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祖社 《环境教育》2002,1(3):19-22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问题,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非人类中心主义从所谓自然万物都有其平等的存在权利的观点出发,认为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应从过去的纯粹“经济的视角”转变为“伦理的视角”,尊重并承认自然界的多方面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并不等于否认自然具有价值。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价值的主体只能是人。价值是相对于人类主体而言的,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价值主体。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应然基础,人类中心主义赋予自然的价值以新的涵义;自然不再是处在人类活动之外的物质运动形式,它还是人类生存于其中且永远不能离开的客观环境;自然物不再只是人类物质活动的材料对象,它还是人类周围有机环境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田松 《绿叶》2014,(2):32-36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走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强人类中心主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尊重自然的权利,承认大自然的主体价值,在不违背大自然自身生态循环的前提下从自然中获取某些资源。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意识形态重新建构,认识到良好的生态本身就是巨大的财富,对"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重新理解,使这种新理念成为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基础准则。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演进,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精神动因,会发现新教伦理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渊源相契合,使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生态中心主义否定了人类统治自然的合法性,将价值主体沿着新教伦理的逻辑方向扩大到自然,但却忽视了人类在环境演变进程中的能动作用。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择优,既张扬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又承认了自然与人类的平等地位,这是韦伯命题的又一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晋海 《绿叶》2010,(9):50-54
环境正义问题的出现,除了城乡有别的表面原因外,还有更深层的制度根源:农民与城市居民存在权利“落差”,几乎所有的农村环境问题都与农民权利的“虚置”、“空壳化“有关。只有真正确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充分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农村环保事业才会有根基,才能解决我国的城乡环境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5.
您关注过老虎的生存权利吗?您愿意与自然和谐相处、愿意与老虎和谐相处吗?那么,您应该首先关注下面这个更直接、更普遍的问题——2002年1月30日,在刚成立的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内,一头被非法狩猎者套伤的老虎在垂死之际咬伤1人,咬死1人。这幕惨剧成了珲春人心头挥之不去的巨大阴霾。笔者今年以来数次深入该区开展生态宣传教育活动,发现至今仍有人担心保护老虎会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不断有人问:“人在山里遇到老虎怎么办?”、“是人重要还是老虎重要?”等等的同类问题。老虎是非常骄傲的野生动物,没有任何天敌,是山中之王。它主要在山脊一带活…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环境治理的权利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健 《中国环境管理》2021,13(1):162-169
当代中国环境治理的权利观是指从权利的角度去考察、理解当代中国的环境治理,推进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从这一角度来看,环境相关权利是当代中国环境治理的基本价值目标,也是重要的治理工具。所谓环境相关权利,是指环境治理有助于保障的环境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生命权和健康权,以及在环境治理中可以运用到的知情、表达、参与、监督等权利。当代中国环境治理的权利观,在理论上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以人为本原则,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方针和取向,在实践上也能够揭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的基本特征、精神实质和发展方向,既具有阐释性,也具有建构性。  相似文献   

7.
动物权利问题是西方环境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根据人类历史过程中自然观的变化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对人与动物关系的影响,把动物权利思想观念分为古代朴素的动物权利思想、近代动物权利思想以及现代动物权利观三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8.
蔡守秋 《绿叶》2011,(8):9-19
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关键或重点就是确认环境权特别是公民的环境权。明确了环境权也就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开展环境维权行为奠定了法律权利基础。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明确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环境决策、监督环境保护工作的权利";"一切单位和个人,对污染破坏环境、侵犯环境公益的行为,都有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韦清琦 《绿叶》2013,(4):48-54
生态女性主义通过对人类中心与男权中心的双重批判.进而推导出一切所谓的”中心”都是压迫结构的渊薮.因而女性主义在谋求自身的解放时,一定要寻找自己的同盟军: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抛弃狭隘的主宰自然的意识,”走出欧洲中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的藩篱”。同时.在更宽泛的意义上,生态女性主义超越了性别问题,更为关注社会的公正和正义  相似文献   

10.
半夏 《绿叶》2013,(11):107-113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动物?”对此,现代环境伦理学提供了四种伦理思考:其一,审慎理论。保护动物对人类有利;其二,仁慈理论。对动物麻木不仁和残酷成性是人性发育不完整和有欠缺的表现;其三,动物解放论。能够感受苦乐是拥有利益和获得关怀的充分条件,动物拥有感觉能力,人类需要从道德上关怀动物;其四,动物权利论。动物拥有权利,人类不能仅仅将它们当作工具。  相似文献   

11.
俞厚未 《四川环境》2002,21(4):45-47
本文通过对人道主义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剖析,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实质对人道主义思想精神内核的质疑,指出现代工业文明价值指针的片面所在,提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应该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的关系,践行“协调”与“和谐”的人地共生论;应该重新审视自然的宽泛价值,认识“非资源”的非经济价值,从而实现文明取向和价值评判上的转型与重铸,以使可持续发展真正得以良性持续。  相似文献   

12.
何真 《四川环境》2008,27(1):120-124
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四川省提出了“生态四川”的发展方向。实践“生态四川”离不开法律的支持,而四川省现有的生态立法存在一些不足,成为制约建构“生态四川”的瓶颈。因此应在“生态四川”基本理念的指引下,在立法上进行价值取向、方法论和权利配置手段的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四川”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重点和制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正>为更好地对宜宾市中学生渗透环境教育思想,以宜宾“趣味生物体验馆”为例,从线上“特色”科普和线下组建“趣味生物体验馆”两方面探索中学生物实践教学模式,带给广大中学生“体验—认知—行动”的教育引领和趣味体验,增强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对中学生的环境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启示,注重培养学生拥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尊重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和意识,学会生命共同体的哲学基础[1]。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信     
《环境教育》2012,(12):9-9
建设生态文明,与你我有关 编辑同志: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已经闭幕,会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近来引发身边人的热议。“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这些崭新的提法、充满活力与希望的词语,也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龙美环境行政诉讼为日本历史上意义重大的环境诉讼案件,在该案件中第一次将珍贵动物列为原告之一,案件的结果虽为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但历经8年的龙美诉讼使得自然的权利观念深深根植于民众之中,并促使人们对如何保护环境、如何建构环境法律制度、个人以及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当扮演什么角色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关于“资权”自然环境,无论是寓藏于其中的物质资源,还是它本身容纳,净化污染物的能力,一旦不足以供人们自由取用的时候,就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此时,人们对它的使用,是通过对这种资源的某种权利界定来实现的。比如排污收费,就是因为企业无权自由使用有限的环境纳污能力,而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以取得暂时的使用权(但不是随意排污权)。总之,企业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没有自由使用的权利,这个权利属于除企业外的整个社会,我们把这种对自然  相似文献   

17.
排污权初始分配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市场交易能否持续,因而初始分配权利的合理配置是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的核心。初始分配中政府主导地位、政府失灵和公众参与的利益诉求决定了应该对政府权力加以约束,应该构筑以政府权力约束为核心,采取直接和间接权力约束方式的权利分配机制。同时,还应着重从环保问责制和环境公益诉讼两方面构建和完善初始分配中的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环境伦理”概念的理解千差万别。基于对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理念的分析与研究,将学术界德高望重的精英们深刻的环境伦理理念转向应用层面.转变为可以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之中的基本内容.是一种探索和尝试。环境伦理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欣赏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如图1)。  相似文献   

19.
英娃 《环境教育》2003,(3):26-27
“绿色希望行动”是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实施的,针对希望小学的环境教育项目。此项目由经过自然之友挑选和培训的志愿者组成小组,根据青基会提供的希望小学名单,对所选希望小学在传播绿色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环境启蒙教育。自2000年4月第一批志愿者奔赴山西、内蒙、河北等地成功实施了此项目,三年来,“绿色希望行动”共组织了44个志愿小组,130多位志愿者奔赴全国10个省市的50余所希望小学开展了环境教育活动。为什么要实施“绿色希望行动”今天讲的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城市的环境问题,实际上在…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在不断深入的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内涵也应不断地调整。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是主力军,所以作为第一生产力不容质疑。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舒适快乐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惑和危机,甚至给支撑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由此可见,仅仅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看作是生产力,显然是片面的,因为环境也是重要的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当然,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