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前,中国已有过半数省份垃圾焚烧设施规划和建设遭遇不同程度的"邻避"瓶颈,且呈现由东南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蔓延的态势,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杭州九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简称"九峰项目")在"邻避事件"发生后的紧急处置及后期工作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是一个邻避事件化解的成功案例,基于对中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环境社会风险防范化解开展的调研,下面对九峰项目基本情况、主要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2.
垃圾焚烧发电是我国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如何破解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引发的邻避冲突已成为当前政府生态环境管理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在行政法视阈下分析垃圾焚烧项目邻避冲突中的公众参与,试图探索垃圾焚烧项目邻避冲突治理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3.
《环境》2019,(12)
<正>从鞍山、武汉到清远、郁南,近年来"一建就闹、一闹就停"的"邻避"魔咒,始终笼罩着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使这一关系民生福祉的工程建设停滞不前。然而,广东的韶关、茂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两地政府以强烈的政治担当,攻坚克难,探索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啃"硬骨头";党员干部团结奋进,发扬"脚上有土、心中有谱"的工作作风,不断增加民生福祉,打破了"邻避"魔咒,推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成为环境敏感项目化"邻避"为"邻喜"的样板。  相似文献   

4.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已经成为生活垃圾处理的一个主流发展方向。通过对贵州省生活垃圾发电厂进行研究,发现了垃圾焚烧量较小,发电效益低于预期;经营成本较高、管理和工艺落后给公众带来“邻避效应”的心理影响;投资收紧和电价补贴难以到位等问题,因此提出加快推进省内垃圾分选工作,提高企业燃烧垃圾的燃烧效率;提高行业门槛,提高排放标准,加强行业监管;信息化开放,破解“邻避效应”;规避补贴费退坡风险等对策与建议。依靠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互改善,促进贵州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事业实现有序、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当"邻避"(NIMBY,not in my back yard)在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西方国家公众反对在自家附近建设可能危害自身健康、损害个人利益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流行词汇时,国人还很陌生,亦觉得十分遥远。20多年后的2006年,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因公众反对被叫停,成为"邻避"运动"登陆"中国的标志;次年,厦门PX项目由于公众反对而搬迁。而后,以反对建设垃圾焚烧厂、  相似文献   

6.
垃圾焚烧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垃圾处理方式,但是在我国由于公众的邻避心理,垃圾焚烧厂的选址建设常遭到反对和抵制。公众邻避心理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上的偏差、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企业信息遮蔽、环境监管不力等。文章分析表明严格标准、强化管理、适当补偿、信息公开和垃圾分类是化解垃圾焚烧邻避心理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7.
"邻避"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尚未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必然产生的环境社会问题。"邻避"风险是环境社会风险中的一个部分,呈现独特的演化规律。环境风险是"邻避"风险的原始起点和内核,其他风险附着于环境风险之上,在信息传播和抗议活动过程中相继卷入,形成"漩涡场效应"。我国的"邻避"突发事件反映了当前发展阶段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具有明显特点和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防范化解"邻避"风险,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创新完善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集成协同威力。  相似文献   

8.
《环境》2016,(12)
正在邻避事件频发,甚至一部分声音反对将垃圾焚烧作为城市垃圾处理主要手段的背景下,11月5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是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主要路线,也是当前我国符合国情的的主要技术路线,2020年要实现50%的垃圾采用焚烧方式处理;要建设"邻利"型高标准清洁焚烧项目,2017年建立清洁焚烧标准和2020年全面达到清洁焚烧的要求……目前许多中国城市都面临垃圾不断增长、"垃圾围城"的问题,在人口聚集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6月25日,湖北仙桃市部分群众聚集抵制仙桃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工程。6月26日,仙桃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通告: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停止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017年4月,仙桃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启项目建设。2018年4月15日,该项目投产试运行。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众参与视域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预防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7BSH081)支持下,本文研究了"邻避"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和技术发展,各种"环境风险议题"密集出现,成为媒体的焦点,有时甚至引发民众恐慌与一定程度的社会对抗。比如各地民众反对PX项目、垃圾焚烧项目、以及反核项目就是如此。诸多环境事件以邻避运动形态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造成了政府和民众的"双输"困局。这种双输局面的根源则在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缺乏更为制度化的有效沟通方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各地频发的"邻避"活动,把"邻避"风险推到中国国家治理的前沿位置。正确认识和科学治理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邻避"问题,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环境》2016,(12)
正给周边的村民铺设公路、带来节日慰问外,还向周边居民优先提供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岗位,解决其生计问题,真真正正地使其感受到园区是"好邻居、好伙伴",使"邻避"转变成"邻利"。诚然,垃圾处理设施属于邻避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邻避效应",一度使各地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陷于停滞状态,个别突发事件甚至导致处理项目无法正常运营,进而对垃圾处理全链条造成影响。不过,近期记者在广东省内采访时却发现,各地在破解"邻避效益"上积累了宝贵经验。佛山:与邻为朋,实现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垃圾焚烧、石化和涉核等公共设施和工业建设项目因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在其立项、建设、运营等阶段,这类项目可能引发群众不满、投诉、聚集反对等意见表达,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影响项目的正常建设、运营,成为易招致"邻避"的环境敏感项目。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众参与视域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预防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7BSH081)的支持下,本文研究了在"邻避"困境中依法开展公众沟通的问  相似文献   

14.
风险感知是邻避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通过对北京市六里屯和高安屯两个垃圾处理场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垃圾处理设施周边173个家庭的风险感知、公平认知、受偿意愿与邻避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多数居民认为垃圾处理场的存在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超过半数的居民有邻避行为倾向,居民的邻避行为倾向与风险感知有正相关关系,与公平认知和货币受偿意愿有负相关关系.因此,加强宣传和沟通,避免风险认知片面夸大也是化解邻避风险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的一系列邻避事件,如厦门PX项目、余杭九峰垃圾焚烧厂建设等,让人们对"邻避"现象有了更多的了解。虽然邻避运动的表现是"不能建在我家后院",但其根本却是收益与风险的分配在利益相关方之间不能平衡或者不能达成共识所致。而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这种矛盾往往发生在社区范围之内。造成社区居民不满的原因,既有建设项目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有各方沟通不畅的问题。加强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形势严峻,一些地区因"邻避"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已干扰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影响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邻避"设施的建设与周边公众的生产生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加强"邻避"冲突化解,国际社会普遍将公众参与作为化解冲突的重要手段,将公众意见、利益诉求与政府公共事务相结合,增强"邻避"设施建设和推进的公平性和可接受性。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历由垃圾处理设施引发的"邻避"问题,经过探索实践,逐步明确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邻避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突出问题。垃圾焚烧厂属于典型的邻避设施。本文考察了日本奈良县葛城市垃圾焚烧设施邻避案例,并从"受益者"与"受害者"、"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两个视角对邻避事件的发生机理及预防、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公共设施建设需求量逐年递增,加之转型期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诸多困难与挑战,导致社会冲突易发、频发,环境领域邻避冲突时有发生。环境领域邻避冲突实质是环境保护、民生需求和社会治理矛盾交织的结果,垃圾焚烧项目频遭抵制就是此类矛盾的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19.
如何化解垃圾焚烧厂规划选址的邻避冲突,是政府环境治理与城市公共管理领域共同面临的难题。本文梳理了2005—2016年我国垃圾焚烧厂的建设情况和邻避事件,分析了其选址发生邻避冲突的可能原因,并总结提出了四点建议:新焚烧厂可建于填埋场旧址、加强垃圾焚烧厂的污染风险控制技术管理、完善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建立补偿和环境污染强制保险制度,以期为我国垃圾焚烧厂顺利落地建设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PX、垃圾焚烧等环境敏感项目,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因"邻避效应"遭遇问题,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已进入邻避事件的集中爆发期。"邻避效应"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国家等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也都曾遭遇因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重化工业园区立地选址困难造成的"邻避问题",部分也引发了严重的公共危机事件。研究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对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