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本文是“京津唐地区(包括秦皇岛市)国土卫星像片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结果的一部分,统计分析了各类森林资源的分布面积和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发展潜力,全区现有森林面积计约61.6×104 ha,覆盖率约11%,宜林地面积约86.2×104 ha,覆盖率约15.4%。主要分布于山地。从发展潜力看,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10%以上,可能提高立木蓄积量和果树产量4—5倍。  相似文献   

2.
赣江流域的山丘荒地总面积约为 2902×10~4亩,除 35×10~4亩属于“十边草地”零星分布于路边、河边、田边、村边、沟边之外,比较成片的约有 2867×10~4亩(见表 1),略多于现有耕地,而且相当于现有林地的一半。这些荒地 3/4以上分布在红壤丘陵(低丘岗地 388×10~4亩,占13.5%;中低丘1236×10~4亩,占43.1%;高丘605×10~4亩,占21.2%;山地638×10~4亩,占22.3%),而且主要分于于上、中游地区(上游地区占60.2%,中游地区占25.4%,下游地区占14.4%)。综合开发治理、合理利用这些山丘荒地,是赣江流域、特别是上、中游地区的农民摆脱贫穷落后困境、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3.
世界许多干旱土地主要依靠灌溉土地与牧场来增加粮食产量与牲畜头数,据世界粮农组织资料,从1974~76年到1986年,全球灌溉面积占可耕地面积之比,由14%(189487×10~3公顷)提高到16%(224177×10~3公顷)。其中非洲由6%(7548×10~3公顷),增至7%(10816×10~3公顷);北美、  相似文献   

4.
环境墙报     
《环境》1994,(5)
近年来,我国造林绿化步伐全面加快,森林资源消长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进入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的新阶段,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累计达5亿多亩,居世界第一位;森林覆盖率从12.98%提高到13.93%。去年底,全国绿化委员会召开了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到2000年全国造林绿化的奋斗目标:到2000年,21个省(区、市)基本消灭宜林荒,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0%。  相似文献   

5.
黄河口悬浮泥沙中重金属的存在形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每年输沙量为1.18×10~9t,占世界第二位,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42.8×10~8m~3,因此黄河是著名的水少沙多河流,80%黄河悬浮泥沙在丰水期输送,约25%沉积在河流下游,40%沉积在河口本身,约35%细颗粒悬浮泥沙输送入海。泥沙入海后方向为东北和东南方向,输入渤海的黄河泥沙约有4.2×10~8t/a,而有10-250×10~6t/a的黄河  相似文献   

6.
<正> 在亚马孙河下游,铝土质地体分布极广。这些极度风化的地区对于研究长期化学风化作用也很重要。亚马孙河流域的面积为6×10~8公里~2,河水的年平均流量为17.5×10~4米~3/秒。在巴西的奥比杜斯地区的年  相似文献   

7.
中原城市群区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和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有效评估中原城市群碳储量,运用灰色预测模型获取动态碳密度数据,结合Dyna-CLUE模型和InVEST模型,动态评估2005~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不同情景的碳储量演变特征,以及城市发展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20年中原城市群碳储量分别为1689.59×106t、2035.36×106t、2066.34×106t和2093.05×106t,呈现持续增加趋势;2030年经济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分别为2162.45×106t、2179.39×106t和2174.28×106t,经济发展情景下碳储量最低,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最高.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的下降导致其碳储量减少约250×106t,林地面积的扩张导致其碳储量增加约103.4×106t,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其碳储量增加约87.77×106t;耕地和草地面积与总碳储量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与总碳储量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005~2030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的碳储量分别为11.38×106t~214.24×106t,碳储量的变化反映出城市土地碳排放在2030年之前已经达到峰值,且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可能更适合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重庆南山马尾松林衰亡原因初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南山位于重庆市南郊,和市区隔长江相望,是一个风景区,原来森林茂密,有林地27×10~3亩,大部分为马尾松纯林,间有小面积黑松、香樟和竹林。马尾松树龄约30-40年,七十年代出现生长不良,1982年起有成片死亡现象,1983年7月调查,死亡面积达11×10~3亩。以后继续发展,至1986年接近市区的重灾区95%以上松树已毁灭。1984年作者曾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报告发表后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但是对于马尾松林衰亡的原因尚存在不同的看法。1986年作者又作了第二次调研,现就初步获得的一些资料,作南山松林死亡原因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城市垃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城市垃圾的现状 1.我国城市垃圾的基本情况 全国289个城市调查结果表明,1982年垃圾量为736×10~5t,粪便73×10~6t,垃圾和粪便的利用率分别为50%、70%。据粗略估计,垃圾一年占地面积大约4×10~3亩,粪便大约22×10~2亩,所占土地多为农田。倘若考虑累积数,城市固体废弃物占地面积将以每  相似文献   

10.
《环保科技》2011,(2):27-27
<正>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依然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的2/3,排在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 hm2,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10.151 m3,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全国乔木林生态功能指数0.54,生态功能好的仅占11.31%,生态脆弱状况没有根本扭转。从总体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森林资源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少林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进行“四五”清查以前,中国只掌握一些局部性的调查数据。在1978—1981年间又进行了以省为总体的宏观抽样调查,即“五五”清查。两次清查结果很接近,但都表明中国森林太少,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有代表性的国家。 古代中国的林区远比现在为大。森林面积则比现在大若干倍。中国缺林少材的现状是几千年来农业社会发展进程中火烧、滥伐、滥垦、滥牧的结果。其中,置森林于万劫不复的是滥垦和滥牧。这一过程至今尚未停止。 根据中国的自然条件和宜林地资源的状况,有条件大幅度扩大森林面积和增加森林蓄积量。经过努力,森林面积可达到2.53×108ha,蓄积量可达到210×108m3以上。都是现在的2倍多。但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向国民经济提供木材和林产品来说,仍然不能完全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12.
宁夏引黄灌区低洼盐碱荒地的开发利用方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宁夏自治区引黄灌区有十几万hm2的低洼盐碱荒地资源,长期处于荒芜状态。本文试图通过对资源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及对各种开发利用模式综合比较,提出目前最佳的利用方向是挖塘养鱼造台田,建立立体生态农业体系。这对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西北地区渔业基地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以重庆市石柱县三星乡石星村为样区,基于2004年森林景观格局的相关数据,运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出了不同时期对石星村森林景观格局具有决定作用的影响因子,并采用CLUE-S模型对石星村2014年森林景观分布格局进行了模拟与验证。此基础上,分别基于历史发展趋势、“农二代”返乡潮以及工商资本介入3种情景模拟石星村2024年的森林景观格局,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对2004-2024年间3种情景下的景观格局动态及破碎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利用石星村2004年的森林景观格局分布图对2014年森林景观格局进行模拟,总体精度达到了85%,Kappa指数均值达到0.816,这表明CLUE-S模型对石星村森林景观的格局变化具有良好的模拟能力;2) 在预设的3种情景下,样区森林景观一直占据20 a间景观基质的主导地位,林区分析结果显示出林地总面积没有明显减少,且相较于2004年的林地总面积表现出增加的趋势。3种情景下退化林地面积均呈减少的趋势,其中,相较于历史发展趋势,“农二代”返乡潮情景下退化林地的减少均伴随着人工林和农用地面积的增加,而工商资本介入情景下退化林地的减少伴随着人工林面积的增加和农用地面积的减少;3) 在林地的空间分布上,各林地类型的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其中退化原始林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东部低山、深丘区,次生林、退化林地和人工林呈镶嵌格局,分散于主要基质性景观中;4) 样区在3种情景模拟下,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农二代”返乡潮和工商资本介入两种情景下森林景观恢复较好。研究结论可为石星村未来森林景观管理、规划及政策的制定等提供参考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沟壑区森林和草地小流域水文行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分析了黄土高原沟壑区森林小流域和自然草地小流域的水文效应,并利用实测资料和模型计算结果比较了两流域的水循环特点,结果发现在郁闭度相同的情况下,森林小流域较自然草地小流域有较小的径流量、较大的蒸散量和较低的3m土层平均含水量,也就是说森林的覆盖增强了水分小循环,削弱了水文大循环,并导致土壤含水量降低。同时也发现森林的上述水文效应仅当其郁闭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表现出来。通过比较两类生态系统植物生长的土壤水分环境条件和水分利用率,认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在大力发展林业时应以沟谷为主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attern and changes of fragmented forest in relation with changes of total forest cover in the state of Selangor in three decades.In this study,inventoried forest cover maps of Selangor in 1971/1972,1981/1982 and 1991/1992 produced by the Forestry Department of Peninsular Malaysia were digitized to examine the changes in area and number of fragmented forest.Results showed that in 1971/1972,16 fragmented forests were identified in Selangor.All fragmented forests were identified as diptercoarp forest.A decade later the number of fragmented forests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44%(23).Of the 23 fragmented forests,two were peat swamp forests whereas the remaining were dipterocarp forests.In 1991/1992 the number of fragmented forests(12)was reduced by 47.8%.Two of the fragmented forests were Fragmentation of both dipterocrp and peat swamp forests occurred profoundly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71/1972and 1981/1982,which consequent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fragmented forests compared with before the period of 1971/1972 where fragmentation happened only at dipterocarp forests.However,many fragmented forests vanished between the 1981/1982 and 1991/1992 periods.  相似文献   

16.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异戊二烯排放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植被的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on-methane hydrocarbon,NMHC)排放对大气环境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异戊二烯是对流层最主要的NMHC之一.本文应用Guenther的光温影响模型,对1993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异戊二烯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异戊二烯总的排放量约为0.03~8.6Tg/a,对全球碳的贡献量以碳计为0.026~7.589Tg/a,年最大可能排放量约占全球年排放总量的1.5%~4.3%;排放有较大的空间(地域)差异,年排放大值区分布在南方多林区和东北地区,以云南和黑龙江2省最大,对全国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22%和11%;不同植被对总排放量的贡献率有较大差异,贡献率较大的杨树和栎类分别达到52.28%和44.29%.  相似文献   

17.
1IntroductionLandcoverchangehasanincreasingimpactonforestecosystemsworldwide.Thedestructionofnativehabitatsisrecognizedasoneo...  相似文献   

18.
Due to large scale afforestation programs and forest conservation legislations, India’s total forest area seems to have stabilized or even increased. In spite of such efforts, forest fragmentation and degradation continues, with forests being subject to increased pressure due to anthropogenic factors. Such fragmentation and degradation is leading to the forest cover to change from very dense to moderately dense and open forest and 253 km2 of very dense forest has been converted to moderately dense forest, open forest, scrub and non-forest (during 2005–2007). Similarly, there has been a degradation of 4,120 km2 of moderately dense forest to open forest, scrub and non-forest resulting in a net loss of 936 km2 of moderately dense forest. Additionally, 4,335 km2 of open forest have degraded to scrub and non-forest. Coupled with pressure due to anthropogenic factors, climate change is likely to be an added stress on forests. Forest sector programs and policies are major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status of forests and potentially resilience to projected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 attempt is made to review the forest policies and program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status of forests and for vulnerability of forests to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forest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programs need to be oriented to incorporate climate change impacts, 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  相似文献   

19.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宜林荒地造林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或称“一江两河”地区是西藏的重点开发区和人工造林重点地区。据我们野外调查勾绘,本区河谷地区现有荒地资源 75 296ha,其中宜林荒地29 911ha,占荒地资源的39.70%。根据立地条件及砾沙含量等因子,我们将本区宜林荒地分成4种立地类型和4种土壤类型。在各立地类型中,以河谷卵石滩地为多,其次为流动沙丘及流沙坡地;宜林荒地的土壤类型则主要是沙地,土壤肥力较好的壤化粉砂土和壤土仅占 15.24%,其林木年生长量可达 5.5m3/ha 以上。本区同一地域上的林木生产力随砾石含量而变化很大,据我们测定,不同砾石量立地上的北京杨,其材积生长量差异达9倍之多。因此,土壤改良是本区造林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本区条件,宜林荒地的利用主要是营造以薪柴和防护效益为主的薪炭林和防风固沙林,因地区而异;宜林荒地的开发可分三期进行,“八五”期间主要开发艾马岗、江当宜林荒地,认真搞好“3357”工程建设,进一步搞好年楚河的整治和林草带建设,逐步绿化雅江荒地沙滩,大力做好防护林网的建设工作,使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