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7,17(2):27-27
5月22日是第1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降低气候变化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相似文献   

2.
《环境教育》2009,(6):33-34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等主办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召开。今年的主题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入侵物种”,会议为我们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之美,并呼吁人类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环境备忘录     
《环境教育》2006,(5):27-27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2006年,联合国将其确定为“国际沙漠和荒漠化年”。作为响应,生物多样性公约宣布今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将以“保护干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为主题。占地球陆地面积47%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还生活着大约2亿人口。由于人类农  相似文献   

4.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物种基因库”,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独特且丰富的生物库。近些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青海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为巩固保护成果,对未来保护工作提前布局谋划显得尤为重要。借鉴云南等省市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的成功经验,青海省作为生态环境大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资敏 《环境教育》2009,(3):53-56
近年来,云南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在注重实际工作的同时,通过举办“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民参与的环保活动,扩大了环保宣传的范围,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6.
郭家骥 《绿叶》2012,(10):27-34
生态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云南的三大省情特点。这三大多样性经过长期的互动磨合逐渐形成"三多一体"相互依存、良性互动、高度融合的格局,成为云南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后来居上的优势资源和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7.
陶克菲 《环境教育》2007,(10):21-22
2007年10月17—18日,由国家环保总局和云南省政府主办,亚洲开发银行、欧盟驻华代表处、德国技术公司协办的"七彩云南"生物多样性国际论坛在昆明召开,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就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研究和探讨。针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状况,《生物多样性公约》各缔约方承诺到2010年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层次上大幅降低目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以此为减轻贫困并造福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作出贡献。这就是20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所有国家的努力,中国是较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本刊就此采访了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李干杰。  相似文献   

8.
<正>生物多样性是维系地球健康、人类福祉和经济繁荣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中国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在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领导大会围绕“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分两个阶段成功召开,推动达成了历史性的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等一揽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蓝图、确定了目标、明确了路径、凝聚了力量,将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  相似文献   

9.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它形成了一个生命网,我们人类是这个生命网上的组成部分,并依赖它生存。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200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5月22日定为生物多样性国际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都举行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本刊整理出部分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报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而又脆弱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然而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威胁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分析了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安全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生物多样性资源是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要将维护生态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同时采取多种措施防范外来物种入侵。  相似文献   

11.
位于北京城南10公里处的北京麋鹿苑博物绾,不仅是属于科委系统的一个保护麋鹿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扬所,还是一个对青少年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活动不可多得的户外大课堂。相信北京(及周边地区)的青少年都来这里参观过,亲眼目睹过“四不象”——麋鹿的风采,聆听过麋鹿一度在中国  相似文献   

12.
圣隆佐 《环境教育》2006,(11):71-73
2006年10月27日,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的北京,迎来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五十周年纪念大会”。翘首回顾,在这发展的五十年里,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波澜壮阔、催人奋进。虽然我国从1956年就开始了自然保护区工作,但真正快速发展只在改革开放之后的20余年。因此,在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内管理缺乏丰富理论和经验。美国在自然保护区方面走在最前面,本文通过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管理经验浅谈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3.
前言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这是1996年8月21日-24日在乌鲁木齐新疆科技馆召开的“中国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学术会议”提出的会议口号。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已有包括我国在内的17O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  相似文献   

14.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明确了新时期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任务。2021年4月,我国《生物安全法》的正式实施也反映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今年10月也将在昆明举行,反映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治理工作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的提升。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除了需要以保护物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引人关注的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及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做好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既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措施,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3月在北京召开的2008年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强调了要加强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本栏特别全文刊发吴晓青副局长的讲话。  相似文献   

16.
山东崂山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来对青岛崂山生物资源的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了崂山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分析了其在山东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提出了崂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和建议.研究表明:崂山生物多样性具有物种丰富度高、密度大,特有种、重点保护物种多,植物成分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古树名木众多,遗传多样性丰富的特点,崂山是山东乃至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光明日报》记者冯永锋经过一年的调查采访写成的环境报告文学《拯救云南》已于2月底对外发布。在《拯救云南》一书里,冯永锋分析了两个具体的案例,融入了他的个人感情,探讨了云南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尴尬,提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现代商业文明和传统农业文明的矛盾和冲突问题,对外来资本肆无忌惮地破坏和掠夺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物种资源,予以强烈质疑和谴责。《拯救云南》的发布是在北京地球村组织的“记者茶舍”上。冯永锋作为首期“记者茶舍”的发起人,在发布自己新书的同时也给“记者茶舍”开了张。前来助阵的有可持续能源记者…  相似文献   

18.
蔡蕾 《环境教育》2007,(5):12-17
为提高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加强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教育,联合国大会宣布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07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始终需要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适应新的温度和降雨模式一直是生物进化演变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影响力,我们今天看到的动植物物种正是这种进化进程的结果。但是,若干原因使得动植物适应当前全球变暖现象的能力降低,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且预计在今后的几十年中,将越来越成为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如果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的威胁一起综合考虑,将为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5月21日,来自东亚、南亚和东南亚17个国家的180余名代表参加了在中国青岛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南南合作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亚洲区域研讨班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活动。在新修订的环保法刚刚与公众见面并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20.
《绿色视野》2015,(4):17-18
近年来,雾霾持续发难,公众一次次产生了对“油品致霾”的疑虑:雾霾天气,油品影响几何?尾气排放,谁是污染元凶?今年“两会”前夕,消失了一年的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柴静,通过一部《穹顶之下》纪录片,又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当中。在演讲视频中,柴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机动车和油品质量对于大气污染的影响,剖析了机动车污染失控的症结所在。问题一:北京大气污染31.1%来自机动车排放据统计,10年间,中国汽车总量增加了一个亿,北京仅2010年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