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饮水中有机浓集物的致突变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外,尤其美国,在饮水中有机物的分离鉴定,饮水中有机浓集物致突变性鉴定以及饮水污染与人类癌症关系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我国尚未见有关饮水中有机物致癌、致突变可能性的报道.为了在饮水中有机物的浓集方法和致突变鉴定方面进行探讨,我们选择有机物污染较严重并以地面水为主要供水源的某市自来水厂,于1981年8月初分别在所属A厂和B厂浓集出厂水样,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有机致突变组分的化学分离及其致突变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有机化学品的污染日趋严重。近年来发现许多饮用水受到了有机物污染,1980年以来,我们对某市饮水进行了有机物浓集物的研究,应用Ames试验和原生动物刺泡突变试验进行了致突变活性鉴定,获得阳性结果,其活性大大高于美国六大主要城市饮水平均活性。在此基础上,从1982年至今,我们又对饮水有机浓集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对重庆市大气和饮水中有机提取物的致突变性进行了抽样调查和评价。试验结果显示,两环境中的有机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致突变活性。比较而言、大气中有机提取物的致突变活性较饮水强、作者在分析和讨论了两环境中诱变物的来源及可能对人群健康产生的潜在危险以后,建议有关部门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或减少有机物对我市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在20世纪以前,通过饮水对人类产生危害的主要是霍乱、伤寒等经水传播的肠道传染病。到20世纪中叶,日本由于水体受到重金属汞、镉的污染而造成震惊世界的水俣病和骨痛病事件。到了7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新奥尔良自来水中检出66种有机物。以后随着监测方法提高,在自来水中测出有机物越来越多,最近有报导达700多种,它们之中有些是致突变和致癌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远期危害。为此,近年来各国学者进行了一些饮水与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饮水污染与肿瘤死亡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例如,我国苏德隆教授报导江苏启东居民肝癌发病率与水质污染有一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鄱阳湖平原地下水的有机物污染状况,采样并分析了该区地下水中14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与10种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的含量,利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平原地下水的这些有机物的检出率为3. 03%~27. 27%,其中14种VOCs的检出率为6. 06%~15. 15%,10种SVOCs的检出率为3. 03%~27. 27%,部分区域地下水受有机物污染,主要污染物为1,1,2-三氯乙烷、苯并(a)芘和萘;使用内梅罗多项指标的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污染程度,区域有机物污染特征分为无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以及严重污染四个等级,污染源主要来自杀虫剂、石油化工企业和垃圾填埋场;有机的致癌物质通过饮用途径产生的健康风险远大于非致癌物质的健康风险,其中三氯乙烯、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1,1,2,2-四氯乙烷、1,2-二氯丙烷、1,1,2-三氯乙烷、苯并[a]芘等通过饮水产生的致癌风险水平分别为最小可接受水平10-6的7. 06、1. 06、18. 7、54、1. 64、14. 4、2. 87倍,a-六六六通过饮水途径引起的致癌风险水平甚至高达1. 03×10~(-4),是区域地下水中主要致癌风险物质。研究成果可为鄱阳湖平原地下水水质污染状况研究及治理监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为其他区域地下水有机物的监测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有机物对水体的污染,是当前水质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有机物污染中可能存在致突变物、致畸物甚至致癌物的污染.本文以理论研究为依据,针对有机污染原水的强化混凝处理,在确定最佳混凝剂并分析了影响混凝效果因素的基础上,对高效混凝沉淀工艺在实际应用中的强化效能进行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国水源水污染严重,多呈复合污染的问题,因此,对常用的氧化剂氧化复合污染的原水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三种水处理药剂臭氧、高锰酸钾和氯对有机物、氨氮和锰的处理效能及抗污染负荷的研究,并进一步从安全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可以部分去除水中消毒副产物前驱物,适合复合污染水体;若利用臭氧预氧化,更适用尤以有机物污染严重的水质;预氯化将导致水中消毒副产物生成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煤粉掺造纸黑液的燃烧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碱法造纸黑液是造纸厂的废水,量大污染严重,人们用了很多办法都难于解决,为此,我们利用造纸黑液掺入煤粉中燃烧,不仅消除了造纸黑液的污染,而且还节煤固硫,使用简便,效果显著。用碱法以植物纤维为原料制浆造纸的黑液,均由有机物与无机物两部分组成。有机物包括:植物纤维原料溶出的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降解物等,这是产生热值的主要能源。无机盐包括:游离的氢氧化钠、硫化钠、碳酸钠、硫酸钠、二氧化硅等。根据制浆原料和生产的工艺条件的不同,黑液固体物中有的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组分比例也不同,一般有机物占7O%,无机物…  相似文献   

9.
饮用水中微量有机物的去除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凌波 《环境保护》1993,(9):15-15,4
目前,已能检测到水源水中有2221种有机物;饮用水中有765种,其中致癌物20种,可疑致癌物23种,促癌物18种,致突变物56种。这些“三致”物质中大部分为挥发性有机物,其含量约为水中有机物总量的10%。世界各地对受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富集提  相似文献   

10.
滇池水中有机物去除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水处理工艺,加氯消毒副产物多,饮水中有机卤代物对健康不利。通过臭氧、活性炭及投加粉末活性炭等实验对以滇池水为源水的饮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有一定效果。根据这一生产性试验,本文讨论了滇池水深度处理结果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比较国产CAD-40树脂与XAD-2树脂吸附有机物的回收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饮水或废水中的有机物及致突变物,是饮水卫生和环境保护重要的工作。但是这些物质含量极少,直接分析很困难,因此测定前要对样品进行浓缩和分离。 近年来国外应用XAD-2、XAD-4等大网状树脂作吸附剂,对河水、井水、海水中的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交通干道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使用Tenax管在常温下富集采样 ,研究了南京市交通干道大气环境中苯系物的污染状况和季节变化规律 ,监测过程历时 1年。同时在中山陵设点采样 ,以作背景研究。经过GC/MS联用仪分析测定 ,共检出 140多种挥发性有机物 ,其中含量较高的是苯系物。结合获得的大气中苯系物的比值以及采样点的周围环境 ,对苯系物进行源分析 ,表明苯系物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的排放 ,其污染程度与气候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尤其是臭氧污染问题逐步显现,加强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防治是当前改善大气环境的主要手段,国家近年来先后密集出台了诸多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措施。本文针对当前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测监管控制标准、监测仪器、监测方法、监管方式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规范挥发性有机物定义,明确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的关键指标,尽快完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管标准体系,加快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技术体系研究,强化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董秉直  高昊旸  胡孟柳 《环境科学》2018,39(6):2732-2739
研究臭氧、粉末炭以及它们的组合作为超滤膜的预处理,控制膜污染以及去除有机物的效果和机制.结果表明,臭氧主要氧化强疏组分的大分子有机物,将其转化为中分子和亲水性的小分子.臭氧可有效控制膜污染,表明大分子的疏水有机物是主要的污染因素.粉末炭可吸附小分子有机物,也可缓解膜污染,说明小分子有机物也对膜污染有所贡献.臭氧与粉末炭的组合不仅有效控制膜污染,还可强化有机物的去除,它们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浅析我国家用饮水净化器的技术现状及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论述了饮水供应水质不佳基础上,对目前市场净水器作了技术现状分析,对有机物污染等提出“活性炭+膜法”与“光氧化法”是将来发展的实用技术的观点,最后对未来城市供水做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6.
在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secondary effluent organic matter,EfOM)的微滤过程中,多种因素均与膜的有机污染相关,比如总有机物的含量,溶解性有机物的亲疏水性组成等.本文主要研究了在二级出水微滤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的膜污染,以及预臭氧化对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性质的影响进而对膜有机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宜昌国控酸雨监测点位采用智能降水监测仪收集2016年5月-2017年4月的自然降雨和人工增雨,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石墨板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元素含量;使用SPSS等软件制图分析元素和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变化趋势、自然降雨与人工增雨中待测物含量的不同及城区与郊区降雨中待测物含量的差异,探讨元素和挥发性有机物对地表水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宜昌降雨中待测物含量最大的时段是秋冬季,不同待测物在城区和郊区降雨中的分布不一致,人工增雨中待测物含量与自然降雨差异较小,所有降雨中待测物均未对地表水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8.
臭氧/混凝预处理工艺降低膜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亚丽  董秉直  高乃云 《环境科学》2010,31(7):1516-1519
采用臭氧和混凝工艺分别处理黄浦江原水后进行MF膜过滤试验,考察2种预处理工艺对有机物的作用,进而考察其对MF膜过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预处理工艺都存在一个使膜污染下降率达到最大的最佳投药量.2种预处理工艺中,混凝降低膜污染的效果要好于臭氧,这主要与2种预处理工艺所去除的有机物性质有关.黄浦江水中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3×103~5×103范围内,膜化学清洗液的分析表明造成膜污染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4.5×103附近,臭氧对相对分子质量在3×103附近的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好,而混凝主要去除5×103附近的较大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物,因而混凝对这部分污染膜物质的去除效果要好于臭氧,从而有效降低了膜污染.  相似文献   

19.
董秉直  王劲  喻瑶 《环境科学学报》2014,34(5):1157-1165
本文采用有机物的组分分析、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三维荧光等分析手段,研究了青草沙水库和滆湖原水的膜过滤通量的表现,探讨了膜污染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中亲组分有机物造成的微滤膜和超滤膜的通量下降最为严重,而疏水性有机物对通量的影响甚微.滆湖水对微滤膜的通量下降较青草沙水库水严重,而青草沙水库水对超滤膜的通量下降较滆湖水严重.膜污染机理的分析表明,微滤膜污染主要由膜孔堵塞造成,而超滤膜的通量主要受大分子有机物形成的滤饼层的影响.三维荧光分析表明,蛋白质类的有机物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物质.  相似文献   

20.
各地信息     
上海市环保所又完成两项课题研究上海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不久前完成了“上海地区饮水的氮污染调查与分析”及“环境硒与人体健康”两项研究。“上海地区饮水的氮污染调查与分析”课题主要调查了上海地区氮污染情况,联系了消化道癌症地区聚集性分布,加以分析;同时测定了日常饮用的水体中的“三氮”含量,提出了预防人体氮污染的建议和措施。该课题较全面地研究了上海市饮水氮污染的状况,为进一步研究饮水中氮含量和健康、癌病的关系、氮污染与癌症发病地理的相关性以及对居民的饮水卫生、进一步改善水质、防止氮污染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