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淀粉聚乙燃膜在受控条件下的好氧生物降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连爽  杜予民 《环境科学》2000,21(3):107-109
采用土埋、真菌生长和CO2释放试验分别测定了几咱淀粉聚乙烯膜的生物降解性。试验结果表明,膜的生物降解性与膜中的淀粉含量正相关,并受膜比面积大小的影响。在受控条件下,含淀粉6%~30%的经28d降解后,降解质量变化率在0.6%~12.4%范围内,其CO2释放量为0.02~0.15mg/mg膜,中的聚乙烯组分不仅本身难被生物降解,而且还抑制微生物对其淀粉组分的降解。CO2是淀粉聚乙烯膜好氧生物降解的降  相似文献   

2.
陈敏  倪哲明  周碧  袁贤鑫 《环境科学》1995,16(6):24-25,28
将汽车排气管中收集到的烟灰与不同催化剂混合组成干混试样。利用TG-DTA技术,考察了不同催化剂对烟灰的助燃作用。发现催化剂存在时烟灰的燃烧特征温度Tmax有较大程度的降低。催化剂的助燃活性:NiO/Al2O3〉CuO/Al2O3〉V2O5/Al2O3〉Pd/Al2O3〉Ag2O/Al2O3〉Cr2O3/Al2O3〉CeO2/Al2O3,与金属氧化物的生成焓(-ΔH)有一定对应关系,随着-ΔH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微域培养中土壤深度,油水添加次序以及搅拌等因素对石油降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域中随着土壤深度由4mm增加到32mm,CO2累积释放量下降16.7T%,石油碳氢化合物降解量减少18.2%;先加水后加油可增加CO2累积释放量达36.5%,TPH降解量提高21.5%;搅拌可以增加CO2释放与TPH的降解。  相似文献   

4.
淀粉聚乙烯膜在受控条件下的好氧生物降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连爽  杜予民  张甲耀 《环境科学》2000,21(3):107-107-109
采用土埋、真菌生长和 CO2 释放试验分别测定了几种淀粉聚乙烯膜的生物降解性 .试验结果表明 ,膜的生物降解性与膜中的淀粉含量正相关 ,并受膜比面积大小的影响 .在受控条件下 ,含淀粉 6%~ 30 %的膜经 28d降解后 ,降解质量变化率在0.6%~ 12.4%范围内 ,其 CO2 释放量为 0.02~ 0.15mg/mg膜 .膜中的聚乙烯组分不仅本身难被生物降解 ,而且还抑制微生物对其淀粉组分的降解 .CO2 是淀粉聚乙烯膜好氧生物降解的终产物 ,可以作为评估膜生物降解性的一个可靠指标 .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钛膜光催化氧化苯酚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钛酸丁酯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在玻璃纤维布上制备了TiO2膜。分别以主波长253.7nm的15W紫外线杀菌灯和主波长365nm的15W兰黑管荧光灯作为光源,利用所制TiO2膜对不同起始浓度的苯酚水溶液进行了光催化氧化处理,综合分析了苯酚去除率,TOC去除率和吸光度-波长扫描曲线。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形态的PHAs薄膜(聚β-羟基丁酸(PHB)及β-羟基丁酸与β-羟基戊酸的共聚物(PHBV)膜),在各种环境(如土壤和水体)的不同条件下,对膜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降解机制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PHAs膜具有生物降解性,在无菌条件下不能被降解;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不同土壤和水体,PHAs膜的降解情况不同;不同的条件,如pH、温度,对环境中PHAs膜的降解率有着不同的影响;PHB膜的生物降解速度比PHBV膜快;PHAs膜的厚度对其降解能力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Fenton试剂与染料溶液的反应   总被引:71,自引:1,他引:70  
Fenton试剂与酸性、活性、直接、阳离子、分散和还原6类18种染料反应进,前4类染料在180min内完全脱色,TOC浓度均显著下降。后2类染料的脱色率很低,TOC浓度降低不多,研究了不同金属离子与此外光的催化下,T2O2对染料罗丹明B溶液的氧化反应。催化的结果为:Fe^2/UV〉Cu^2+/UV〉Fe^2+〉Cu^2+〉Mu^2+/UV〉Ag^+/UV〉Mn^2+〉Ag^+,通过与还原蓝RSN溶  相似文献   

8.
无水条件下气相三氯乙烯的光催化降解机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无水条件下气相三氯乙烯的光催化降解反应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三氯乙烯的降解产物对HCl,CO2及其Cl2,,光催化降解速率方程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公式,提出了无水条件下TCE的光催化降解机理为空穴直接氧化机理。  相似文献   

9.
Fe~(2+)-H_2O_2法处理DSD酸生产氧化母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DSD酸氧化母液的可生化降解性,将废液先用有机絮凝剂TS-1(一种季胺盐)处理,TS-1的投加量为3g/L,其后用Fe2+-H2O2法氧化,Fe2+和H2O2的量分别为150mg/L,7g/L,废液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可达64%和62%。经处理后的废水,其BOD5/COD≈0.3,可以认为已达到生化处理的要求。当H2O2的投量为2g/L,经Fe2+-H2O氧化处理后的废液,再用FeCl3进行两级混凝处理(FeCl3的投加量分别为sg/L和2g/L),则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可达90%和95%。  相似文献   

10.
农膜残留田中完全降解约需200-400年,除法规限制,回收利用,掩埋和焚烧外,根本出路在于发展降解塑料,目前国内外研制的有光降解性,生物降解性和可溶性几大类塑料,其中以生物降解性的较多,有直接由天然高分子材料制造生物合成,化学合成的完全生物降解膜和物理改性淀粉填充,化学改性淀粉填充及光,生物降解等不完全生物降解膜。  相似文献   

11.
南海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海10个采样点采集到的样品为研究材料,以石油降解率为筛选依据,初筛获得52株石油降解菌,从中进一步筛选出6株对石油烃有降解能力的细菌,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对筛选得到的6株菌进行初步鉴定,并使用GC-MS内标法测定降解产物,对降解菌的降解特性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重量法筛选出来的6株细菌对石油的降解率为20%~55%.与Genbank中的16S rRNA基因序列BLAST对比结果显示,所筛选出的6株菌株中,3株菌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2株菌株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1株属于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降解特性分析表明,所筛选6株菌的烷烃降解率均在40%以上,多环芳烃降解率均在70%以上,其中,菌株B08500m-3对石油中总烷烃和总芳香烃的降解效果较好,降解率分别为75%和87%.  相似文献   

12.
润滑油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HVI 500润滑油为唯一碳源进行选择性富集培养,从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3株菌,分别命名为SN0901,SN0902和SN0903. 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含HVI 500润滑油培养液的ρ(CODCr),用以评价分离菌对润滑油的降解能力. 结果表明,由于润滑油降解而使培养液ρ(CODCr)降低,即3株菌均为HVI 500润滑油降解菌. 根据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初步确定3株菌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和博德特氏菌属(Bordetella). 采用倾注平板法对不同温度下降解菌的菌落计数,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不同pH下培养液的ρ(CODCr). 结果显示,温度和pH对菌株降解作用影响显著,3株菌最适宜的降解温度为30~34 ℃,pH为6.0~7.8,但每株菌的最适宜降解温度和pH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铜绿假单胞菌NY3 2个烷羟化酶基因alk B1和alk B2基因在该菌代谢四溴双酚A中的作用,研究了野生NY3菌及其突变菌株(NB1D、NB2D及NB12DD)对四溴双酚A好氧降解特性.研究表明,NY3、NB1D、NB2D及NB12DD菌株均能以四溴双酚A为单一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并对四溴双酚A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降解.NY3菌中alk B1基因和alk B2基因的缺失对NY3菌株在四溴双酚A中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而且alk B1基因和alk B2基因在NY3菌降解四溴双酚A中起一定的作用,但不完全,说明NY3菌中还存在其他影响四溴双酚A降解的基因.缺失alk B2基因的突变株NB2D在高浓度的四溴双酚A溶液中降解转化率最少,说明alk B2基因的缺失,对NY3菌降解高浓度四溴双酚A碳源更重要.加入同一易降解共代谢碳源,野生株NY3菌及其各突变株生长特性无明显差异,然而,因共存碳源种类不同,同一菌株细胞生长量、对四溴双酚A降解及其脱溴效率等特性差别明显.加最佳共代谢碳源乳酸钠的体系内,突变株NB2D存在下易积累中间产物3,3',5-三溴双酚A和2-溴-4(异丙基-溴苯)-苯酚等直接脱溴产物,说明alk B1基因可能为NY3菌株代谢四溴双酚A脱溴时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4.
实验从河北省唐山市柳赞镇冀东油田油井污水中筛选出8株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降解菌株(编号为T1-8),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以及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这8个菌株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Bacillus safensi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pulmonis)、鲁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i)、纺锤芽孢杆菌(Bacillus fusiformis)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采用无机盐培养基,以华北任丘油田原油为唯一碳源,分别对上述8种菌株进行原油降解能力测试,通过为期7d的降解,其相对应的降解率分别为67.14%、43.13%、30.37%、24.74%、43.00%、37.94%、55.28%和14.51%,而且其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冷杆菌对原油具有降解能力为首次报导。后续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了影响降解率的单因素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pH为7、初始原油浓度为5g/L和菌液接种量1mL(约1.8×1010cfu/mL)时铜绿假单胞菌对原油的降解率达到其最大值67.14%。  相似文献   

15.
硫酸盐还原菌对X60钢CO2腐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PI-RP38培养基,从油田含油污水中分离出硫酸盐还原菌(SRB),研究了该菌种的生长特性。用腐蚀失重实验和电化学手段系统地研究了CO2饱和的油田污水中SRB对X60钢CO2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SRB最佳生长温度为30℃,最佳生长pH值为7.5;30℃时SRB的存在减缓了CO2腐蚀,此温度下SRB细胞、胞外聚合物和腐蚀产物能够形成致密膜层,腐蚀产物主要是FeS和FeCO3;随温度升高,SRB的存在会加速CO2腐蚀,且SRB与CO2之间产生协同作用,促进基体材料的腐蚀破坏。  相似文献   

16.
芴降解优势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某焦化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能以芴为碳源和能源生长的细菌(命名为W-2),在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基础上,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学分析的方法,鉴定菌株W-2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考察了菌株W-2在液体培养基体系内对芴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该菌株对芴具有良好的降解特性,在初始芴浓度为40mg/L,接种量10%(V/V),pH 7.0,温度30℃条件下,接种该菌11d后,芴的降解效率达到86.0%,说明该菌在芴污染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降解是废旧聚苯乙烯塑料(polystyrene,PS)最具持续性的处理方法.嗜热微生物具有较高的生物转化效率,可有效促进有机固废的降解,然而目前对嗜热微生物介导的PS塑料降解缺乏深入地研究.本文以堆肥中分离的1株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FAFU011菌株(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FAFU011)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PS的降解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FAFUA011可以将PS作为碳源进行生长,并在其表面形成稳定的生物膜;经过56 d的处理后,FAFUA011可使PS塑料膜的质量下降4.2%,重均分子质量和数均分子质量分别降低17.4%和18.2%;SEM分析表明,FAFUA011可造成PS表面产生侵蚀坑洞;XPS和接触角分析结果表明,经过FAFUA011的作用,增加了PS表面含氧结构的种类和数量,并改变了PS表面的亲水性能,从而有利于微生物在PS塑料表面的定殖,并进一步促进PS生物降解;基于2D-COS分析,确定了PS降解过程中官能团随时间变化的顺序为:1491 cm-1(C—H) > 1450 cm-1(C—H) > 1601 cm-1(C=C) > 1027 cm-1(C—O) > 1068 cm-1(C=O) > 1366 cm-1(C—OH).本研究结果表明FAFU011能够促进PS塑料的嗜热生物氧化降解.  相似文献   

18.
Worldwide extensive use of plasticized plastics has resulted in phthalates pollution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Nitrates from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re also widely disseminated in the soils, natural waters and wastewaters. Dimethyl phthalate (DMP) biodegradation by activated sludge cultures under nitrate-reducing conditions was investigated. Under one optimized condition, DMP was biodegraded from 102.20 mg/L to undetectable level in 56 h under anoxic conditions and its reaction fitted well with the first-order kinetics. Using th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LC-MS) analysis, mono-methyl phthalate (MMP) and phthalic acid (PA) were detected as the major intermediates of DMP biodegradation. When combined with the determination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Cr) removal capacity and pH, DMP was found to be mineralized completely under anoxic conditions. The biodegradation pathway was proposed as DMP → MMP → PA → … → CO2 H2O.The molar ratio of DMP to nitrate consumed was found to be 9.0:1, which agrees well with the theoretical stoichiometric values of DMP biodegradation by nitrate-reducing bacteria. The results of the non-linear simulation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pH and temperature for the degradation were 7.56 and 31.4℃,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9.
降解微囊藻毒素菌种的筛选和活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研究了滇池底泥和表层水体中的微生物菌群降解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s)的能力差异,发现底泥中的微生物菌群对MCs有更强的生物降解能力.采用从滇池水华蓝藻细胞中提取提纯的微囊藻毒素作为微生物生长的唯一碳源和氮源,先后经过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培养后,通过挑取单克隆菌落,分别从底泥中筛选出了能够降解MC-RR和LR的5种不同微生物菌种.其中筛选的菌种D降解MCs的能力最强,在3 d内可将初始浓度分别为60.1 mg·L-1和38.7 mg·L-1的MC-RR和LR全部降解,日均降解MC-RR和LR的速率分别高达20.0 mg·L-1和12.9 mg·L-1.  相似文献   

20.
以从西安污水处理厂筛选所得的3株布洛芬降解菌株I2(克雷伯氏菌)、I4(假单胞菌)和I14(不动杆菌)为研究对象,探索其生长特性及对布洛芬同系物降解的广谱性.结果表明,3株菌对7种选定的布洛芬同系物均有降解作用,但降解能力表现出一定的差异.I2、I4菌株的降解能力优于I14菌株,对7种布洛芬同系物的最高耐受浓度均在300 mg·L-1以上.3株降解菌都对布洛芬同系物中的间苯二酚有良好的耐受能力,最高耐受浓度均在1000 mg·L-1以上,I2菌株甚至达到2500 mg·L-1;3株降解菌对于邻苯二酚、对苯二酚的耐受程度最差,其中,I14菌株在对苯二酚达到100 mg·L-1时就会死亡.I2、I4菌株可作为布洛芬及其同系物降解的优良备选菌株,用于进一步研究多重污染治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