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型城市圈应是按照生态学原理构建的,人居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城市圈发展模式。城市圈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通过综合方式解决城市圈交通运输问题,促进城市圈规划目标的实现。以生态型城市圈的内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对生态型城市圈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分析,同时基于生态型城市圈的西安大城市圈发展目标,提出与之相契合的西安大城市圈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构架。。  相似文献   

2.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城市群的产业布局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是当代城市圈、城市群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一些城市探索自身低代价集约发展,城市间产业生态集聚,城市群网络化功能互补,力图以新理念、新机制构建区域互动共赢新优势。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制定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目标和技术政策,建立适合本国特点的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及相应技术体系,超低能耗建筑正在成为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为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标准体系,并与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相结合,更好地指导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的推广,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联盟组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圈建设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并成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劲动力和有效方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各城市圈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环境恶化、水土资源减少、能源及原材料短缺、产业结构滞后、圈内各城市发展差距加大等。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各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16~2017年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站点PM_(2.5)逐时监测数据,主要利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法和空间计量模型,从不同的时空尺度来分析武汉城市圈PM_(2.5)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年尺度上,2016~2017年武汉城市圈PM_(2.5)浓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呈中东部高、西南部低、局地略有突出的分布特征并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城市圈内部各城市PM_(2.5)污染浓度差异明显,且各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年内尺度上看,武汉城市圈PM_(2.5)浓度总体上呈"U"字型分布,冬春季污染最为严重,秋季、夏季次之,且4个季节的PM_(2.5)浓度值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现象;从影响因素上看,无论是自然环境要素还是社会经济要素均对城市圈PM_(2.5)浓度变化起重要作用,按其贡献强度依次是温度民用汽车拥有量风速能源消费水平城镇化率第二产业占比湿度节能环保支出,而森林覆盖率和海拔高度对PM_(2.5)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直接效应;从大气污染物本身关系上看,PM_(10)直接作用于PM_(2.5)的浓度变化,且起关键性的作用,CO和NO_2则主要是通过PM_(10)对PM_(2.5)浓度间接地产生影响,而O_3对PM_(2.5)浓度影响较小且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徐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用 5至 10年的时间将徐州市建成特大城市和以徐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城市圈。在构筑建设特大城市和城市圈的新蓝图中,徐州市把改善环境质量,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作为规划的关键一环,力争 2~ 3年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到 200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徐州市决定到200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江苏省环保厅  相似文献   

7.
《环境工作通讯》2008,(8):37-38
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重工业和制造业集中的老工业基地,面对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趋势,要在新一轮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有所建树,必须通过战略创新和体制创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路。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1987—2009年城市发展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发展导致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和环境破坏,促使人们对城市发展模式及动力进行分析和研究。运用遥感监测手段,选用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遥感数据,提取了武汉市1987—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居住用地的分布特征和面积,并结合其他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完成了武汉市22年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居住用地特征的对比和分析;另外选取人口、经济、流动人口、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城市圈规划5个因素,完成了武汉市城市发展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发展初期人口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中期城市经济增长为主要因素,后期则是政府规划和引导决定了城市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绿色经济”政策的困境与改革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建立低能耗、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增长模式,已成为政府的重要战略任务。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如何完善"绿色经济"政策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土地资源属性出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测度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利用Tobit 模型对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是土地质量、结构、数量和禀赋等特征异质的综合反映,其中土地质量和结构异质是主因;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数区间为[0.015, 0.737],可分为高异质区、中高异质区、一般异质区、中低异质区、低异质区5 个梯度区;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呈现出“中心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各异质梯度区内研究单元数量和面积差异明显;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对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产业比重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能够降低城市圈土地资源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武汉城市圈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以武汉城市圈已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发生的地质灾害作为评价对象,应用GIS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武汉城市圈地质环境质量的岩石环境、土壤环境和水环境三个子系统分别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影响各子系统的主要因子,建立了子系统层次结构模型和质量指数数学模型,得出了各子系统的质量指数,从而评价各个子系统的质量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圈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12.
王尧  田永英 《环境保护》2020,48(13):29-33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涉及领域众多。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进展与合作,尤其是我国在城市建设领域,针对城市气候风险,积极推进的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生态修复、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城市绿道建设等重点工作,并提出下一步为适应气候变化,城市需要建立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评估体系、及时总结气候适应试点经验、继续深化国际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环境保护是武汉城市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中之重,当前武汉城市圈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两型社会的建设。文章分析了目前武汉城市圈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环境管理机制不顺畅、环境执法中市场作用发挥不足、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滞后、“重污染防治、轻生态保护”的观念盛行等,最后,本文从法治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目前环境问题的合理化对策。  相似文献   

14.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社会发展应具备全面、协调、可持续性。从环保角度对在新的历史机遇期,营口开发区应如何拓展发展思路提出应尽快确立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普及城市环境作为资产来经营理念、严守“低污染、低能耗、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引进原则、大力推行ISO14000环管体系认证工作及提高市民环保意识等几点建议,对开发区的持续发展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通 《环境保护》2012,(1):36-37
湖北省是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胡锦涛总书记指示,要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迈进."十一五"期间,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北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牢记嘱托,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实现了全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6.
能源是经济命脉,但能源的碳耗用量高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节约利用能源,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人类能源在后石油时代的必然方向。在后工业经济时代,能源战略同时承载着减排和低碳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唐林 《环境保护》2007,(9A):58-59
当前,我国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已经开始从工业点源逐步转变为城市生活污水污染,如何经济有效地解决生活污水的污染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城市现行的污水处理技术大多面临高额投入的难题,迫切需要低能耗,生态型的污水处理技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人-资源-环境和谐共生的原则,从地学角度对武汉城市圈地质环境的优势利用与脆弱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方略。  相似文献   

19.
李莹 《环境》2008,(12)
TIPS:走进再生纸 再生纸是利用废纸作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其原料中的废纸纸浆比例为60%-100%,因而被誉为低能耗、轻污染的环保型用纸。目前,许多国家、地区已经生产和使用的再生纸张中,再生复印纸的原料就是办公用纸、胶版书刊及装订用纸等几类原本纸质相对较好的城市废纸。  相似文献   

20.
城市是环境、经济、社会的复合体与基本单元,美丽城市建设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和途径。本文在城市系统、城市形象、城市美学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美丽城市建设的自然、环境、人居、经济、人文、生活等六大系统框架,提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原则。结合美丽杭州建设战略研究,提出了三大战略重点、四大战略途径和六大战略任务的总体框架。提出美丽城市建设需要重视格局、结构、质量的内在约束引导机制、区域分类指导机制以及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建议.为姜丽城市建设提供券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