿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投诉,要求纠正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时应以书面形式写明以下条款: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标准;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如果劳动者…  相似文献   

20.
孔云明  朱祥斌  王懋祥  金芳勇 《安全》2018,39(1):35-36,39
通过对该铜冶炼企业劳动者职业病危害认知情况、态度及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劳动者职业病危害知识、态度及需求现状,为改善和促进劳动者职业健康状况提供科学的依据。文中采用统一的问卷调查方法对该企业劳动者职业病危害认知情况、态度及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劳动者所在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及危害防护的准确知晓率分别为63.6%、55.8%和57.4%,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对岗位所在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及危害防护的准确掌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85.3%的劳动者知道职业健康检查与一般健康体检是不一样的;调查对象个人防护用品正确佩戴率为78.3%;96.9%的劳动者能主动获取个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岗前和在岗期间培训、公告栏、警示标识及告知卡等是该企业劳动者职业病危害知识主要获取途径,占总获取途径的60%以上,期望获取途径中讲座咨询途径较其他途径增幅较大,占总期望获取途径的18%以上。该企业劳动者对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及防护知识的知晓率偏低,劳动者个体防护用品实际佩戴执行情况稍有不足,用人单位在今后的职业病危害防治活动中应增加职业病危害知识的讲座咨询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