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尹军  杨志勇  袁喆  袁勇 《灾害学》2015,(3):71-75
基于Arc GIS平台,分析了黄淮海地区1961-2011年最大1 d、3 d和5 d降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Pearson-III分布对其进行拟合,对比1985年前后10年一遇和50年一遇最大1 d、3 d和5 d降雨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1年黄淮海地区最大1 d、3 d及5 d降水整体有下降趋势,1995年后下降趋势更为明显;海河流域极端降水量下降幅度较大,洪涝灾害风险近年来有降低趋势;淮河流域整体上存在上升趋势,但2005年后出现下降趋势,整体上洪涝风险有加剧趋势。  相似文献   

2.
《灾害学》2019,(2)
基于挣值分析的道路造价成本控制算法,应用到重大自然灾害的造价评估中时,无法适应建筑用料成本与灾害复杂程度的变化关系,存在建筑造价成本控制精度差的弊端。该文提出重大自然灾害中基于BIM模型的道路重建造价成本控制算法,设计BIM模型分析影响道路重建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的主要因素,构建道路重建工程人力、设备资源以及施工材料等成本的变化状态方程,结合设置的道路工程造价成本控制阈值,采用基于等效近似线性模型的造价成本控制方法,模拟自然灾害对成本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控制自然灾害下道路重建造价成本时,整体均方根误差低于5%,造价成本控制时间变化范围在1.5~2.3 s间,算法平均评分是9.63分,说明该算法适用于自然灾害环境。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地区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1971-2007年内蒙古115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对内蒙古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6d,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37 a来雷暴日数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下降幅度为2.09 d/10 a,但东胜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有增加的趋势;全年中6-8月为雷暴集中期,出现3个或4个雷暴中心,活动区集中在110°E以东区域;通过EOF分解将内蒙古雷暴异常划分为全区一致型、东南—西北型、纬向型、经向型等4种类型;初步分析认为,内蒙古地区水汽的减少是雷暴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针对红寺堡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的信息接入量少,反应速度慢,传输信号失真、丢失等问题,基于“35 kV~110 kV无人值班变电站设计规程”对其进行整体改造,改造后的综自系统采用了先进的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分层分布式结构,方案实施结果表明:变电站系统容量和信号传输质量明显增强,自动化水平达到了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5.
对某故障的110kV整体预制干式电缆终端进行检测、解体分析,结合其运维状况判断其在安装完毕后未进行可靠固定,以致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摆动、弯曲致应力锥移位,从而造成电缆绝缘屏蔽断口处局部场强过高而发生击穿,针对故障原因对整体预制干式电缆终端的质量控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巴黎协定》确定的1.5℃和2℃温控目标下,全球减排压力剧增,因此地球工程温控手段被多次讨论。针对地球工程中讨论最多的太阳辐射管理,基于BNU-ESM模式的地球工程(G4实验)和非地球工程(RCP4.5)两种情景,以2010-2099年中国日值降雨量数据对两种情景下的中国降雨量时空分布及其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在时间序列上,地球工程有利于中国整体降雨量的增加。2010-2099年和2020-2069年两种情景下的中国降雨量呈增加趋势,且2010-2099年地球工程情景下的降雨量增加趋势大于非地球工程,而2020-2069年两种情景下变化趋势的相差幅度不大。2070-2099年,地球工程实施结束后,地球工程情景下的降雨量呈增加趋势,而非地球工程呈减少趋势;七大地理分区的降雨量变化趋势在地球工程情景下高于非地球工程。(2)在空间格局上,不同研究时段在两种情景下的中国降雨量空间分布相似,仅面积分布有所不同。地球工程实施期间多数地区降雨量减少,地球工程结束后的2070-2099年降雨量明显显著。(3)2010-2099年地球工程情景下的降雨量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多于非地球工程,尤其是2070-2099年地球工程实施结束后中国降雨量增加区域明显增多。降雨量波动特征在地球工程情景下相比非地球工程整体有所减小,地球工程情景下的中国降雨年际变化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不平衡保护是电容器装置的主保护,由于电容器单元串并联数量多,因此,特高压交流工程用 110kV并联电容器装置采用可靠系数较高的双桥差不平衡保护方式,这种保护方式逻辑相对复杂,电容器装置占地面积较大,而且每组电容器需要比单桥方式多 3台 110kV 电流互感器。随着电容器容差控制技术不断提升,不平衡保护的可靠系数大幅提高,采用单桥差保护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否满足要求需要进行研究。本文对特高压交流工程用 110kV、240Mvar并联电容器组采用双桥差与单桥差不平衡保护的整定值、可靠系数和灵敏度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计算,验证了采用单桥差不平衡保护可以满足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 110 kV 电网重负荷、长距离输电带来的负荷末端电压质量问题,对影响电压质量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在中卫电网 110 kV 新-海线海原变电站侧线路上加装高压新型串联电压补偿系统的解决方案。应用结果表明:线路电压降导致的用户受端电压质量不合格和重负载启停时造成的电压波动问题得以根除,为宁夏高压电网、超高压电网、乃至特高压电网电压补偿系统的合理布局和优化调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冬半年降水对农业、交通、生态安全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青海高原是我国冬半年强降水量、降水日数最多的地方之一。利用重心模型来分析青海高原42个气象站1961—2019年不同等级冬半年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迁移,旨在揭示青海高原多年的冬半年降水的时空分配格局。结果显示:(1)空间上青海高原冬半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且东部地区冬半年降水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时间上整体呈增加趋势,年代周期内呈现“少-多-少-多-少-多”的趋势。(2)不同等级冬半年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青海高原冬半年降水量的变化整体以大量级的增加为主,尤其在中南部地区,增加速率更大。(3)青海省的冬半年降水量重心的纬度和经度均呈现降低的趋势,重心点坐标呈现向西南方向逐渐移动的趋势。青海高原冬半年降水量重心的空间位置集中分布于兴海县附近,最北边可到达共和县,最南边可迁移至玛沁县,青海高原多年降水重心的标准差椭圆的方位角度数为55.8°,冬半年降水量重心主要分布于东北至西南的方向上。(4)青海高原各等级冬半年降水量的经、纬度时间变化上均呈现下降趋势,且经度的变化速率较纬度的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关中地区29个气象站点1960-2007年的气温资料,采用气温倾向率、线性回归分析、距平分析、趋势分析、气温异常分析、小波分析和普通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对关中地区近48 a来的气温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近48 a来气温在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速率高于全球气温上升水平。近48 a来气温出现异常或极端的年份共有17 a,气温异常发生概率相对较高。气温变化存在显著的15~17 a和25~27 a的振荡周期。关中中部地区的多年平均气温最高,东部地区的气温上升最快,西部地区的气温最低、增长最慢。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110 kV并列运行双回线和双电源环网线路负荷侧保护在线路对侧母线出线故障时误动事例的分析,从改变运行接线方式、提高线路主保护配置及退出后备段保护3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从而简化了负荷侧保护的整定配合及投退方案,提高了可靠性。结果表明:110 kV线路配置光差保护,强化主保护功能,是电网多方式安全运行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针对合并单元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通用设计”二次系统设计修订为契机,结合宁夏某330 kV变电站1(2)号变压器系统保护设计方案现状,提出了3号变压器扩建工程新型系统保护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的技术和经济性进行了分析。此方案能够为智能变电站取消合并单元的改造工程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输电线路改造施工时影响被跨越物正常运行的难题,在组立铁塔过程中,采用了内悬浮提升抱杆,逐步抬高中相导线,保持导线不落地施工方法,对330 kV大-固线路跨越福-银高速公路段进行改造。应用结果表明:利用2根铝合金薄壁抱杆不落线对ZM铁塔加高的施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大大地节约了施工费用,可在类似改造工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态环境改善,电力杆塔成为鸟类筑巢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尤其是110 kV输电线路杆塔,鸟类筑巢的比例最大.鸟类的排泄物和筑巢用材料,都极易引起线路跳闸和相间短路,给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通过制作一种新型驱鸟器,可以有效减少鸟害引发的线路跳闸事故,确保线路安全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5.
针对沙湖 750 kV 输变电工程中银川东-沙湖同塔双回路线间耦合较强的问题,利用电磁暂态分析软件 ATP-EMTP 建立仿真模型并对同塔双回线路的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进行了计算,结合 IEC 标准和接地开关订货技术条件,提出了本工程接地开关的参数要求。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长距离、大传输容量且装设有高压并联电抗器的 750 kV 同塔双回线路,静电感应电压和电磁感应电流有可能会超过 B 类开关限值,这两个参数对线路两端接地开关选型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力系统不断发展,电网容量日益增大,电网工作时所带负荷也日益增大。高容量、高负荷导致线路发生短路故障时的短路电流剧增,从而对线路和通信设备造成很大危害。 为降低短路电流,分析了含变阻抗变压器的110kV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提高继电保护的灵敏度,提出了自适应保护的新方法,对变阻抗变压器在空投情况下的励磁涌流识别方法做出了可行性分析。根据仿真结果分析得出,传统的继电保护方法能够适应于含变阻抗变压器的 110kV系统,而自适应保护方法能够提高保护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7.
针对110 kV瓦-隆线脱冰跳跃故障进行原因和特性分析,分别计算了(45~46)号塔,(46~47)号塔2个档段脱冰跳跃引起的档中最大振幅,在此基础上,借鉴国网公司治理架空线舞动的经验,设计了相间间隔棒的布置位置,给出了采用相间间隔棒进行治理的措施。运行情况表明:该治理措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的不断建设,电力通信系统对超长站间距离、无中继站光传输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凸显。针对超长距无中继传输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线路损耗、色散效应以及光信噪比三个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宁夏电网第一条省内超长距无中继传输系统即六盘山750kV变电站至灵州±800kV换流站通信系统的建设,通过运用光放大器、纠错、色散补偿、拉曼等关键技术,实现2.5 Gbit/s 速率、10 Gbit/s 速率长传系统通信。应用结果表明:超长距光传输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六盘山750 kV变电站至灵州换流站间的超长站距通信,满足了系统运行的各项性能指标,节省了大量建设资金及维护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