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与其它城市和区域的相互联系,研究城市的吸引力有利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有利于明确城市实体的空间发展方向。作者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从不同的层面分别考察了山东半岛8个城市的经济吸引力,并据此就山东半岛城市群竞争力提升提出了若干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循环型旅游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进一步提出发展循环型旅游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山东半岛城市群相对资源承载力与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其2000-2004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土地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经济资源,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②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超过实际人口数量,处于相对富余状态;③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地区差异较明湿,淄博、日照处于超载状态,其它处于富余状态;④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小协调发展是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竞争力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皖江城市群产业结构动态变化及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关键在于其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首先,运用基尼系数法对皖江城市群1997-2006年三次产业的空间差异性做了动态时序分析;然后以2006年皖江城市群19个行业的就业数据为基础,运用区位熵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皖江城市群8个地级市的产业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相似性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研究结果将为皖江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一轮皖江城市群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及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揭示了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扩大就业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促进就业结构良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跨海通道作为一种新型快捷的交通方式,其建设对端点地区的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南北端点两大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采用断裂点和城市引力模型方法计算分析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两大半岛城市群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影响下,两大半岛城市群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冀中南地区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群将成为这一地域发展的主要形态,对该城市群的研究也渐成焦点.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对城市群内14个城市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最后针对环省会城市群当前的发展机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产业视角构建以区位熵和偏离—份额分析法为主的指标体系,对滇中城市群城市分工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研究发现:滇中城市群的发育与成长是一条以核心城市为轴心、其他节点城市为扇面,呈放射状的不均衡发展之路;核心城市昆明第二、三产业并重发展的格局成熟而稳定,其他节点城市应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在政府与市场的共同调节下,明确各自分工,协调发展;以昆明为先进制造业、核心服务业中心,其他城市为特色、优势行业和农业外围的发展模式符合当前滇中城市群发育和成长的需要,并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中原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城市群是中部地区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群。研究中原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了解其发展现状,优化其规模结构,从而带动中原地区经济和城市发展。运用城市首位律和分形理论对中原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城市首位度较低,仅为1.82,首位城市郑州不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等级规模结构不尽合理。根据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群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从可达性角度出发,以现阶段与2030年目标年的湖南城市群铁路交通网为基础,选取湖南城市群8城市间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日可达性为度量指标,比较分析了高速铁路建设前后湖南城市群城际可达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城际可达性水平明显提升的同时,各城市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滇中城市群用地的空间绩效,优化城市群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群的整体功能.运用比例变化指数和Granger因果关系方法研究了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变化关系: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化滞后于城市土地结构变化,城市土地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差距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即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由非同步变化逐渐进入同步变化轨迹;短期内,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化促进了优化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又反作用于产业结构,但滇中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未出现同步变化规律,说明滇中产业结构和土地的因果关系结构要在长期发展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采用熵指数与偏移一分享分析方法,对中部四大城市群近10年来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时空演化与竞争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城市群FDI在不断增长过程中有分散化的总趋势,但城市群之间差异显著,具有阶段性特征;中部城市群FDI偏移增长量逐年增加,城市群之间的偏移增长量远大于城市群内部;高正偏增长城市前期主要集中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近期转向皖江城市带、东部沿江地带和中原城市群内沿京广、陇海线交汇一带。  相似文献   

13.
从城镇发展度、城镇宜居度、城乡协调度和城镇发展效率4个维度综合评估了2005—2019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结果表明:①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化质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但整体质量依然处于较低水平。②城镇发展系统和城镇宜居系统是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重要维度,城镇发展效率和城乡协调度是城镇化质量提升的短板,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质量快速发展是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重要动力,城乡协调度是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关键维度。③研究后期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城市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缩小,城市之间的关联性增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4.
以晋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引力模型分析了2000—2018年晋中城市群县域单元可达性水平及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晋中城市群县域单元的可达性水平显著提升但地域分布不均衡,受地形和距离因素的影响存在"断崖式"梯度变化和"中心高、边缘低"的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2)晋中城市群县域单元的经济联系强度持续增强,其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显著的廊道指向特征和行政区指向特征。(3)晋中城市群核心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不同县域单元对外经济联系能力差异较大,但城市群内部的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5.
运用分形理论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了研究,借助齐夫和帕雷托公式分别测算了其分维值。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比较分散,人口分布差异较大,城市群体系发育还不成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山东半岛城市群等级结构的对策措施,以期实现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持续、稳定、快速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建国后山东城乡人口布局的历史演变特征,分析了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对城乡人口空间布局的影响,对城乡人口年龄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素质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建国以后山东城乡人口布局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人口布局演变加快,说明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城乡人口布局变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阮晨  汪小琦  胡林  黄庆 《四川环境》2008,27(1):46-51
本文讨论了大气环境箱式模型的两种表达方式在成都平原城市群规划中的适用性,并采用箱式模型计算成都平原城市群主要城市的大气环境容量,通过对不同假设条件的用地布局方案的大气环境容量计算和比较,对规划方案确定的南北轴线主要城市空间发展提出了限制性条件,使规划方案符合大气环境容量的要求,以确保环境空气质量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是对城市中长期环境管理的综合安排,是环境保护基础性的规划,其核心问题在于规模、结构和布局,即从城市环境、资源与生态约束角度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提出限制(环境、资源与生态红线),从环境承载力与发展生态适宜性分区角度为城市发展规划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结构与布局。在城市"多规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作为政府综合决策的重要支撑之一,可以为其他的规划编制提供约束条件以及土地供给能力测算值,使得各规划间能够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因此有必要先行。本文以北京市丰台区环境总体规划为例,从布局角度出发,基于区域土地资源供给能力对丰台区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并得到土地生态适宜性区划图,从而提出丰台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限制条件,为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先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综合运用熵权法、协调度研究了2010—2019年珠三角城市群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并采用障碍度分析了该城市群影响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珠三角城市群人居环境高质量水平呈上升的态势,空间分布呈“屋脊”式格局,区域差异明显。②在人居环境高质量五大准则层中,除生态环境外,其他四大准则层均表现为波动上升态势,协调度呈现高质量低协调和低质量高协调两种差异。③公共基础服务、社会经济和居住环境对珠三角城市群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障碍度较大。  相似文献   

20.
自1993年开始,中国连续18年成为FDI流人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在地区上呈现出“东多西少”的不平衡现象。自2004年以来,我国FDI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相关研究尚不多见。以我国西部地区吸引FDI的主要城市西安市、成都市和重庆市为研究对象,从引资规模、投资质量、产业分布、投资来源地和投资方式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运用SPSS软件比较了FDI对当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结论为:①重庆市引资规模最大,西安市利用FDI质量最高;西安市的FDI主要投资于第二产业,重庆市和成都市集中于第三产业;三大城市的投资来源地和方式基本相同。②西安市的FDI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对地区资本形成的影响最大,但溢出效应最小,落后于成都市和重庆市。③FDI对西安市城市规模的促进作用最大,而对成都市的城市化水平提升最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