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城市环境是具有典型经济特征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份。自然环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则是城市居民根据生活和经济活动需要对自然环境加工、改造和创建的社会功能环境,包括农田、工业、商业、道路交通、建筑文物、园林绿化和文娱市政设施等人工要素。城市自然环境的变化始终主要受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城市环境,实际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指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区。我国《城市规划条例》规定:城市是指国家行政区域划分设立的直辖市、市、镇,以及未设镇的县城。城市环境是城市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既有大气、水、土地、草木、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环境因素,又有房屋、建筑构造物、工程设施、  相似文献   

3.
一、基本观点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的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就是探索城市人群的社会经济活动和城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其基本观点是:第一,资源和生态系统是有限的,发展经济利用资源和生态系统,必须考虑其极限和承受能力,否则将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系  相似文献   

4.
城市绿化     
1.前言世界各国的美丽城市都有绿色树木装饰。城市绿色树木除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外,还具有改善环境、预防风沙与水土保持等种种作用。城市环境与绿色树木的种植、管理的关系十分密切。城市环境大致分成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影响城市树木的主要是自然环境。本文将论述自然环境与城市树木之间的关系。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城市本身存在的条件。由于城市人口的密度的增大和城市建设的扩大,城市的自然环境正在  相似文献   

5.
南充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的大系统,涉及到城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人群健康状况、资源状况、环境状况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健康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所向往的目标.从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出发,依据城市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建立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确定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各指标要素之间的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法的原理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将该模型方法应用于南充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通过评价得出:南充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亚健康"状态,其隶属度为0.329.  相似文献   

6.
尹道谦 《环保科技》2000,6(3):36-38
从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条件与贵州省会城市和我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组的社会经济地位出发,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观点对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4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信息社会中的城市环境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茹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5):251-253
在信息社会,城市将面临自然环境和信息环境的双重环境保护问题,自然环境的污染包括电磁污染,废旧光盘污染、高科技型污染等;信息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信息病毒和信息垃圾。与自然环境污染相比,信息环境的污染有其身特点,这些特点决定着信息环境与自然环境保护的不同,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对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条件与贵州省会城市和我国西南地区交通柜纽的社会经济地位出发,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观点对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4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环境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客观存在物,广义上讲,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的是物。人们常把它称为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象资源,动物及植物资源等。社会环境为人提供的是文化方面的条件,主要指人的交往关系,以及表现、规范、指导人的交往关系的习俗、道德、法律等准则。自然环境使人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社会环境则为人提供了作为“群”而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条件。是上述两者而不是其中之一保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即指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其免遭破坏。自然保护的目的是为了给当代和后代人建立最适的生活、工作和生产条件,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进步。一、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已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1. 植被破坏  相似文献   

11.
<正> 环境统计学是以环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数据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一门统计学。就其统计范围而言,它属于社会经济统计学范畴,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各个领域。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深化,环  相似文献   

12.
呼和浩特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致使人居环境建设相对滞后。本文在室内大量查阅资料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呼和浩特城市人居环境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呼和浩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的评价方法,对呼和浩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以期为环保、城建、城管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及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新的问题.为了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强农村的环境管理及其立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农村环境管理内容农村是相对城市而言的地域性概念,其范围包括小城镇(含集镇、县城和县级市)和乡村(含城市郊区),它包含自然环境要素、生产环境要素(工业的和农业的)以及生活环境要素.据此,农村环境管理的内容可分为4个部分:  相似文献   

14.
<正>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诸因素和条件的综合。环境是一个整体,是具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多维结构的大系统。我们通常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系指山地、丘陵、森林、江河湖泊等;社会环境(人为环境)系指城市、乡村、工厂、街道和住宅等等。这两种环境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而每一种环境又由多种因素所组成,每一个因素又受到周围诸因素的影响,也反过来影响其它因素;而其中如果有一个因素有了变化,其它因素就会发生一系列的链锁反应。这种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人类在自然条件的制约和社会经济规律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目的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生态系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城市的扩大与发展,人类经济活动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环境。多少事实表明,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允许人们为所欲为,而要求人类有意识地与自然保持平衡和谐。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城市环境是在一定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人类活动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处处受着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组成城市环境的社会、人工和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研究城市环境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常利用生态观点和方法,采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和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但其占地面积小。当今城市范围内,人们给予现代自然环境的压力往往超过其实际允许承载能力,使环境遭受到严重冲击,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造成城市与环境的关系比例失调.由此可见,为了使城市健康发展,必须研究城市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各要素中,有的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的则比较脆弱,经不起人类活动的冲击;还有的则不利于人类生活,甚  相似文献   

18.
<正> 所谓环境,从广义来讲是指地球表面层周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的生物圈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文明劳动创造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人类出现以前几十亿年就已经存在了,而后人类也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生物和人类都是地壳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它与自然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同时与各行各业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北京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是如此,尤其是如何与首都建设总方针保持协调一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北京市从环境保护角度,用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可以把环境分为三大圈:第一圈主要是750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态环境圈;第二圈主要是农业生态环境圈;第三圈是以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自然生态环境圈。一、城市生态环境圈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人居环境的地方性与适应性:挑战和机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河流域由于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其人居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中,并且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而人居环境空间与自然、社会各要素的耦合过程,源于人地关系变化进程中呈现出的动态、综合、系统性的适应机制。因而揭示系统适应性机制是解决黄河流域人居环境困境的关键。为此,本文以“地方性与适应性”为视角,邀请来自黄河流域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的专家学者,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城乡发展、遗产保护等视角解读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特征,并为适应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寻找可持续策略。核心观点如下:总体而言,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适应性具有多尺度空间关联性和历史地理依赖性;黄河流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但不同区段的自然环境面临着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推动人地耦合关系的绿色化;黄河流域特别是上游沿线聚落具有鲜明的开放性、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交融性特色,多民族协同共荣发展是必由之路;黄河中上游因复杂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窑洞等特殊的聚落空间,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转变和消失,留住传统聚落的文化基因,亟需分级分类推进其演化进程;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内外辐射带动是流域全境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城市结构的优化提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