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阳发展循环经济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循环经济在沈阳发展的意义 ,提出沈阳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步设想 ,为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提供初始框架。  相似文献   

2.
城区循环经济建设框架和案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为解决传统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正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以达到转变生产和消费模式、解决复合型生态环境等问题的目的。论述了特大型城市中城区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基本框架及5个重点领域。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通过分析传统型经济发展模式所面临的问题,阐述了闵行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闵行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劣势,提出了闵行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步设想,为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区提供初始框架。  相似文献   

3.
颁布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是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实现循环经济较大规模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该法实施一年来取得了积极效果,循环经济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初步形成,全国范围内循环经济试点稳步扎实推进,技术、标准、信息化网络等循环经济基本工作得到加强。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开始显现,需要尽早重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在循环经济试点的基础上,探索企业、企业间或园区、社会3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不同企业,在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循环经济法制体系框架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向辉  刘滨 《环境保护》2005,(8):16-19,31
搭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制体系框架、完善我国循环经济各项法律法规对于我国全面有效开展循环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构建出我国循环经济法制体系框架,对于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污染和破坏也日益严重。这迫使人类寻求一种更为科学、更加环保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对于在过去20多年中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这种发展模式更显迫切。2005年7月,循环经济法立法项目正式纳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如今,在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级人大、政府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循环经济法法律草案的初步框架已经形成,并正在广泛征求意见,拟于2007年8月将法律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此次循环经济立法的特点是什么?该法将从哪些方面推进发展循环经济?此次立法会对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产生何种效应?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中国循环经济法起草小组成员孙佑海博士。  相似文献   

7.
从循环经济的发展逐步纳入规划、立法取得的进展、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理论研究和技术支撑作用的逐步增强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最新进展,并指出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批典型企业。  相似文献   

8.
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框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问题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区域循环经济建设的基本框架应以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为核心,从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着手,以五个领域为重点,为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域提供初始框架。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立法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人大常委会已于2005年将制定循环经济法列入立法计划,有关部门正在开展起草工作。本文从我国制定循环经济法的三个方面予以论述,即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立法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其次是循环经济法的框架和主要法律制度的构想;三是如何进行循环经济立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DEA的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效率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婕  周景博  罗宏  赵娟  路超君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2):141-143,148
基于对DEA数据包络评价方法,建立了一个以效率为评价目标的合理、有效的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由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系统的投入和产出组成,投入和产出又分别从经济、资源和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依据上述评价理论和方法对某产业园区15年的发展做了循环经济效率评价,评价结果基本符合该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趋势,得到了其发展循环经济相对效率较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