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固定化微生物对养殖水体中NH4^+—N和NO2^——N转化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聚乙烯醇(PVA)(ρ=gL^-1)的方法对沼泽红假单胞菌、诺卡氏菌和假丝酵母3种菌株进行固定化,所得的凝胶颗粒机械强度好,经久耐用,运用这3种菌株的固定化细胞对养殖水体中NH4^ -N和NO2^--N进行转化,其最适作用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pH范围分别为:6.5-8.5,7.0-7.5及5.5-7.0,且对水质初始氮浓度有很强的适应性,3菌株经固定化后,其对养殖水体中NH4^ -NT和NO2^--N的转化效率明显优于其游离细胞,若将3菌株按2:1:2组合成复合菌株并固定化,其以养殖水体中的NH4^ -N和NO2^--N论效果将更佳。  相似文献   

2.
碳源(甘油和柠檬酸钠)及碳氮比对纯培养的异养反硝化菌HP1 (Pseudomonasalcaligenes)异养反硝化能力影响的试验表明,碳源种类对硝酸还原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对氧化亚氮还原酶活性有影响。批式培养方式下最适C/N为8,菌株HP1可以利用NO-3 作为唯一氮源进行反硝化作用,证明HP1至少有2种硝酸还原途径。连续培养方式下温度对菌株HP1异养反硝化作用中间产物的积累有影响,不同C/N时均有NH+4 积累,C/N为3时还有NO-2 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太湖地区湖、河和井水中氮污染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续监测了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1年 9月太湖、大运河和井水中的N污染状况。结果表明 ,太湖水体中无机氮年均浓度达 1.14mg·L-1,已超过水体富营养化的浓度下限 ;大运河和井水分别达 7.16mg·L-1和 15 .84mg·L-1;井水中NO-3 -N浓度高达 15 .4 7mg·L-1,超过WHO所规定的生活饮用水NO-3 -N浓度上限的 5 0 %。试验结果还表明 ,河水中氮污染源以NH 4 -N为主 ,浓度高达 5 .6 3mg·L-1,占无机氮(NO-2 -N含量很低 ,忽略不计 )的 79% ;而井水中无机氮以NO-3 -N为主 ,占 98%。湖、河及井水中不同深度水样的分析结果表明 ,NO-3 -N和NH 4 -N浓度差异不显著 ,但其随时间变化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从矿山土样中分离到一株嗜酸的浸磷矿细菌HY-01,观察其形态并研究其培养特征.结果显示,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运动细菌,菌体长1~2μm,宽0.5~0.7 μm,能在pH 1.5~8.0的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1.5~3.0.该菌株可以KNO3、NH4NO3、(NH4)2CO3、NH4H2PO...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兽药磺胺二甲基嘧啶在水相中的光降解行为以及在氙灯光照条件下,水体中不同浓度水平NO-3、NO-2和NH+4等形态的无机氮对磺胺二甲嘧啶光解的影响,模拟研究了由于水体p E值发生变化导致无机氮形态发生转化过程中所引起的磺胺二甲嘧啶光解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硝酸根对磺胺二甲嘧啶光降解起促进作用,亚硝酸根起抑制作用,铵根几乎没有影响.当环境p E值逐渐增加时,无机氮的形态经历了由NH+4到NO-2,再到NO-3的变化,相应地,磺胺二甲嘧啶的光降解速率常数先减小后增大.NH+4和NO-2共存或者NO-3和NO-2共存都会在磺胺二甲嘧啶光降解反应中产生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6.
影响雨生红球藻797株生长和虾青素积累的某些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雨生红球藻 (Haematococcuspluvialis) 797株的N源需求和营养盐吸收 ,并利用高光强和乙酸钠处理该藻 ,研究虾青素累积情况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营养盐、细胞状态的变化 .NH+ 4 N培养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NO-3 N培养 ,平均生长速率分别为 0 .2 79d-1和 0 .190d-1.NH+ 4 N培养所消耗的N、P营养盐比NO-3 N培养的消耗少 .两种N源下强光照处理 1d和 7d均导致雨生红球藻细胞数减少而静细胞比例增加 .在虾青素合成阶段 ,藻液N含量急剧下降而P含量基本保持稳定 ,说明虾青素合成对N的需要量大而对P的需要小 .在NO-3 N培养下 ,乙酸钠的加入则对虾青素的生产无显著影响 .在NH+ 4 N培养下SOD活性下降而虾青素含量升高 ;在NO-3 N培养下SOD活性与虾青素含量同时升高 .图 2表 4参 15  相似文献   

7.
以崇礼污水处理厂SBR反应池活性污泥和黑山湾湿地底泥为菌源,分离筛选出7株在10℃培养条件下生长性能良好的耐冷菌株,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分别测定单株菌对有机物、NH+4-N和NO-3-N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出从属于假单胞菌属3株;从属于黄杆菌属2株;从属于耶尔森菌属和不动杆菌属各1株.在7株耐冷菌中,NL-1对COD的去除率为47%,NL-2对NH+4-N去除率为73%,NL-4对NO-3-N去除率达到91%.  相似文献   

8.
蚯蚓堆制处理牛粪的腐熟度指标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适湿度、接种密度和20℃的室内培养条件下,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处理未腐熟牛粪,蚯蚓堆制产物的多种生物学和化学指标及相关分析表明:种子发芽指数、脲酶活性、NH+4 N、NO-3 N/NH+4 N可作为反映蚯蚓堆制处理腐熟度的优选指标;NO-3 N、磷酸酶活性可作为一般性指标;蔗糖酶活性,水溶性碳、氮和挥发性固体不宜作为腐熟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从云南高温温泉、油井等热源地区采集的大量样品中,获得了一株特殊的极端嗜热厌氧纤维素分解菌B2.分离菌株直杆,革兰氏阴性(G-),未观察到孢子,细胞单个或成对出现.菌体大小为0.4μm×(2-4)μm,严格厌氧,生长温度范围50-70℃,最适生长温度65℃.pH范围4-8,最适pH 7.0.在纤维素粉琼脂上菌落直径2-4 mm,乳白色.分离菌株能利用纤维二糖、葡萄糖、蔗糖、松子糖、淀粉、覃糖等作为碳源,分离菌株还可利用纤维素滤纸、纤维素粉、微晶纤维素、纤维素粉MN300和甘蔗渣、水稻秸杆.发酵纤维素产生乙醇、乙酸.在菌株B2的纤维素酶系中,C1酶、Cx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80℃、80℃和70℃,其比值为1:9:10,同时发现Cx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部分长度的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分离菌株B2与Thermoanaerobacter ethanalicus具有99.8%相似性.分离菌株B2为Thermoanaerobacter属.图5表3参21  相似文献   

10.
蚌、鱼混养在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净化效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TP、TN、PO3-4-P、NO-3-N、NO-2-N、NH 4-N、CODMn、Chla等为主要水质指标研究了在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中蚌、鱼混养对主养区养殖废水的净化效能.结果表明:在7月30日到12月2日的5次测定中,除Chla外,其他指标的去除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NH 4-N在各测定时间的去除率在25.58%~50.82%之间变化,平均去除率为38.05%,8月28日去除率最大,12月2日去除率最小;NO-2-N、NO-3-N、PO3-4-P、TN、TP和CODMn去除率分别在16.95%~45.45%、25.23%~48.48%、18.37%~52.43%、19.47%~49.39%、12.24%~50.00%和31.88%~49.63%之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93%、34.75%、36.50%、29.66%、32.49%和41.21%,且均在9月29日去除率达到最大,12月2日降低为最小.蚌、鱼混养对Chla的去除效果明显,平均去除率达83.49%.各测定时间的出水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明显低于进水.认为蚌、鱼混养对主养区养殖废水具有很好的净化效能.  相似文献   

11.
非贵金属催化还原水中的硝酸盐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舒帆  胡筱敏  和英滇  张杨 《环境化学》2011,30(10):1711-1717
基于双金属催化还原NO3--N的机理分析和常见金属催化电解脱硝技术的初步研究成果,对非贵金属元素催化还原水中NO3--N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数据表明,Fe、Cu、Co、Pb和Zn 5种元素在阴极电场作用下对NO3--N具有较高的催化还原活性;NO3--N催化还原主要产物为NO2--N和NH4+-N,产物比例受催化元素选...  相似文献   

12.
初步实验证实螯台球菌(Chelatococcus daeguensis)TAD1在高温下具有异养硝化-反硝化的能力,为验证其可应用性,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研究了TAD1在温度为50℃的异养硝化-反硝化性能.结果表明,TAD1在曝气生物滤池中可同时进行好氧反硝化和异养硝化.当分别以硝氮、氨氮及硝氮和氨氮为氮源时,12 h的氮去除率均达到100%,氮的去除能力分别为12.67 mg.L-.1h-1、3.62 mg.L-.1h-1及16.53 mg.L-.1h-1.虽然在脱氮过程中,亚硝盐在6 h迅速积累到76 mg.L-1(硝氮为氮源)和52.6 mg.L-1(硝氮和氨氮为氮源),但在随后的几个小时内又快速降低至0(检测限之外).因而,TAD1具有应用于高温生物脱氮工艺的能力和优势.  相似文献   

13.
泥鳅对水田上覆水中氮素动态的生物扰动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基于模拟试验,通过对比分析氮素含量在有/无泥鳅活动时的差异,探讨了底栖鱼类对水田上覆水中氮素动态的生物扰动效应.结果表明,泥鳅对水田上覆水中氮素动态具有强烈的扰动作用.泥鳅扰动组上覆水中氨氮和硝态氮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均高于对照组.泥鳅扰动对上覆水中亚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但显著增加了溶解性无机氮和总氮的含量.在试验前期扰动组上覆水中氨氮/总氮比值高于对照组,在试验中、后期则低于对照组.试验期间扰动组上覆水中溶解性无机氮/总氮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泥鳅扰动显著增加了水田上覆水中溶解性无机氮占总氮的比例.  相似文献   

14.
氮在水稻中的行为及其品种间的差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前氮肥的利用效率很低,很多研究重点放在氮肥在土壤过程中的损失,对植物本身的氮素损失较少注意。作者利用^15NH4^ 和^15NO3^-双标记,对Indica和Japonica水稻亚种进行水培,在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开花期施用,将培养液ρ(N)20mg/L的NH4NO3换成相同质量浓度的^15NH4^ NO3或NH^15NO3^;部分水稻在一周后收获,其他分别在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开花期、成熟期收获。植株分成根系、地上部和穗部,对各自的全氮、^15N进行测定,计算植物的总吸收量。从施用量、植株总吸收量以及三部分总和的植株氮残存量的比较来研究氮素在两种水稻亚种中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植物都近100%吸收了所施用的^15NH4NO3或NH4^15NO3,但^15NH4^ 和^15NO3^-在Japonica的残存量要比Indica多,损失的部分可能往大气中散失了,意味着两种水稻亚种有着明显不同的氮素利用率。比较^15NH4^ 和^15NO3^-的残存量,结果表明^15NH4^ 留在植株体内要比^15NO3^-多,尤其在抽穗期施用的情况下,植物体在后期对^15NO3^-的转化能力大大减弱,但这部分的氮如何损失掉尚不清楚。比较植株体内各部分的氮素含量,发现Japonica的穗部比Indica含有更多的氮素,表明氮在前者的体内转化效率和利用效率高。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亚种对氮素的利用以及不同氮素形态在其体内的行为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三江平原农田源头排水沟渠截留排水中氮素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尺度野外原位试验,研究排水沟渠水体、底泥和植物中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水体停留时间增加,沟渠对水体氮素的净化能力增强,认为停留8d左右较适宜.沟渠对NH4-N的截留率大于TN和NO3--N.渠水停留11d时,4条试验沟渠[氮浓度高、磷浓度低(NHPL),氮浓度高、磷浓度高(NHPH),氮浓度低、磷浓度低(NLPL),氮浓度低、磷浓度高(NLPH)]对NH4+-N的截留率均达100%,对NO3--N的截留率分别为84.63%、84.35%、75.67%和76.14%,对TN的截留率分别为88.02%、89.89%、90.88%和88.53%.试验结束时沟渠表层(0~15 cm)底泥氮含量降低,植物氮累积量远大于进水TN总量,说明植物生长同时吸收了水体、土壤和底泥中的氮,建议在秋季适时收割植物,以避免植物分解导致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6.
三种载体上生物膜硝化作用动力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测定水中COD、:NH4^ —N、NO2^-—N及NO3^-—N的浓度变化,研究了淹没式废水处理装置中沸石、活性炭和沙粒3种载体上硝化作用生物膜的动力学过程和反硝化作用。结果表明,3种载体上生物膜降解有机物(以COD表示)的过程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沙粒0.0848h^-1、活性炭0.1187h^-1、沸石0.1334h^-1。3种载体上生物膜去除氨态氮的过程则可用零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沙粒-0.7743h^-1、活性炭-0.9886h^-1、沸石-1.0714h^-1.附着于沙上的生物膜去除亚硝酸盐氮的过程也可用零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反应速率常数为-0.6057h^-1,水中硝酸盐氮浓度较高时,载体沸石和活性炭上可能附着生长反硝化菌。图5表2参15。  相似文献   

17.
空心菜浮床栽培对集约化养殖鱼塘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叶绿素a(Chla)、TN、NH4+-N、NO2-N、NO3-N、TP、PO43-P、CODMn等为主要水质指标研究浮床栽培空心菜对集约化养殖鱼塘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通过4次收获,空心菜产量可达69618.0~73161.6kg.hm-2;空心菜覆盖率为10%和20%处理组通过收获空心菜直接从1hm2养殖池塘中移出的TN分别为27.51、52.35kg,TP分别为2.83、5.39kg。在相同监测时间下,Chla、TN、NH4+-N、NO2-N、NO3-N、TP、PO43-P、CODMn等各项水质指标按对照组、10%处理组、20%处理组的顺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20%处理组对Chla、TN、NH4+-N、NO2-N、NO3-N、TP、PO43-P、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15.16%~49.02%、9.04%~36.56%、19.23%~46.34%、22.76%~47.74%、13.33%~56.52%、33.33%~45.10%、27.27%~48.15%、3.13%~19.05%。与对照塘相比,处理塘鱼类成活率明显提高,说明在主养鱼为鲫鱼的苗种养殖池塘中采用浮床栽培空心菜能够促进水体物质循环,加强...  相似文献   

18.
米氏凯伦藻在三种无机氮源的生长情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颂辉  黄凯旋 《生态环境》2007,16(5):1337-1341
米氏凯伦藻引发的赤潮危害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其营养生理生态,对掌握该藻形成赤潮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一次培养的实验方法研究了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Hansen)在三种无机氮源不同氮磷浓度比(cN/cP)下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分别以氯化铵、硝酸钠和亚硝酸钠为氮源时,米氏凯伦藻生长的最适cN/cP比分别为32、32和100。米氏凯伦藻对氯化铵的利用效率相对低于硝酸钠和亚硝酸钠,以氯化铵为氮源该藻生长缓慢,细胞密度低;而分别以硝酸钠和亚硝酸钠为氮源时该藻生长情况较好,可较长时间维持高的细胞密度。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水源地藻类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利用前期分离获得的溶藻菌Streptomyces sp.HJC-D1研究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强化污染水源水除藻以及脱氮性能。结果表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水体叶绿素a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66±5.35)%和(80.94±4.36)%,NH4+—N的平均去除率为(77.76±2.83)%和(72.36±3.18)%,而高锰酸盐指数(CODMn)平均去除率为(24.99±1.52)%和(18.74±1.38)%;不同曝气条件的影响研究发现,曝气/停曝时间比2:4、曝气量60 L.h-1工况下,系统CODMn和NH4+—N去除率均有所提高,相比对照组NO3-—N积累更为明显;水力停留时间(HRT)变化对系统NH4+—N、CODMn等的去除影响不大,但缩短HRT时叶绿素a去除率有所降低;分析反应器内填料表面微生物相发现,试验组填料表面有溶藻菌富集,推测对照组除藻主要通过填料对藻类的吸附去除,而试验组则是藻类吸附在填料表面后通过溶藻微生物实现藻类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