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基因污染不可不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丽萍 《灾害学》2002,17(4):82-82
时下,“基因”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不过,基因也和原子能一样: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环境亦具有破坏性。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基因,其化学“建材”几乎都是一样的。基因构成材料的这种通用性,使人为重组的基因有可能污染自然界生物的基因库——我们这颗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自从人类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一种本领,也就是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现在已经不单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撒播在几千万hm2的庄稼上。这些新型的庄稼,我们称之为“转基因作物”,即其基因是经过工…  相似文献   

2.
《民防苑》2006,(1)
科学家应用 DNA 技术追溯人类起源,发现人类原来竟有几个“超级祖先”,他们在众多后人身上留下了各自的基因印记。科学家又通过这些“超级祖先”逐步追查,似乎找到了人类的终级祖先。努尔哈赤的祖父有150万子孙Y染色体存在于每个男性的细胞中。虽然人体内的其他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都发生了巨变,但 Y 染色体仍然得以完整、稳定地由父亲遗传给儿子。正因为有此特性,所以 Y 染色体理所当然地成为分析追溯人类祖先血统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3.
地方病是与地质环境有一定依存性的疾病。它的致病物质除直接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制品外,主要源于自然界的大气、水土、岩石中。换言之,人类生存发育与一定地区的水、土和生物化学元素含量有关,当某些元素含量过高,与人需要量不相适应时,就可能导致人发生某种疾病。归纳与地质因素有关的地方病有甲状腺肿(克汀病)、克山病、硒中毒、氟中毒、铜毒、铅毒症、不孕症、食道癌、肝癌、布鲁氏菌病、鼻咽癌、口腔癌、乳腺癌等。  相似文献   

4.
正李嘉诚先生投资的植物造蛋黄酱已经摆上了超市货架,黄澄澄的一排。这波人造蛋正圆润地,浩浩荡荡地滚滚向前。二十天光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造肉横空出世,李嘉诚先生还让这人造肉,和当下最火的3D打印联了姻:美其名曰3D打印人造肉,瞬间就赚足了眼球。先说说这红透半边天的3D打印,似乎承载了人类梦想的极限,这3D打印机的黑匣子里到底有什么呢?大致想来,应该有一盏阿拉丁的神灯,灯下左侧的变形金刚伺机而变,右侧的马良  相似文献   

5.
旱灾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自然灾害,如何定量评价旱灾的致灾程度,对旱灾等级进行科学界定,对于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提出以农作物旱灾受灾率(Ia)为分级指标,采用系统聚类法和逐步聚类法为分类方法,拟将农业旱灾划分为5级,分别为无旱(D0)、轻旱(D1)、中旱(D2)、重旱(D3)、特旱(D4),通过判别分析法对分类结果进行验证,以期对全国及区域尺度上的农业旱灾等级标准进行合理地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农业旱灾等级划分采用类平均法和重心法划分结果一致,D0为0≤Ia10%,D1为10%≤Ia15%,D2为15%≤Ia20%,D3为20%≤Ia25%、D4时Ia≥25%;在区域尺度上,D0为0≤Ia6%,D1为6%≤Ia13%,D2为13%≤Ia22%,D3为22%≤Ia36%和D4为Ia≥36%。考虑到全国农业旱灾标准的推广性以及未来旱灾可能加重的变化趋势,将全国农作物旱灾受灾率在不同等级的范围提升2%~3%。从实际记录年度旱情来看,两个尺度上的分级结果均比较合理,能很好地解释现有农业旱灾的分级现象,可为今后的农业旱灾应急响应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品种抗霜力鉴定与霜冻害防御新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小麦发育进入拔节期和出现霜冻低温是形成其霜冻害的两个要素。霜冻低温的出现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而拔节期的早晚则受初春气温、播种期和选用品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品种抗霜力的重要因素是幼穗分化时期。品种抗霜力的鉴定必须在相同的幼穗分化期,建议在药隔期进行。品种的抗霜力还与第1茎节的长度有关,而与抗冻力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通过研究,提出了下列抗霜对策:在把握地区霜冻温度出现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抗霜品种与避霜品种的布局;通过常规育种和基因工程手段,改良品种的抗霜力;通过遗传操作磷脂酶D基因,改良冬小麦的抗霜性。  相似文献   

7.
气候因素对沙尘天气影响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气候因素是影响沙尘天气发生的必要条件,到目前为止,用定量模型研究气候因素对沙尘天气的影响还比较欠缺,针对这一情况,利用风速、降水、蒸发量、相对湿度和大风日数基本气象资料,提出了风速影响指数W和土壤湿度指数H,并给出了相应的指标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影响沙尘天气的气候影响指数D模型.同时选取了北京大兴、怀柔、门头沟、顺义四个区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1961-1990年)进行模型应用,结果表明气候影响指数D和沙尘天气发生频率S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与McTainsh的模型进行对比发现,该模型评价气候因素对沙尘天气影响作用的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8.
吴佳翼等研究华北地震同日本地震的相关性 ,提出日本地震活动的 3个区 :日本海沟地震活动区(A区 )、日本海西部的深源地震区 (B区 )和日本浅源地震区 (C区 )如果相继发生地震活动 ,则中国华北地区 (D区 )将发生 6级以上响应地震。作者用 1 979年以来江苏及其黄海的 3个 6级震例 ,说明D区应扩大到江苏及其附近地区 ,并对历史地震进行检验。如果把D区改为大华北东部范围 ,在地球自转减速段 ,响应震将发生在华北东部 35°N~ 39°N地区 ;在地球自转加速段 ,响应震将发生在 φN≤ 35°或 φN>39°的地区。江苏及南黄海 6级响应地震发生的时间 ,可以用东北深震区与黄海地震带的相关性来估计  相似文献   

9.
通过利用航片解译、现场调查和GIS分析,对意大利南部城市San Arcangelo市的滑坡进行了研究,对不同类型滑坡的机理、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滑坡的控制因素有一定差异,形成的环境因素也各不相同;宏观上讲,滑坡的形成在多数情况下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滑坡灾害的防治除了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以外,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也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减轻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灾害学》2021,(3)
云南省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1:50 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34 408处,其中滑坡24 044处,崩塌4 054处,泥石流4 784处。在高原山区复杂而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局地暴雨、地震和河流侵蚀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诱发因素,但人类工程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常与人类工程活动相关联。经过多因素综合分析,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受地质环境条件及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特征及规律的控制,地质灾害的形成规律主要为:沿特定的地形地貌呈带状发育、受散裂及易滑岩土体和构造控制形成高发区带、动态起伏与降雨同步、与地震烈度成正比的放射状衰减规律等。指出依据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加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规范人类工程活动是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动物行为异常与地震灾害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前地壳中的应力变化会引起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变化。动物有感受这种变化的能力,在地震发生前数天或数小时,动物可能会不安、抑郁或狂躁、迁徙或逃亡。动物的这种能力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动物在自我保护的同时有可能为人类提供地震预警信号。本文概述了动物感受地震灾害的机制,分析了从基因遗传水平上解释动物地震灾害避险能力的途径,阐述了找出可能作为灾害预警信号的特有动物异常反应的意义,讨论了建立试验性地震灾害动物行为异常预警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级别由建设项目重要性和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这两个因素决定.在分析现行相关标准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建设项目重要性可依次由省部级相关技术标准、项目行政审批权限级别、预估灾后损失程度顺序确定,以先符合者为准;指出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可由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形与地貌复杂程度、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6项判定因素确定,并初步确定了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形与地貌复杂程度、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和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分级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基因污染:21世纪的忧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环保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防治基因污染。如果在21世纪的环境保护中不加入这个新概念,人类将可能面临一场全球性的灾难,然而这个概念至今未深入人心,于是基因污染已成了我们人类即将面临的21世纪的新忧患。环保新概念由于基因工程的科学技术进步,人工组合的基因通过转基因作物或家养动物扩散到其他栽培的天然作物或自然界野生物种,并成为后者基因的一部分,在环境生物学上称这为基因污染。  相似文献   

14.
地质环境与人身健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和平 《灾害学》2000,15(4):29-33
分析和探讨了岩土矿物、地气、矿泉与人身健康的关系,认为地方疾病的致病物质除一部分直接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制品外,主要源于自然界的大气,水土、岩石中的化学元素。指出地方疾病应归属为一种与地质环境(地貌、土地、岩石、地气等)密切相关的特殊类型地质灾害。并提出了改变劣质生态环境、医疗和保护避毒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正近百年来,由于人类干扰栖息环境,植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上百倍。与动物的消失相比,植物的消失并不太引人注意。然而,其影响虽然不直观,但是不可估量。植物的灭绝既是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损失,也是地球上遗传资源多样性的损失。生物多样性也是保证人类幸福的本源。文明的继续发展,仍然需要我们保护、保存和依赖这种多样性。植物的灭绝,对所有生物物种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暖成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论述了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表状况是形成气候的3个基本因素.此外,还有人类活动、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等影响气候变化的第4类因子.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导致近百年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即自19世纪末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使大气中CO2等“温室效应“气体持续增加,而森林植被遭到大量砍伐和破坏,全球森林植被覆盖率持续下降,平衡大气中CO2与O2的生态功能不断下降,结果导致全球“温室效应“持续增强,使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自然因素太阳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周期性而不是持续性的.太阳活动增强期(高峰期)有增温作用,减弱期(低谷期)有降温作用,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影响,但比起人类活动造成的CO2等气体“温室效应“持续增强对气候持续变暖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正谁能长寿,谁将短命?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与被称作"超级基因"的复杂的脱氧核糖核酸有关。"超级基因"的免疫功能目前,科学界对超级基因最感兴趣的,是它在免疫方面起的作用。斯奈尔是第一个描述超级基因的人。他给它起了一个正式的名称:主组织适应复合体。他说:"超级基  相似文献   

18.
灾害与发展     
翻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我们发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与灾害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曾这样比喻:福兮祸所存,祸兮福所依。灾害使人类在承受苦难的同时,促使人类不断探索和寻求战胜灾害的科学方法与技术,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在付出惨重代价的同时,修正发展中的错误行为,并最终得到发展,甚至将害转换成利。可以说人类发  相似文献   

19.
卢敦华  何忠明  林杭 《灾害学》2007,22(3):63-67,99
对某公路节理岩质边坡的安全稳定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支护措施。通过FLAC3D建立计算模型,采用强度折减法计算安全系数,得到边坡在未支护情况下的安全系数为0.67,处于不稳定状态。采用全长注浆锚杆进行支护。建立正交试验,以安全系数和工程造价为目标,以锚杆的长度和倾角为因素,得到6 m,2 m,20°的参数优化方案。计算表明,边坡支护后安全系数为1.29,处于稳定状态。同时,得到边坡在开挖扰动和锚杆支护情况下,各个部位的静态位移和动态位移响应,表明:锚杆支护有效地限制了位移的发展,有利于边坡稳定。  相似文献   

20.
《防灾博览》2002,(3):44-44
美国和巴西的研究人员发现,全球热带雨林地区的河流与洪泛区制造出来的二氧化碳量是原先估计的3倍,这意味着这些雨林地区并不像某些学者认为的那样能够大量吸收二氧化碳。 根据最新统计,全球热带河道地区每年散发9亿吨二氧化碳,大概相当于人类活动(伐木、燃烧矿物燃料)每年制造的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