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十五"期间我国消防队员伤亡数据及近年来部分消防队员在灭火救援过程中伤亡案例的剖析,造成消防队员伤亡既有救援对象复杂、救援工作固有危险性增大等客观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部分消防队员安全观念滞后、安全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安全训练不够而导致伤亡的发生。建立健全消防员伤亡事故调查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和专职安全员制度,提升灭火救援活动标准化管理水平,提高消防员综合素质,加强灭火救援现场的安全管理是减少消防员伤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重视劳动者的个体防护,本文针对个体防护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阻燃和防静电防护相关标准进行了研究对比,探索了国内外标准范围的差异,防护指标的不同,并对国内阻燃、防静电防护领域标准化发展方向给出一定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为减少因火灾引起的烧伤,阻燃防护服是保证穿用者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阻燃服的防护性能至关重要,尤其是舒适性、阻燃性、遇火收缩性,只有这三项指标同时满足国标要求,才能更好地起到防护作用。阻燃服是个体防护用品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品种之一,在接触火焰及炽热物体后,在一定时间内,阻燃服能阻止本身被点燃、有焰燃烧或阴燃,保护劳动者免受明火或热源的伤害。因此,阻燃服的性能至关重要,尤其是舒适性、阻燃性、遇火收缩性,只有这三项指标同时  相似文献   

4.
阻燃防护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阻燃防护服是个体防护用品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品种之一,它的防护原理主要是采取隔热、反射、吸收、碳化隔离等屏蔽作用,保护劳动者免受明火或热源的伤害。人体的皮肤对热是非常敏感的,人体的皮肤在接触44℃以上高温时出现烧伤,最先发生创痛形成I度烧伤,继而起泡,出现Ⅱ度烧伤。在55℃时,Ⅰ度烧伤维持20s,以后Ⅱ度及Ⅲ度烧伤出现。在72℃时,则完全烧焦。因此,在工业炉窑、化工、石油、机械、建筑、煤炭和消防行业,都应采用阻燃防护服,减缓火焰蔓延,降低热转移速度,并使其碳化形成隔离层,以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阻燃防护服及其分类一、阻燃…  相似文献   

5.
大庆  别克 《安防科技》2013,(10):36-36
目前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许多家庭靠老人看守,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大多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在日常生活中,用火用电用气时稍有不慎,极易造成火灾事故。据消防部门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发生火灾600万到700万起,死于火灾的总人数中,老人居各年龄段之首。目前我国老年家庭火灾占家庭火火总数的40%,伤亡比例达60%。老人已成为火灾中最大的弱势群体,急需社会送上"消防关怀"。在老年人引发的火灾中,多数是用火用电不慎或者卧床吸烟造成的。老人引起的火灾,起初一股都是小火,可是由于体弱多病或行动不便,身边没人相助,所以小火变大火,导致悲剧发生。可见,关心老人并注意防火安全应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老年人易遭受火灾威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秦健  杜睿  何宇 《安全》2015,36(12)
分析了雷击引起氢气缓冲罐的危险性,在对某制气基地氢气缓冲罐遭受雷击发生火灾、爆炸危险辨识的基础上,运用喷射火模型和蒸气云爆炸模型对氢气缓冲罐雷击火灾爆炸事故后果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氢气缓冲罐发生喷射火时的伤亡半径不大,发生爆炸的伤亡半径达近50m,可造成严重事故后果,应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尽量避免氢气缓冲罐发生雷击爆炸。  相似文献   

7.
热防护性能(Thermal protective performance—TPP)是阻燃型服装或织物隔热防护性能重要指标。本文在已研制的一种模拟人体皮肤及体形的高温"圆筒仪"上进行了改进,并用其测试阻燃服装织物的热防护性能。用膜电偶测量模拟皮肤器表面温升率,并结合烧伤积分模型的评价方法来计算达到二级烧伤的防热时间。与其它一维平面测试装置相比,本装置可较为准确评估实际服装热收缩特征对服装热防护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阻燃防护服是个体防护用品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品种之一,其防护原理主要是采取隔热、反射、吸收、碳化隔离等屏蔽作用,保护劳动者免受明火或热源的伤害。人体皮肤对热是非常敏感的,当皮肤接触44℃以上高温时就会出现烧伤,最先发生创痛形成I度烧伤,继而起泡,出现Ⅱ度烧伤。在55℃时,Ⅰ度烧伤维持20 s,以后Ⅱ度及Ⅲ度烧伤出现。在72℃  相似文献   

9.
高性能阻燃防护服装及相关阻燃产品对于保护职业人员生命安全和减少火灾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单兵阻燃防护装备也是在战场燃烧环境中保护士兵的有效手段。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阻燃防护装备的研究,而阻燃测试方法和标准的研究又是进行高性能阻燃防护服装及装备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集吉林市政府的"安全生产优秀单位"、"安全生产标兵单位"和"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于一身,消灭了重伤以上人身伤亡生产安全事故,吉林省森工集团红石林业局之所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工伤事故宏观趋势及其诱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 ,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 ,工伤死亡率居高不下 ,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当前的形势下 ,研究我国职工伤亡情况的变化趋势 ,分析事故消长的主要原因 ,对制定国家安全生产宏观政策和预防控制伤亡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收集了建国以来至1998年我国历年职业工伤事故死亡人数资料和同期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与工业生产总值等经济发展指标统计数据 ,及以上两个内容的美、欧、日等国家的统计资料 ,研究分析50年来我国职工伤亡数量变化的趋…  相似文献   

12.
电焊机触电事故主要是在使用电焊机进行电焊作业的过程中,由于不良的焊接环境、非正常防护、不正确操作等原因造成的触电.每一起触电事故都伴有人身伤亡、财产损失,事故现场也是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典型事故案例的对比分析,说明穿着与不穿着阻燃防护服在事故中的不同影响,介绍普及阻燃防护服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在穿着与选购阻燃防护服时应避免的认识误区。穿着阻燃防护服,能够在火灾、爆炸事故发生时为作业人员提供有效防护,减少因热伤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尤其是对于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化工行业而言,普及阻  相似文献   

14.
正正"薄利多销"是很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在防护服装行业更是常见。然而,不少防护服装生产企业却为此叫苦连连。低价竞争的市场行为,受伤的仅仅是生产制造商吗?使用者的隐忧不管是防静电服,还是阻燃服,抑或是其他种类的防护服装,最大的作用和价值就是为劳动者提供安全防护。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在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选购防护服装时,都采取了"低价中标"。这就使得一些防护服装生产企业不顾成本地  相似文献   

15.
<正>阻燃防护机织物是指接触火焰或炽热物体时能防止本身被点燃或延缓并终止燃烧的织物。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阻燃防护机织物主要由两种方法制成,一是用本质阻燃纤维直接织制;二是由普通非阻燃纤维织制,再经阻燃后整理制成。阻燃防护机织物属于功能性纺织品的一种,其作用是避免或降低穿着者受到高温或火焰灼伤的可能性。因此,该织物的首要性能指标是热防护性能。而力学耐久性不仅是功能性服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对玩忽职守犯罪作了规定。玩忽职守犯罪的构成,既要有玩忽职守行为,也要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有无重大损失,是区分玩忽职守罪与非罪的具体尺度。为此,笔者拟就损失认定谈点看法,供参考。 玩忽职守犯罪所造成的损失后果,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人身伤亡; 二是经济损失;三是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的政治影响。 关于人身伤亡的认定。刑法第187条所讲的人身伤亡,是指在生产作业、交通运输、供电、建筑、失火等事故中造成的非正常伤亡。即国家工作人员不履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擅离职守,对违反操作规程,危害人民生…  相似文献   

17.
<正>化学品事故中,火灾爆炸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化工行业对于化学品闪燃闪爆危险防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需要有新的认识。本文从欧美国家化工行业安全记录的启示、国际化学品企业相关经验等角度入手,介绍了国际化工行业如何配备阻燃防护服,并对中国化工行业阻燃防护服的配备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进行灭火救援时穿着的用于对躯干、头颈、手臂和腿部进行防护的专用服装是重要的防护用品。本文从灭火防护服面料阻燃机理、生产工艺、使用要求方面,分析了各项指标考核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温度载荷作用下煤层露头火区上覆岩层受热破坏特性,揭示上覆岩层的强度和变形特征随温度的变化规律。采用MTS8 15.02电液伺服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和NM-4A型非金属超声检测分析仪,对岩样进行了25~600℃加温加载试验。试验得出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岩样受热破坏特征和纵波波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岩样纵波波速逐渐减小,600℃时砂岩X、Y、Z 3个方向的纵波波速下降了48.54%。高温对岩样的强度有一定的弱化作用,其峰值应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600℃时岩样强度降幅达47.1%。岩样的峰值应变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400℃时峰值应变增大了55.6%,600℃时峰值应变增大了60.9%。随温度升高,砂岩的弹性模量、变形模量均减小,400℃时弹性模量降幅达13.5%,600℃时弹性模量降幅达59.6%。这表明在大面积高温火区的作用下,煤层露头火区上覆岩层产生大量漏风裂隙,热风压增大,致使高温煤体上部空气通过裂隙发生自然对流,从而维持煤体附近一定浓度的氧气。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比较了GB 8965.1—2009《防护服装阻燃防护第1部分:阻燃服》附录A及国外阻燃防护服热防护性能测试相关标准,为我国防护服热防护性能测试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关测试仪器的规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