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葛成军  俞花美  焦鹏 《生态环境》2012,(6):1143-1148
采用土培和水培相结合的方法,在预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砖红壤中不同质量分数金霉素(0~4 000 mg·kg-1)、土霉素(0~25 000 mg·kg-1)和水溶液中不同质量浓度金霉素(0~150 mg·L-1)和土霉素(0~150 mg·L-1)污染对白菜(Brassica pekimensis)种子发芽的抑制与毒性效应。结果表明:(1)当土壤中添加外源土霉素时,白菜种子发芽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当添加金霉素时,白菜种子发芽率在85%附近波动,与对照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水培条件下,金霉素对白菜发芽的抑制作用大于土霉素,但并未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2)白菜根伸长量随着土壤、水溶液中土霉素和金霉素质量分数或质量浓度的增加而缩短,生长均受到抑制。且与两种抗生素的质量分数或质量浓度均表现为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3)同一质量分数或质量浓度水平下,发芽率、根伸长、芽伸长对金霉素和土霉素的生态毒性敏感顺序依次为根伸长〉芽伸长〉发芽率。根伸长抑制率可作为诊断土霉素、金霉素对土壤毒性的敏感指标,反映土壤被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的状况。(4)金霉素和土霉素在水培条件下对白菜的IC50值分别为20.32和287.52 mg·L-1。而在土壤中,白菜对金霉素和土霉素的IC50值分别为851.08和14 045.75 mg·kg-1。说明在土霉素对白菜的毒性作用小于金霉素,并且2种抗生素在土壤中对白菜根伸长的抑制效应明显低于水溶液中的抑制效应,这与土壤对抗生素污染有重要的缓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茚虫威对映体在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茚虫威在4种不同类型的农田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和选择性降解行为.结果表明,添加水平在0.1—5.0 mg.kg-1的条件下,茚虫威对映体在土壤中添加回收率在(78.56±3.16)%—(108.16±5.32)%之间,最低检测限为0.01 mg.kg-1,定量限为0.05 mg.kg-1.茚虫威在土壤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消解过程受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茚虫威对映体在1#—4#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E1的半衰期分别为15.33 d、19.09 d、10.61 d、11.40 d,E2的半衰期分别为15.44 d、15.61 d、8.58 d、11.13 d,降解快慢顺序为:3#>4#>1#>2#,表明茚虫威在偏碱性的土壤中的降解速率要快于在酸性土壤中,且对映体的半衰期差异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对映体分数EF值(enantiomer fraction)表明茚虫威对映体在4种供试土壤中除了1#土壤外均存在明显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相似文献   

3.
利用景观植物修复抗生素污染水体对缓解抗生素风险、增加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景观观叶植物紫鸭跖草(Setcreasea purpurea Boom.)为受试材料,采用水培实验,探究土霉素(0、30、60、90 mg/L)胁迫28 d对紫鸭跖草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土霉素积累量、根系积累量和根系分泌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紫鸭跖草可以通过激活其体内的活性氧系统来响应较高浓度的土霉素胁迫,其叶片抗氧化系统和丙二醛(MDA)活性与培养液土霉素浓度以及培养时间表现出极显著的交互影响(P <0.01),脯氨酸(Pro)活性与其根部土霉素积累量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0.01);(2)紫鸭跖草可在浓度≤90 mg/L土霉素溶液胁迫下长期存活,并大量富集土霉素,在60 mg/L土霉素处理14 d时根系富集浓度最大,富集浓度为2 783.6μg/kg;90 mg/L土霉素处理28 d时叶片富集浓度最大,富集浓度为3 468.1μg/kg;(3)土霉素胁迫下紫鸭跖草根系分泌物中酯类、醇类、酚类等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增大,醚类和胺类化合物的分泌量受到抑制.本研究表明紫鸭跖草适用于土霉素污染水...  相似文献   

4.
王东升  张婷  晁宇 《生态环境》2014,(5):870-875
土霉素是四环素类抗生素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探索土霉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规律对抗生素环境风险评价与污染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改变土壤水溶液中离子强度及类型研究其对土霉素在草甸土中吸附的影响,以期为评价该种抗生素对草甸土土壤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土霉素测定方法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法。以V(乙腈)∶V[NaH2PO4(0.01mol·L-1)]=25∶75为流动相,在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355 nm条件下进行测定。试验以OECD Guideline 106为基础,采用批平衡法研究不同离子强度(0.01、0.03、0.05、0.08、0.10 mol·L-1CaCl2溶液)和不同阳离子(0.01 mol·L-1的NaCl、KCl、MgCl2溶液)对土霉素在草甸土中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aCl2浓度的增加,土霉素在草甸土中的吸附量呈降低趋势,且不同浓度的土霉素在草甸土中吸附量受离子强度的影响是不同的。土霉素浓度较低时,其在草甸土中吸附能力受离子强度影响较土霉素浓度高时小。以土壤吸附系数Kd衡量土壤吸附抗生素能力,当土壤样品中离子强度增大时,其对应Kd值呈非线性趋势减小。这说明,在某一Ca2+浓度范围内,其对吸附的影响较其他浓度范围要大。对相邻CaCl2浓度处理得出的Kd值进行t检验,在CaCl2溶液浓度在0.01与0.03 mol·L-1间得出的Kd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0.03、0.05、0.08、0.10 mol·L-1浓度间得出的Kd值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一结果说明当CaCl2溶液浓度在0.01~0.03 mol·L-1时,其对土霉素在草甸土中的吸附影响较其他浓度范围大。以Freundlich方程对NaCl、KCl、MgCl2溶液条件下土霉素在草甸土中的吸附进行拟合,土样lg Kf值为lg Kf(Mg2+)0.05)。这说明,不同阳离子对土霉素在草甸土上的吸附量(lg Kf)影响的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土霉素残留对模型池塘生态系统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按生态学方法建立和培育模型池塘生态系统,选择符合要求的生态池,设立一个空白对照池和4个不同浓度用药池,用药后定期观测生态池溶解氧(DO)、pH值、初级生产力(P/R)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00mg/L用药造成系统不可逆性的破坏;20mg/L和4mg/L浓度的用药对系统参数造成的影响比较短暂,系统参数分别在2wk后和1wk后恢复正常;0.8mg/L用药对系统参数几乎不造成可测定的影响.图3参8  相似文献   

6.
3种兽药及饲料添加剂对鱼类的毒理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斑马鱼、鲤鱼作为生物材料,通过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胚胎发育试验和鲤鱼肾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分别从生物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对兽药及饲料添加剂喹乙醇、阿散酸和土霉素进行了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3种兽药及饲料添加剂在有生态学意义的浓度范围内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均不大;胚胎发育试验结果表明,喹乙醇和阿散酸对斑马鱼胚胎发育72 h的EC50值分别为221.20和239.54 mg.L-1,具有明显的致畸效应;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结果表明,喹乙醇和土霉素均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能引起鲤鱼肾细胞DNA的明显损伤,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的磷吸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镧改性沸石对太湖底泥进行改良,通过吸附试验分析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的磷酸盐吸附特征.结果表明,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太湖底泥对水体中较高浓度磷酸盐(1~15 mg·L-1)的吸附平衡,根据Langmuir吸附方程,未改良太湖底泥对水体中磷的最大吸附容量为791 mg·kg-1,镧改性沸石添加量为10、25和50 g·kg-1的改良太湖底泥对水体中磷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937、1 037和1 505mg.kg-1.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太湖底泥对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太湖底泥对磷酸盐的去除能力随pH值增加而降低,其对磷酸盐的吸附属于自发和吸热过程.改良太湖底泥对磷酸盐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未改良太湖底泥,并且其吸附能力随镧改性沸石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镧改性沸石添加量为10~50 g · kg-1的改良太湖底泥的磷吸附-解吸平衡浓度为0.129~0.241 mg·L-1,明显低于未改良太湖底泥(0.386 mg·L-1).被改良底泥中镧改性沸石所吸附的磷以NaOH-P和HCl-P等较稳定的形态存在,厌氧状态下不易释放.  相似文献   

8.
对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池塘3种混养模式(模式Ⅰ,草鱼、鲢、鳙、鲫分别为250、35、40、15尾;模式Ⅱ,草鱼、鲢、鳙、匙吻鲟、鲫分别为250、35、20、20、15尾;模式Ⅲ,草鱼、鲢、鲫分别为250、35、15尾)水体和底泥中氮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模式Ⅰ、Ⅱ、Ⅲ水体TN含量均值分别为1.251、1.001和1.228 mg.L-1,NH4+-N含量均值分别为0.391、0.345和0.319 mg.L-1,NO3--N含量由高到低为模式Ⅰ、Ⅱ和Ⅲ,NO2--N含量由高到低为模式Ⅱ、Ⅰ和Ⅲ。模式Ⅰ、Ⅱ、Ⅲ底泥TN含量均值分别为0.793、0.910和0.963 mg.g-1,NH4+-N含量均值分别为0.005、0.006和0.004 mg.g-1。模式Ⅱ水体TN含量显著低于模式Ⅰ和Ⅲ(P<0.05),底泥中氮营养盐的转化也优于其他2种模式,可见模式Ⅱ最有利于水体中氮营养盐的转化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在江苏省扬中市开展池塘养殖试验,以草鱼为主养鱼种,比较研究美国80:20生态水产养殖模式(养殖占80%渔获量的单种主养鱼和20%的滤食性鱼类)与传统混养2种模式对池塘水质和底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态养殖池塘鱼类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优于传统混养.生态养殖池塘COD、TP、TN、NH3-N和NO2--N等重要水质指标全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1、0.12、2.06、0.340、0.021 mg·L-1,明显优于传统混养模式的25、0.15、2.56、0.706、0.113 mg·L-1;BOD5、P043--P、NO3-N和叶绿素a含量则无显著差异.生态养殖池塘底泥厚度比传统混养池塘减少了12.5%,底泥中有机质含量较传统混养池塘高11.2%,TP和TN含量分别降低13.5%和5.1%.80:20生态养殖模式较传统混养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曝气复氧对滇池重污染支流底泥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模拟试验方法,研究和探讨了河道曝气复氧对滇池重污染支流底泥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曝气复氧会导致上覆水体pH值上升0.6~1.0;(2)曝气复氧对上覆水体中TN、TP的质量浓度影响相似,在好氧处理条件下呈下降趋势,而在不曝气的对照处理中呈持续上升趋势,两种状况上覆水体TN、TP的平均变化速率分别为:-0.156 mg·L-1·d-1、-0.060mg·L-1·d-1和0.414mg·L-1·d-1、0.036mg·L-1·d-1;(3)上覆水体中COD的质量浓度在好氧和对照两种处珲条件下,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前者先上升后下降,而后者先下降后上升,平均变化速率分别为-0.361 mg·L-1·d-1和0.314 mg·L-1·d-1;(4)曝气复氧可抑制河道底泥向上覆水释放污染物质,适合于重污染河道水体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