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日本的气候变化政策 负责全世界气候变化应对措施的是1988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发起成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在1990年发布了有关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预测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之后又陆续发布了四次,第六次评估报告计划将在2022年汇总完成.  相似文献   

2.
碳市场的渊源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各国普遍认同必须“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的目标。于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GHG)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以下简称“公约”)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获得通过,  相似文献   

3.
谭万能 《环境》2012,(7):40-44
20年前,世界各国首脑首度聚集巴西里约热内卢,在那里举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完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谈判和协商.里约,也因此成为近20年来,一系列环境谈判和磋商的起点.其中最为著名的,正是在里约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围绕其进行的一系列缔约国会议,就是近年来为大众所熟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相似文献   

4.
惠婕 《世界环境》2022,(1):14-15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 2021年8月9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式发布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显示,自1850-190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已上升约1℃,并指出未来20年,全球温升预计将达到或超过1.5℃.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上196个缔约方(195个国家+欧盟)签署了《巴黎协定》,正式对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进行了制度性安排,这是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形成了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巴黎协定》的签署,传递出全球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积极信号,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出席了2014年12月在利马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此外,还有770多个国际组织派遣代表参会,会议规模很大。在艰难的谈判中,各国都清晰认识到,气候变化将给人类生存带来巨大挑战,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利马大会发言  相似文献   

7.
新目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350PPM 全球气候变暖速度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等门委员会(IPCC)在2007年报告里所做的预测要快得多。报告的气候模型里没有涉及两极冰盖在夏季的快速融化,而那一直是多年来报纸上的头条新闻。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所属“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准备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第二次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影响的评估报告。为此向各国建议以下内容的研究编写大纲,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9.
【背景】 际科学界及政府机构对气候变化脆 弱性研究及适应对策评估的重要性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这可以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三次报告书所提出的前沿研究方向中反映出来。在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全球可持续性发展高峰会议上以及在印度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成员国家第八次会议所产生的重要文件中,各国政府以及其它有关国际机构都明确提出要求把适应对策评估研究作为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点。在此基础上,联合国GEF提供新的经费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第三世界…  相似文献   

10.
国际科学界及政府机构对气候变化脆弱性研究及适应对策评估的重要性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这可以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三次报告书所提出的前沿研究方向中反映出来。在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全球可持续性发展高峰会议上以及在印度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成员国家第八次会议所产生的重要文件中.各国政府以及其它有关国际机构都明确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正丹麦是个小国,只有五百五十万人口。它的成功,从政治层面上看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纵向互动,民众对政府政策的形成和推动能够产生很大影响;二是丹麦人注重跨行业、跨专业、吸纳各种力量的横向联系。这一特点在环保和气候变化方面尤其突出。2015年对全球来说是重要的一年。12月联合国在巴黎成功举行了气候变化大会,并达成了协议。在此之前的9月份,联合国通  相似文献   

12.
《京都议定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应对气候变化给全人类带来的挑战,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保护气候被列入了国际政治议程。经过艰苦的谈判,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随后提到  相似文献   

13.
一、会议概况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第十三次届会于1997年9月22日至28日在马尔代夫举行。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派出了以中国气象局名誉局长邹竞蒙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与会。代表团由外交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水利部、国家环保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等单位组成。来自13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22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此次会议重点审议了IPCC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编写内容、时间安排和程序等重大问题;审议并批准了气候变化区域影响特别报告;选举出新的IPCC主席团;审议并通过了IPCC未来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的地球正在升温,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小组(IPCC)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温度还将上升1.6到5.5摄氏度。最近一份研究表明,人为导致的温度上升正在加剧,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是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1 防止全球变暖问题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可能性的科学证据导致了公众对此问题的日益关心。1990年,一系列国际会议发出了缔结一个全球条约来对付这一问题的紧急呼吁。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1992年5月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不久,在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5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此后,有更多的国家签署,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批准。公约于1994年生效。自公约生效以来,已召开过四次缔约国大会,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过讨论和磋商。其中第三次缔约国大…  相似文献   

16.
龚微 《世界环境》2009,(1):56-58
在2007年底印尼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延期的会场上,美国代表在最后时刻改变立场,同意和其它近190个国家一起签署2009年之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由于美国代表团的妥协,“巴厘岛路线图”最终得以通过。半年后。在2008年7月结束的“八国峰会”上,包括美国在内的八国集团正式提出了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50%的长期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2021年8月9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虽然自1990年以来的21年间,IPCC已先后五次发布评估报告,但本期报告却格外引人关注,而这与2021年这个不寻常的夏天不无关系。6月底到7月初,因罕见的"高温穹顶"现象,加拿大西部和美国西北地区遭遇炼狱式的高温灾难,  相似文献   

18.
2007年的开局是喧嚷热闹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组织(IPCC)的《气候变化2007:自然科学基础》(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的《决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即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发布,让世界震惊。其能量之大超过了上年度,英国御用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出台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所引起的全球震动。5月4日,IPCC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三部分《气候变化2007:减缓气候变化》在泰国曼谷发布。报告指出,各国必须采取措施,扭转全球气温升高的趋势。报告认为,各国只要拿出每年GDP的0.12%.就可以从2015年起遏制全球变暖趋势,从而实现将全球气温控制在仅比工业革命之前升高2摄氏度的目标。全球变暖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有哪些影响?我们能做什么?本期封面故事着重介绍《气候变化2007:科学基础》的《决策者摘要》,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摘要),以及美国加州的气候变化政策,同时专门就气候变化等问题,采访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中国代表团主要成员吕学都博士、北京奥委会环境官员余小萱,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林而达等,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组文章,向读者全面介绍世界以及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信息     
联合国警告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可逆转"11月16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最后一部份气候变化报告,警告说,全球变暖可能带来长远的、不可逆转的影响。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将导致"突然的或者不  相似文献   

20.
2007年4月6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第八次全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通过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二卷《气候变化2007: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决策者摘要及主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