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固体废物回收利用设施数量快速增加,运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然而,随着信息化、绿色发展的深入推进,传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求。“互联网+”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互联网+废品回收利用”这种新兴的废品回收模式不仅使废品回收更加便捷、高效、环保、绿色,同时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互联网+废品回收”与生态文明建设两者有着相互促进作用,也是相互统一的关系,通过“互联网+废品回收”不仅加快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利于生态文明的高质量发展,也可以保护现有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还可以为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2009年3月6日,国家商务部初步通过对永康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的验收。考核组一行对东库废钢收购站、废塑料收购站、永丰分拣中心、芝英废旧有色金属材料市场、天河集团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考核组认为,永康市的资源回收体系已形成了特有的“永康模式”,实现了集散、利用、深加工的整个资源再生过程。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  相似文献   

3.
目前“三位一体”(回收网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回收体系模式,因集散市场功能单一、产业链短,不能带动行业走向产业化。回收网点建设适应我国国情,而集散市场成为先进的完整的回收体系的短板。按照示范基地建设标准,把集散市场改造升级为拥有深加工利用产业链,拥有平台支撑优势,能够进行资源的规模化高值化利用的产业园区。把回收和利用两大产业板块融合一体,是再生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并将再生资源行业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在2008年6月26日召开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再生资源国际合作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暨国际合作研讨会》上,  相似文献   

5.
给出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标准体系的构建及标准明细表编制的总体原则和基本方法,遵循标准体系建设方法论及相关要求,系统分析农业废弃物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及管理标准需求与现状,建立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标准体系。给出了“综合性基础标准子体系,农业废弃物回收、运输、储存标准子体系,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子体系,再生产品子体系,循环农业子体系”5个子体系和26个方面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标准明细表,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标准的完善度和先进性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垃圾分类回收的关注程度也逐步提高。《“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要求,要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相衔接的收运体系,积极构建“互联网+资源回收”新模式,打通生活垃圾回收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通道,实现“两网融合”。高校是推进垃圾分类的重要试验地。以山东财经大学为主要调研地,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方式,了解高校垃圾分类现状,在利用已有的技术设备和资源的基础上探讨并提出针对高校垃圾分类回收的项目。  相似文献   

7.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2(12):F0004-F0004
2009年11月23—24日,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与台湾绿色生产力基金会在台北举办“两岸电子废弃物资源再生发展论坛”。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电子信息司、环保部污防司、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资产管理司,以及北京、山东、湖南等省市回收处理企业代表和台湾代表共80多人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8.
日益增长的电子废弃物具有高污染性和高附加值的双重属性,在“双碳”背景下高效回收利用电子废弃物成为我国必须面临的环境管理问题。从电子废弃物的基本特征分析入手,对回收、运输、储存和再生利用环节当前面临的现状与困境进行了剖析。并围绕“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提出通过发展基于大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强化监督,加强回收体系建设构筑社会化回收网络,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资源化综合利用率,通过技术的有效融合,推进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产业化,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9.
专家介绍,未来5年,废旧商品以及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标准均着眼于“废品资源化”理念,即非仅仅满足于以往的废旧商品分类收集处理,而更强调产品经处理后的资源开发利用。例如,从废弃电器中提取铜、锡等以及从废弃电池中提取汞、锰、镉、铅、锌等再生金属,目前技术已比较成熟,相应的商业化利用前景也很广阔。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仍存在回收无序、回收利用行业发展困难等问题,而其症结在于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责任分配的不合理。在定义电子废弃物环境资源成本的基础上,对比国内外电子废弃物环境资源成本分担的现状,分析了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过程责任分担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确定责任分担原则,提出了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各相关主体的责任分担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