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松华坝水源是昆明市极为重要的饮用水源。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其水质产生了重大影响.昆明市居民饮水受到严重威胁。本文提出了用搬迁措施解决水源地面临的环境和水资源问题的思路、方案和主要工程步骤;并确切提出了移民安置方案和方案实施政策。  相似文献   

2.
1 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昆明市的工农业生产用水和人民饮用水主要来源有三:滇池;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地下水。为确保昆明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人民生活用水,1981年6月,昆明市环境保护局提出将松华坝水库汇水面积线以内629.8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划为水源保护区,并向昆明市人民政府写了“关于建立松华坝水库水系水源保护区的报告”,经同意后,昆明市人民政府又向云南省人民政府写了专题报告。云南省人民政府于1981年8月以  相似文献   

3.
根据昆明政府颁布的《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生产生活补助办法(试行)》要求,在系统探讨了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实施补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办法实行可能产生的效果,并针对性地提出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根据昆明政府颁布的《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生产生活补助办法(试行)》要求,在系统探讨了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实施补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办法实行可能产生的效果,并针对性地提出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位于昆明市北郊,总面积600Km~2,占滇池汇水面积的1/5,正常年产水量为滇池年交换量的42%,担负着盘龙江沿岸近3万亩农田的灌溉及昆明市90%以上人口的生活用水的供给,因此,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在昆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中具  相似文献   

6.
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水源保护区和地表饮用水源地的缺乏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并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概述了几种常用的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经济、社会、自然3者协调发展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采用层次分析计算法,比较了1级水源保护区的3个方案,确定了上海郊区某地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最优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7.
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是昆明市重要的城市用水供水水源,但是2005年来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水质变为IV类,保护区遭到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建立保护区,改善保护区的水质,成为昆明市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保护区的成立,让水源保护与当地发展成为冲突焦点。本文从分析松花坝水源保护管理入手,界定松花坝水源保护区遇到的冲突,从保护发展的角度探讨化解保护区冲突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8.
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人口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华坝水源区是昆明市重要的优质饮用水源地,是昆明市人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近几年来,随着水源区人口增加,水源区水质与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恶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分析了目前松华坝水源区水质现状与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浅析了水源区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了松华坝水源区生态环境与人口发展的关系,预测了水源区人口的发展趋势与水源区污染物的排放趋势,提出了水源区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与相应的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9.
以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四种典型的水源涵养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木林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林冠截留能力、枯落物层持水和截留能力以及土壤水源涵养能力三个方面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四种森林类型中,针阔混交林水源涵养效果最好,灌木林地水源涵养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傀儡湖、阳澄湖水源区各水源组成部分的功能,重点分析了阳澄湖、傀儡湖等水源在安全保障中的功能作用,详细分析了昆山市饮用水源保护中所面临的水质和水量问题,探讨了饮用水源安全保障的对策和建议,并提出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1.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中规定的方法,对沈阳辉山水库进行了水质和富营养化状态评价,并对污染源和水质污染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水库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状况为重度污染。富营养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34.44,辉山水库水质为中营养化水平,水库没有藻类水华的产生。水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和悬浮物,分别超出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的14.2倍、5.85倍和2.72倍。整个库区水质变化不均匀,水质变化受库区沿岸污染物排放影响较大,辉山明渠上游和某工厂暗渠排污口输入是水库主要污染源,库区周围动迁后的荒地和蚯蚓养殖,是辉山水库地面径流和农业污染污染源。  相似文献   

12.
磨盘山水源地保护区内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磨盘山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农药、化肥的污染是磨盘山水源地最主要的潜在污染,是水源地水质保护的最主要难题。在由于资金等问题目前无法解决库区村屯农业人口搬迁的情况下,实施保护区内农业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民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近些年内减少库区水质受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的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秦皇岛港西港搬迁改造工程对完善港口功能,振兴临港产业,缓解城市污染,促进港城互动,建设美丽港城,具有重要历史意义。针对搬迁改造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应进一步完善搬迁改造规划,加大环保力度,从秦皇岛港口规划、布局到建设、生产,全面落实《绿色港口评价等级标准》,将改造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全力将秦皇岛港建设成为绿色港口。  相似文献   

14.
综合参考国内外场地土壤监测布点的要求,以某搬迁企业遗留场地为例提出布点方法,为开展搬迁企业遗留场地土壤监测布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之一。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搬离老城区,如何实现工业搬迁场地的安全再利用已成为制约土地资源再利用的关键因素。以泰安市某个工业搬迁场地为例,以北京市《场地环境评价导则》(DB 11/T 656-2009)中通用土壤筛选值为评价标准,通过对场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调查与监测,对该场地能否再利用进行适宜性评价,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安全再利用,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制造业转移与环境影响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价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对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建立区际产业转移测度模型和环境影响评估模型,实证分析2003—2014年京津冀制造业的转移与环境污染影响.产业转移测度模型借鉴偏离-份额法和增量分解思想,可用于分析区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规模;环境影响评估模型采用纳入产业转移、经济发展和环境管制水平等因素的计量经济模型,利用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可用于分析区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区域环境污染格局变化.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1%规模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发生转移,会使转入地(转出地)的工业SO2和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分别增长(减少)3.4%和2.6%.“十一五”以来京津冀地区间的制造业转移已经颇具规模,然而京津冀制造业的空间重构已经对区域环境污染格局产生了影响,并且产生明显不利影响的主要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移的环境积极效应尚不明显,京津冀环境污染在跨过EKC(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后,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反向关系可能并不能持续,更有效的环境规制或者更清洁的生产技术可以明显改善当地的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搬迁企业逐渐增多,搬迁的工业企业遗留场地再次开发利用必须经过场地评价确认能够满足开发利用要求后才能再次利用。而中国的场地评价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大多数环境工作者受所学专业限制,在场地环境评价中不能很好地利用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有效地分析,本文结合项目实例说明了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在场地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场地环境评价工作的开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丹江口水库迁建区土壤中PAHs的污染水平及该区域被淹没后的生态风险,采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技术,检测了该区域表层(0~20 cm)土壤中的w(PAHs),并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PAHs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w(PAHs)为4.04~181 ng/g,平均值为41.3 ng/g,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现为居住地>玉米地>菜地>其他耕地>养殖地>林地>果园. ②特征化合物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菜地、居住地和其他耕地表层土壤中PAHs主要来自柴油燃烧,少部分属既有燃料燃烧又有石油污染的混合源,养殖地和玉米地表层土壤中PAHs主要来自燃料燃烧,说明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土壤中PAHs的质量分数、组成及其来源等均产生一定影响. ③与国内其他地区湖泊和水库沉积物相比,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w(PAHs)较低,属于清洁无污染等级. 迁建区表层土壤被淹没成为沉积物后,由于PAHs污染程度较小,因此潜在生态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9.
云南昭通市坡地聚落空间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坡地聚落是我国山区聚落的重要类型,多处于生态条件差、经济落后的山区。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进入实施阶段,充分认知坡地聚落面临的生态、贫困、聚落重组、人口迁居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云南省昭通市为研究地区,运用GIS方法详尽探讨其坡地聚落的空间特征,并从区域发展视角分析坡地聚落空间特征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昭通市具有坡地聚落比例高、聚落密度突出、聚落分散布局、人类活动强度高、民族聚落垂直分异等显著特点。特殊的区位、人口基数和高人口增长率导致了高密度的聚落分布;生态脆弱、贫困和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剧了人类活动强度;低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有限的城市集聚力与欠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聚落分散态势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20.
选择地处苏北平原农区的淮安市所有15510个自然村和872414户农户全样本入户调查数据为分析对象,采用占比统计法和GIS空间分析,对村民居住空间特征与迁居意愿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村落层面,平均规模小,单村独户多且村落分散,多数自然村远离镇区,近一半自然村位居“九靠近一滞洪”区域内。该格局是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2)在住房层面,农村老旧住房比例高,全市40%农户在城乡同时拥有住房,但在城镇拥有住房率与到城区距离呈负相关,而农村住房空关率则呈现相反的空间格局。(3)在迁居意愿方面,54.1%的农户愿意集中居住且多意向实物安置,较低补偿标准和不便务农是不愿迁居的主要原因;移居城镇是货币安置农户的主要去向,留村和入镇集中居住是实物安置农户的主要去向。在迁居意向农户中,近90%选择政府统建方式,近80%愿意有偿退出宅基地和流转承包地。(4)村民居住空间特征和迁居意愿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两者之间存有内在联系且均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