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顾传辉  陈桂珠 《环境保护》2001,(11):24-25,38
本文在探讨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以广州市为例,采用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结构模式,从人口、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指标四个方面,分析了生态城市建设标准,构建了生态城市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安全是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的基础。本文从生态安全的概念和内涵入手,系统分析了我国城市的生态安全问题,并着重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作为人类环境问题和危机产生的重要策源地,建立反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评价结论,指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必要。文章在城市作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人工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社会生态亚系统、经济生态亚系统及自然生态亚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和城市生态系统主要生物成分组成、结构与功能关系,系统的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社会为评价要素,下设12个一级指标及42个二级指标,为评价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种分析城市代谢系统互动关系的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一种集成了能值分析和生态网络分析,研究城市代谢系统组分间互动关系的方法.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和城市代谢的基本原理,在确定城市系统代谢单元和代谢环节的基础上,采用提出的方法,分析了城市代谢单元之间掠夺、限制和共生的关系.最后,以中国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和深圳6大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天津、重庆、广州市社会经济子系统对自然生态子系统存在着掠夺关系;北京、上海和深圳市自然生态子系统对社会经济子系统存在着限制关系;实现城市代谢系统良性运行的前提在于调控代谢单元间的互动关系,促进城市代谢单元间的协调共生.  相似文献   

5.
赖力  余红 《环保科技》2002,8(1):26-30
通过从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三方面对喀斯特地区小流域的特点进行分析 ,指出了喀斯特小流域是大范围生态恶化的根本源头 ,揭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喀斯特地区生态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及作用 ,提出了小流域实现综合治理的总体设想 ,并探讨了喀斯特地区小流域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熵权的长沙市城市生态安全综合评估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区域资源与城市自然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城市生态安全评估是对未来的安全状态进行预测,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长沙市为例,在城市生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识别的基础上,应用PSR模型、熵权法等建立城市生态安全评估指标及计算方法,研究了长沙市近11年来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9年间长沙生态安全的趋势由较不安全向较安全状态发展,生态安全值从25.4提高到60.7,人文环境响应是长沙生态安全改善的主导因素,资源环境压力,水土资源保持是限制长沙市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是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与维护,能够形成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引导人们走向持续和谐的发展之路。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从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三方面对喀斯特地区小流域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了喀斯特小流域是大范围生态恶化的根本源头,揭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喀斯特地区生态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及作用,提出了小流域实现综合治理的总体设想,并探讨了喀斯特地区小流域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生态政区是人们对按生态学规律(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类生态)规划、建设和管理一个行政单元的简称,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区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社区.  相似文献   

10.
基于AHP和熵值法的辽宁省城市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它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以辽宁省的14个城市为研究区域,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了26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值法对其生态安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个城市生态安全值位于0.31~0.8,生态安全水平差异较大。总体来说,沿海地区城市群生态安全较好,中部省会城市群生态安全次之,西部的朝阳、阜新等小城市生态安全较差。最后提出了辽宁省城市生态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一般仅考虑生态安全格局,并未考虑在现有客观条件下的城市扩张趋势,划定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或仅对城市的扩张进行模拟,忽略了城市的生态安全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通过耦合城市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与基于CA_Markov模型的城市扩张模拟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首先,合理选取因子构建研究区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利用禁建区对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的结果进行修正,获得研究区的刚性增长边界;其次,合理选取城市扩张驱动因子,通过CA_Markov模型预测城市扩张边界;最后,综合考虑刚性增长边界、模拟获得的城市扩张边界及近期城市拓展方案等,获得最终的城市增长边界。并以天水市规划区(2015—2030)为案例,对方法的科学性进行了说明。结果表明,论文划定的城市增长边界内总面积370.56 km2,占规划区总面积的7.7%。此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对河谷型城市等建设用地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城市的增长边界划定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也可为其他类型城市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蚌埠城市水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的定量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河中游蚌埠城市水环境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淮河蚌埠段水生态安全的年际变化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85-2003年间蚌埠城市水生态安全总体呈好转趋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污染源状况及水污染治理与控制能力等是影响水生态安全变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建立生态安全预警体系、开展水生态环境规划及推进产业生态化等保障城市水生态安全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格网模型的银川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为探索市域范围内土地生态安全的粒度特性及其空间效应,论文结合PSR理论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公里格网为评价单元,采用熵权法计算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银川市的实证分析表明,2014年整个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指数为0.488 2,市域范围内土地生态安全存在着空间异质性和结构功能分化的双重特征。从宏观行政区划层面来看,3个中心辖区表现相对较为均衡,2个郊区县差异性较大,仅有贺兰县(0.557 7)高于全市均值;从微观格网尺度来看,北部和城市中心的综合指数较高且呈离散分布,城市边缘区较低且呈集聚分布;从土地利用功能区的角度来看,农业区、城市建城区、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综合指数较高,而功能边缘区与交叉区较低,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利用方式存在耦合关系。通过ESDA空间分析表明,格网尺度下土地生态安全全局Moran’s I指数为0.780 4,生态安全的空间格局表现出空间连续性和聚集效应。因此,从空间建构的视角来看,应充分利用“高高聚集”区的空间扩散和溢出效益,并通过逐步改善影响“低低聚集”区的限制性因子,实现区域内部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4.
基于P-S-R模型的焦作市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基于焦作市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借鉴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一个涵盖指标层、因素层、准则层及目标层等4层次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结合时间趋势法评价焦作市2001~2007年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2001~2003年间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分别为0.277 7、0.384 5、0.505 3,表示生态安全水平较低;2004~2007年间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在0.573 5~0.683 1之间,生态安全有所提高。整体来看,近些年来,焦作市的生态安全水平呈现不断好转态势。该研究可为了解焦作市生态安全现状,及其未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安全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生态城市是结合了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区域综合.生态城市因其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建设生态城市存在着种种困难.近郊生态农业具有促进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近郊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作用,城市生态建设与近郊生态农业发展都以取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为目标.在近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促进生态城市建设进程.建设生态城市,也能够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倡导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共同建设,二者相互影响,从而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山地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的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基于环境指标压力-支撑-响应(PSR)概念模型,参考现有生态环境评价及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渝北区的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其生态安全状态;并且通过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27个单项指标,将其按照安全程度划分成四个层次。结果表明:渝北区生态安全状态处于“安全”,影响其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为人口密度,农药化肥使用量和水土流失。最后依据评价结果及渝北区城市建设的现状提出山地地区建设生态城市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许多城市发展的目标取向。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相比较,我国的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思路、设计方法和管理机制尚在探索之中,需要多学科专家的积极参与,并力求理论和实践的新突破。为此,本刊编辑部组织了“生态城市建设”专家论坛,现将7位专家分析入理、颇有见地的精彩观点整理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国外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论文对当前国外的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活动作了介绍。城市自然保护包括野生生物生境保护、城市地区湿地及自然景观保护等内容。城市生态重建则主要有生态公园建设、废弃地生态重建、城市扩散廊道体系建设等方面。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具有以生态学为基础,多学科交叉;注重生态过程的恢复;多目标、多层次规划设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论文给出了4点对于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规划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目的:探讨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方法,并对增城市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实践进行思考,为科学引导增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相结合。研究结果:增城市生态建设得益于准确科学的规划控制引导,基于时代发展的制度设计和规划保障是增城市取得生态建设重大成果的根本原因。研究结论: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命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是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