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抗生素持续大量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潜在的生态风险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源及残留水平进行了分析,对抗生素在水生生物体内的累积规律给予了评述,同时对抗生素的生态毒理效应进行了探讨。鉴于我国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现状,建议未来加强环境相关浓度下抗生素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与转化、食物链迁移与放大,以及多种抗生素联合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子牙河、滏阳河和永定河流经的农村周边水环境为研究区,应用迭代目标转换因子紫外分光光度分析法检测水环境中四环类、氯霉素类和硫酸链霉素含量,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和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3类抗生素均有检出,四环类、氯霉素类和硫酸链霉素最高检出值分别为9.26 μg/L、1.98 μg/L和1.29 μg/L,四环类抗生素污染较严重。研究区抗生素分布特征与区域内社会活动、畜牧业养殖发展、化工企业分布存在一定联系,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和制药化工企业废水排放是3类抗生素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4.
环境水体中抗生素浓度低、干扰物质多,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特异性吸附的检测方法得到应用。综述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IP-SPE)与MIP传感器技术在水环境抗生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从降低检出限、提升抗干扰能力和增强可重复利用性等3个方面探讨了提升MIP技术检测性能的途径。指出通过添加不同种类的功能载体、改进聚合方法、研发应用亲水性聚合材料,可以提高MIP对抗生素的吸附能力和检测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从而提升MIP技术的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山东省境内四大流域主要河流中抗生素污染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涉及我国用量最大的6类共20种抗生素。结果表明:20种抗生素均有检出,且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整体检出浓度较高。就流域而言,半岛诸河流域抗生素污染较小,平均总质量浓度61.4 ng/L;海河流域、小清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相对较为严重,平均总质量浓度分别为232、175、118 ng/L。抗生素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检出浓度较高的点位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区下游,抗生素污染与周边生活污水、养殖企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水密切相关,而且抗生素组成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6.
7.
为了解上海市水环境中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的分布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采用酶底物法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对上海市地表水、泵站排水、污水厂进出水进行了嗜肺军团菌监测。结果显示:①酶底物法可作为水体中嗜肺军团菌的有效检测方法,其检测结果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较好;②上海市水环境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嗜肺军团菌检出,各水样的阳性检出率及检出浓度排序均为污水厂进水>泵站排水>地表水>污水厂出水;③水中嗜肺军团菌含量主要受水质指标、季节、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④嗜肺军团菌与其他病原微生物指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⑤随着环境水体景观娱乐功能的提升,需进一步关注各类病原微生物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8.
第一届水环境中微量污染物危险性评价与控制国际会议,于1991年11月25日至11月29日在日本大津市由IAMPRC主持召开,来自日本、美国、苏联、加拿大、匈牙利等10多个国家180多名专家参加,我国教委组团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共收有120多篇论文,选录92篇于论文集中,论文内容包括以下10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于2021年4月对江苏省长江干流12个监控断面、入江支流116个监控断面表层水中7大类42种抗生素的分布特征和浓度水平进行研究,并开展典型污染来源分析。结果表明,平水期长江干流42种抗生素总质量浓度范围为47.3~92.8 ng/L,处于较低水平;各入江支流抗生素总质量浓度范围为16.2~3 052 ng/L,干支流水体中检出品种以磺胺类、氯霉素类、林可酰胺类及大环内酯类为主;通过差异性比较发现,C市存在磺胺类抗生素污染的典型区域;典型污染溯源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废水可能是该地区环境水体中抗生素污染的来源之一。长江江苏段及地表水中各类抗生素普遍检出,虽然抗生素总量水平不高,但由制药废水、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厂等污染源引入而引起的长期积累仍是隐患。研究结果为江苏省长江流域水环境抗生素污染控制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我国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抗生素种类,分析了抗生素过量使用造成的危害及引发的环境安全问题,从非生物法和生物法两个角度,介绍了抗生素污染主要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相应的源头控制策略。针对当前水产养殖中抗生素污染治理的难点,提出了探究抗生素的环境迁移转化途径、新型绿色降解技术和源头防治工艺等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基于拓展的STIRPAT模型,利用岭回归分析方法,以天津市2006—2016年COD值及其相关社会、经济、人口数据为例,分析人口、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用水结构对水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表明:工业GDP占比的提高是导致水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人口、城市化率、人均GDP、排放强度和生活用水占总用水比例的提升都是引起水环境污染加重的因素,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控制水污染。 相似文献
12.
13.
以一起城市河道断面水质突变原因调查为例,对水网地区水环境污染原因调查技术与手段作探索。提出在水文调查方面,采取环保荧光示踪剂法和GPS浮标定位法查清水文流向;在水质变化调查方面,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寻找水质突变规律,开展现状水质加密监测查明水质突变原因。 相似文献
14.
15.
阐述了彻底治理污染源是解决沙颍河水环境污染的根本措施。同时指出.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实行水量和水质统一调度方案.以减轻水体污染和避免水污染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对太湖梅梁湾水源水中的总藻毒素TMC[(TMC-LR) (TMC-RR)]和胞外藻毒素EMC[(EMC-LR) (EMC-RR)]进行了跟踪检测.结果表明,水体中TMC-RR、TMC-LR、EMC-RR、EMC-LR质量浓度平均分别为1.819 μg/L、1.090 μg/L、0.491 μg/L和0.077 μg/L,无锡市的主要水源地水质已受到微囊藻毒素的污染.提出,应加强水源地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浓度的监测,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双酚A(BPA)和三氯生(TCS)是两种受广泛关注的典型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而长江口-杭州湾是我国最主要的海产品生产海域之一,因此,长江口-杭州湾海洋生物中BPA和TCS的污染特征应引起重视。检测了长江口-杭州湾26种海洋生物体(17种鱼类、6种软体动物、3种甲壳类)肌肉组织中BPA和TCS的浓度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所有海洋生物样品中都可检出BPA,其浓度为0.14~18 ng/g(平均5.2 ng/g);73%的海洋生物样品中含有TCS,其浓度为P<0.01);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中BPA和TC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8、5.2、2.3 ng/g和12、15、28 ng/g;据估算,浙江普通居民通过食用海洋生物对BPA和TCS的每日摄入量均值分别为5.6 ng/kg和15 ng/k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