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晋中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高毒性、持久性、积聚性、流动性大等特点,可以造成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破坏生殖和免疫系统、诱发癌症,导致畸形、基因突变和神经系统等疾病。’通过对晋中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二恶英类的调查,了解晋中市二恶英类POPs排放源产生行业、区域分布、产生装置数量和产生量以及企业的生产工艺、规模、二恶英污染控制技术水平等,发现控制二恶英污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晋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二恶英类重点管理地区和重点管理源,从而为日后监测、评估、治理、管理二恶英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某一乡镇的城区及三个乡村气溶胶有机污染物研究 ,发现烷烃类有机物高分子部分具有明显分不开的鼓包 ,污染较为显著 ;所有样品均含有多种多环芳烃 (PAHs) ,化合物种类比广州多 4~ 8种 ,并均含有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标志化合物烷基苯 (M Z91 ,92 )和塑料增塑剂等来源的邻苯二甲酸酯类 (M Z1 49)。表明该镇各区域均已明显受到机动车尾气排放和企业废气排放的污染。  相似文献   

3.
环境中“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质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逐渐受到环境科研工作者的重视,这类物质包括溴代阻燃剂、全氟化合物、多氯萘、多氯代正构烷烃和药物以及个人护理用品等,综述了目前对这类环境污染物的检测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待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化学和生态毒理学是目前环境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本文综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对生物群的毒理效应、环境污染源、环境分析、环境行为、食物链传播、地区性或全球性的污染传输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对目前和将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化学和生态毒理学是目前环境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本文综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对生物群的毒理效应、环境污染源、环境分析、环境行为、食物链传播、地区性或全球性的污染传输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对目前和将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6.
河流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总结了近年来河流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集中评述了国内有关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分析研究现状 ,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和样品分析 ,并对今后河流、湖泊及水库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分析工作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监测现状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论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监测现状,包括检测方法、标准值以及污染现状等,内容涉及空气、水、沉积物、土壤和生物等介质。提出了中国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采用Waters-C18固相萃取柱预处理水样,建立了7种痕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SPE-GC-ECD)分析测试方法。方法的回收率均在82.0%~105.4%的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5%。采用该方法对湘江长沙段饮用水水源保护区5个监测断面的水样进行分析和调查。研究发现,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下游断面六氯苯和o’,p’-DDT未检出外;其它断面所测的POPs均有检出,且浓度在0.27~2.27 ng/L范围内。针对POPs的污染现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许月英 《干旱环境监测》2007,21(4):F0004-F0004
中国地域辽阔、涉及到二恶英类的行业众多,我国存在几乎所有的国际上已知二恶英类的各类污染源,因此,国家环保总局在2006年底下发了在全国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的通知,要求在对我国二恶英类、杀虫剂类POPs的污染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POPS污染现状,明确污染源和排放情况,逐步建立我国POPs污染源完善的管理机制和POPs污染源的动态信息库,形成相关的技术文件和监测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水体沉积物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监测的预处理技术,重点评述了我国水体沉积物中主要有毒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的监测研究现状,认为水体沉积物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研究领域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是广泛开展国内主要河流、湖泊、海洋的监测研究和其在水体环境中的迁移及转化机理、生殖毒性以及污染消减与修复技术研究;加强新型预处理技术及其与大型仪器联用技术的研究;尽早建立水体沉积物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标准及污染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固相萃取技术在水源地特定项目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C18固相萃取(SPE)技术测定水中36种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包括硝基苯类、氯苯类、有机氯农药类、有机磷农药类、多环芳烃类共五类有机化合物,用GC-MS分析.研究了有机改性剂对回收率的影响,1L水样加入7ml甲醇对回收率有较好改善.结果表明,平均回收率为51%~118%,相对标准偏差在1.90%~9.79%之间,方法检出限为0.02μg/L~0.32μg/L.该方法适用于监测水源水中多种痕量SVOCs.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松香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采用内电解-生物法-混凝沉淀法处理松香废水。结果表明,在内电解反应时间为10h、生物法停留时间为24h、混凝沉淀法选用混凝剂为聚合硫酸铁、最佳投药量为200mg/L时,出水COD〈70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排放标准。废水经过内电解处理后可生化性明显提高,对其机理进行研究发现,除特别难处理的高分子物质外,其他物质均能得到很好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通过优选色谱柱,进一步改进色谱分离条件,优化前处理方法,建立一种快速高效测定地下水中15种农药残留量的GC-MS方法。该法采用分段法选择离子(SIM)扫描,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较低的检出限和较高的回收率,检出限低于0.004 8μg/L,回收率为85.9%~107.4%。本方法的突出特点是前处理速度快、萃取溶剂用量少、环境污染小、色谱运行时间短,基本稳定在25 min内完成分析,适用于大批量样品检测。  相似文献   

14.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土壤中的代森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间接测定土壤中代森锌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结果表明,代森锌在土壤中的最低检出限为2μg/kg,加标回收率为85.1%~98.6%。该方法简单、快捷、灵敏度高,能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雨水中的有机物 ,在 4月份采集的 5个样品中 ,共分离鉴定出 15 8种有机化合物并对检出的有机化合物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能同时对多组分复杂有机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在环境监测尤其是事故现场应急监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建立了便携式顶空-GC-MS选择离子测定水中丙烯醛、丙烯腈的分析方法,其相关性大于0.997,检测限为5~10μg/L,回收率为93.3%~99.5%,该方法适用于水中丙烯腈、丙烯醛的应急现场及日常实验室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17.
建立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土壤中挥发性及半挥发性卤代烃的方法。实验优化顶空平衡温度、顶空平衡时间及盐度条件,并对优化后方法的线性、检出限、精密度及回收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9种目标化合物在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方法检出限为2.2~5.9μg/kg,样品不同浓度水平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0.0%~12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0%。该方法适用于土壤样品中挥发及半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六氟化硫(SF6)是《京都议定书》所列的温室效应较强的一种温室气体。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大气预浓缩系统分析测定气体中六氟化硫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SF6气体的相对标准偏差为8.41%,线性范围为17.2×10-12~645×10-12,回收率为81.08%,方法检出限为5.28×10-12。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分析时间短,适用于实验室分析。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饮用水中6种氯酚的检测方法。调节水样pH后,经乙酸酐衍生化、吹扫捕集后经气相色谱-质谱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004~0.120mg/L范围内,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72~0.9999,加标回收率为94.2%~112%,相对标准偏差为1.88%~5.27%。该方法简便、灵敏度高,完全可以满足饮用水中6种氯酚的痕量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一种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水中4种酚类化合物的方法。考察了水样pH、平衡时间、平衡温度及进样分流比对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样pH调至3.0,80℃平衡40 min后不分流进样,能够得到最优的效果。在此条件下,4种酚类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02~0.017 mg/L,实际水样加标回收率为89.4%~101.9%,相对标准偏差为2.3%~8.3%。该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灵敏度和选择性高等特点,可满足水中4种酚类化合物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