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植被格局对森林水文过程具有显著影响,量化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的产流产沙特征很有必要。为探究天山北坡山地森林产流产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依托天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依据植被类型、林龄、郁闭度、人工林管理方式设置坡面径流观测场14个,对产流产沙量进行了6年的观测,结果表明,(1)各样地的产流产沙量在年际间随降雨量有较大差异,降雨量与产流产沙量相关性显著,并呈多项式分布(P=0—2.952×10~(-7),r~2=0.464—0.698)。(2)裸地的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P0.001);天然林中,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降低,而土壤侵蚀模数在不同林龄间无显著差异(P=0.089—0.984);郁闭度为0.2和0.4的天然中龄林的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显著大于郁闭度为0.6和0.8的天然中龄林(P=0.008—0.021);人工林不同管理方式间产流产沙量无显著差异(P=0.657—0.992)。(3)通过径流系数、侵蚀模数与其影响因素的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平均株高、郁闭度、冠层活枝高,土壤饱和含水量、枯落物厚度与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呈现负相关关系(r=-0.592—-0.842)。研究结果表明在天山北坡山地森林植被覆盖会减小森林地表径流量,而乔木林具有良好的减沙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汶川地震后滑坡体的植被恢复状况及驱动因子,于2012年8-9月在都江堰市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地震滑坡体上的植物物种组成、生长状况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共调查了127个10 m×10 m样方;并利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了影响滑坡体自然植被恢复的关键因子.结果显示:(1)滑坡体生长的维管植物有38科67属75种,以菊科(13种)和蔷薇科(7种)物种最为丰富,其余科的种类都较少;(2)物种生活型方面,草本植物种类最多,有47种,占总数的62.67%;其次为木本植物,有25种(包括灌木19种,小乔木6种);藤本植物仅3种;(3)滑坡体植被类型主要为灌丛及灌草丛,进一步可划分为10个群系,主要以灌丛为主,川莓(Rubus setchuenensis)和光滑悬钩子(R.tsangii)为主要的建群种,在滑坡体上常构成单优势片层或混合生长形成共优种;(4)植被总盖度大于30%的样方占62.99%,最高达85%;植被平均高度超过1 m的样方占60.63%,最高达2.5 m;植物物种数超过5种的样方占84.25%,最多的有17种;(5)广义线性模型结果表明,坡度、样方位置、距林缘最近距离以及地表砾石盖度为影响滑坡体自然植被恢复的关键因子:坡度越大,灌木盖度越低,植物物种数也越少(B0,P0.001);砾石盖度越高,植被总盖度、灌木盖度和植被平均高度都越低,植物物种数也越少(B0,P0.05);距林缘最近距离越远,植被总盖度和平均高度都越高(B0,P0.05);残留植被盖度越高,灌木层的盖度也越高(B0,P0.05);位于滑坡体下部样方的植被总盖度显著高于中部和上部(B0,P0.01).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后滑坡体上的植被大多都能够进行自然恢复,并逐渐向灌木和乔木林方向正向演替,但不同区域的恢复速度和建群种会存在差异;次生演替初期,小尺度范围内地形条件及地表基质状况的差异性对植被的恢复状况以及演替进程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城市频发暴雨过程中,地表径流携带大量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对水环境质量影响极其显著。以广州市帽峰山的水文试验场为基础,对比观测了林区3种下垫面类型(草地、水泥、沥青)的暴雨径流,及2种森林生态系统暴雨水文过程中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特征,解析不同地表下垫面及森林生态系统对暴雨产流PAH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市区及林区10次暴雨∑16PAHs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26.1、112.7ng·L~(-1),市区暴雨中PAHs较林区高13.4ng·L~(-1)。(2)不同地表垫面径流中PAHs的污染负荷为沥青地表水泥地表草地地表,与林区暴雨中∑16PAHs相比,草地及水泥地表垫面分别表征出32%、13%的滤除效应,沥青地表垫面表征出111%的增加效应。(3)相对林区暴雨,阔叶林、杉阔混交林两种森林生态系统总径流∑16PAHs质量浓度分别下降了45.43、69.64ng·L~(-1),滤除效应分别达到40%、58%。阔叶林林冠层吸附了暴雨中14%的∑16PAHs,其地表层向径流中贡献了17%的∑16PAHs;杉阔混交林地表径流∑16PAHs浓度较暴雨低32%。本研究反映出广州市植被下垫面可有效滤除暴雨有机污染物,结果可为珠三角以及其他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人为活动干扰较为强烈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开展不同营林措施对林下层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对于解决大尺度林下生境保护与小面积森林经营的矛盾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也符合林区的现实需求。本研究针对东北国有林区的典型性和特殊性,于2013—2015年夏季调查了小兴安岭3种主要营林措施(割灌抚育、采伐和林下种植)对森林下层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及林下层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草本层物种更容易受到人类管理活动的影响,其物种组成的变化大于灌木层的变化;3种经营措施都会降低灌草层盖度,种植样地灌草层高度和盖度下降最显著,相比对照组,其灌木和草本层盖度分别降了40%和54%;割灌时间越久,灌木层高度越高;3种经营措施均降低了物种多样性,其中种植作业的干扰最强烈,种植措施对灌木层的破坏高于草本层;生物量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2010年割灌样地、对照样地、采伐样地和种植样地,其值分别为2.1、2、1和0.4 kg?m~(-2)。本研究发现割灌抚育、采伐、林下种植等措施对森林下层植物组成、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整体而言,种植方式的干扰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5.
基于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天然次生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及过熟林生物量调查,探讨了不同龄组山杨天然次生林单株木、林分、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的生物量及群落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大,山杨天然次生林木和各器官生物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树干所占比例增加,中龄林增加尤为明显;林下植被层、枯落物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大呈增加趋势。群落总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序列是:乔木层〉枯落物层〉林下植被层。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群落的碳储量分别为27.146 6、53.545 1、60.889 8、77.915 8、79.135 3t.hm-2,乔木层碳储量分别为22.206 5、47.215 7、52.056 3、68.445 3、68.773 1 t.hm-2,枯落物层和林下植被层碳储量平均值分别为5.814 4、2.172 7 t.hm-2。乔木层、枯落物层和林下植被层碳储量占总量的平均率分别为86.05%、10.39%和3.57%。研究认为山杨天然次生林群落碳储量随林龄增加的变化规律明显,碳汇潜力巨大;中龄林为碳储量增长迅速期,且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是林分管理的关键阶段;自然稀疏有利于促进林木生长,林分碳储量并未随林分密度下降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酸沉降对森林植物影响过程和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丰要包括如下几方而的内容:(1)概述了酸沉降作用下森林衰退的状况及其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2)总结了酸沉降对森林植物的影响过程和机理;(3)阐述了酸沉降对森林植物影响研究的模型和临界酸负荷值的确定;(4)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指山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和森林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反馈机制;酸沉降对非优势种、稀有种及低等植物的影响;酸沉降与其它环境因子对森林植物的共同影响;酸沉降的监控和预测,建立适合我斟实际情况的研究模型;将常规分析手段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加强抗性植物和指示植物的筛选工作;加强受损森林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开展酸沉降对森林植被的格局动态及森林演替动态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林伟  郑博福  胡理乐  郭建明 《生态环境》2011,20(12):1831-1835
建立林木生物量模型是估算森林生物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简称LAI)和材积与林木密切相关,是否可通过建立森林生物量与LAI或材积的相关模型来估算森林生物量,进而估算森林碳储量,值得探索。以井冈山自然保护区两种典型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分乔木层、植被层和总体(植被层+土壤层)3部分分别计算碳密度,并对它们与叶面积指数LAI和材积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总体碳密度为38.915kg/m^2,高于人工杉木林的27.460kg/m^2;两种森林类型乔木层和植被层碳密度与材积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2〉0.97),在与LAI的相关性分析中,人工杉木林乔木层和植被层碳密度与LAI相关系数达到0.7以上,相关关系显著,而常绿阔叶林各层碳密度与LAI的相关性不明显;在森林总体碳密度与LAI和材积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只有常绿阔叶林总体碳密度与材积的R^2为0.7116,达到显著水平,其它相关性水平均不显著。因此,利用材积与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相关关系来推算井冈山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方法是可行的,通过叶面积指数来推算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8.
森林采伐对地表藓类种群的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有人评估这种影响后迹地上的藓类种群状况.本研究调查了四川壤塘县4个系列采伐迹地和附近原始云杉林下3种林地优势藓类种群[锦丝藓(Actinothuidium hookeri)、塔藓(Hylocomium splendens)和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的发生频率和盖度、生物量以及维管束植物盖度和凋落物盖度,通过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分析了3个藓类种群的盖度和生物量在不同采伐迹地及原始林之间的差异,评估了其自然发展趋势,揭示了维管束植物结构参数与藓类种群盖度和生物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1)3种藓类种群的盖度和生物量在采伐迹地和附近原始林间有显著差异,但在系列采伐迹地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证实森林采伐后林生地表藓类种群显著衰退,随着迹地自然恢复进程这些藓类种群并未能逐渐恢复;2)微环境尺度上的藓类盖度和生物量在系列采伐迹地之间有较大的波动,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乔木和草本层盖度是影响藓类种群生物量的主要因子.综合分析表明,采伐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藓类自身的牛态适应性和繁殖策略综合决定着藓类种群的自然恢复能力;如果仅仅依靠迹地自然恢复过程,顶极藓类种群(塔藓和锦丝藓)是难以自然复壮的.图6表4参44  相似文献   

9.
生物多样性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渐伐可为林下更新创造有利条件,进而对林下植被多样性产生影响。在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Larixgmelinii(Rupr.)Rupr.)林区,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应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原始林为对照,研究不同林龄草类.兴安落叶松渐伐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群落恢复过程中,渐伐林灌木层多桦性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草本层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且渐伐林在灌木层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中龄林时期,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最低;而原始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林下植被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一致,均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渐伐林和原始林林下植被多样性指数均在演替中期(中龄林或近熟林)最高,演替前期和后期相对降低。对比灌木层和草本层发现,渐伐林和原始林各龄林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与原始林相比较,渐伐后群落各龄林灌木层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及草本层均匀性指数均显著增加,可见渐伐有利于林下植被的发育和多样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马尾松低效林改造恢复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四川盆地马尾松低效林改造恢复过程中林分各层次盖度、多样性指数和灌木层物种组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马尔柯夫模型可适用于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恢复重建过程的研究;四川盆地马尾松低效林可以自然恢复,但采用封育补植措施则能加快恢复进程.对马尔柯夫模型及预测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中条山东段植被垂直带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有序样方聚类法对中条山东段植 垂直带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结果为:1.落叶阔叶林带,包括4个亚带:(1)侧柏林带(500 ̄800m),(20松栎林带(800 ̄1800m),(3)栓皮林带(1400 ̄2000m)和(4)杨桦林带(1900 ̄2200m);2.山地草甸带(2100 ̄2358m)。此外,与前人的划分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有序样方聚类法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大豆种质资源对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网室人工均匀接虫条件下 ,以叶面积损失百分率为指标 ,分别于 1997年和 1998年鉴定了从 6 72 4份大豆资源中筛选的 46份抗感材料及 5份江淮与南方大豆推广良种共 5 1份对斜纹夜蛾的抗性差异表现 .结果表明 ,品种间、观测日期间、年份间抗虫性有极显著差异 ;品种与观测日期间互作显著 ;品种与年份之间互作极显著 ;年份之间抗虫性表现极显著相关 .从供试资源中筛选出一批年份间表现相对一致的高抗种质 ,其抗性优于国际常用的抗源PI2 2 76 87、PI17145 1、PI2 2 935 8.表 3参 10  相似文献   

13.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对甲胺磷的降解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连续3年(a)的试验结果表明: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对农药甲胺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其降解率是同潮带无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2-3倍;红树林土壤中存在着降解甲胺 磷的优势细菌类群,从中筛选得一株高效降解菌,其降解率可达70%以上(12d后);混合菌的降解能力优于单株菌;优势降解菌在一定浓度的甲胺磷、适宜的通气、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可发挥更佳的降解作用;在降解过程中,降解优势细菌类群有着明显菌群变化,那种一直占  相似文献   

14.
垃圾堆肥资源化若干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堆肥是目前广泛应用且能有效的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的方法之一 .国内外都提出垃圾处理要走资源化利用的道路 .垃圾堆肥化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经筛选后的以有机物为主的垃圾被用来进行堆肥 .研究结果表明 ,根据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和热值 ,当垃圾干物质的O2 呼吸强度在 96h <5mg/g时 ,采用垃圾堆肥的方式来处理垃圾要比焚烧为好 ,垃圾处理要逐步达到堆肥而实现资源化为主 ,尽量减少垃圾填埋[1] .本文将就垃圾堆肥资源化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论述 .1 垃圾堆肥的影响因素堆肥过程是多种微生物相…  相似文献   

15.
孔雀绿染料的微生物脱色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从印染废水处理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五株对孔雀绿染料有脱色能力的细菌,其中编号为3#的菌株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anthropi)的脱色能力较强。对3#菌株的脱色反应条件进行初步研究表明,3#细菌的脱色反应的pH为5-11,最佳范围pH6-7;温度10-30℃,最佳温度30℃;有氧气民政部下的脱色效果较缺氧情况下好;在最佳条件下该菌对孔雀绿染料的脱色作用较强,处理4、12、24h后,  相似文献   

16.
温度,碳,氮,磷对一株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A series of orthogonal array tests and single-factor tests were designed to study the growth of Bacillus sp. H strain isolated from Microcystis aeruginosa in the Taihu Lak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thin the experimental scop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Bacillus sp. H strain were arranged in the order organic carbon>temprature>phosphate>ammonium. Of the four factors, organic carbon and temperature mos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growth of Bacillus sp. H strain. It was also found that with the raising of temperature,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carbon or the ratio of N/P, the growth of Bacillus sp. H strain would become bett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the growth of Bacillus sp. H strain in this experiment weretemperature 30, concentration of ammonium 0.520 g/L , concentration of peptone 2.0 g/L , phosphate 0.088 g/L , and organic carbon 2.28 g/L. Fig 4, Tab 2, Ref 5  相似文献   

17.
芒苞草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芒包草(Acanthochlamys bracteata P. C. Kao)全草的甲醇撮物中分离出6个晶体,经波谱分析和与标准品对照,将它们分别鉴定为:豆甾醇(Ⅰ)、豆甾醇葡萄糖甙(Ⅱ)、7α-羟基豆甾醇(Ⅲa)和7β-羟基豆甾醇(Ⅲb)的混晶、棕榈酸(Ⅳ)、euscaphic acid(Ⅴ)、和槲皮素-3’,4’7-三甲醚(Ⅵ)。实验表明甾醇类化合物是该植物的主要次主代谢产物。这是该单种属科  相似文献   

18.
曲霉WZ-2对染料脱色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废水池污泥中分离到一株染料脱色曲霉WZ-2,它对不同染料均有较好的脱色效果。在33 ̄40℃温度范围内WZ-2对活性桃红KD-8B的脱色率为84% ̄98%,最佳脱色温度为33℃,pH值在4.0 ̄7.0范围内WZ-2对直接耐晒翠蓝GL的脱色率为83% ̄96%,最佳脱色pH为6.0,碳源、氮源及接种量对其脱色率均有影响,染料脱色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可见光区520nm处的吸收峰完全消失,而紫外光  相似文献   

19.
松胞素B对人血淋巴细胞和CHL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松胞素B对人血淋巴细胞和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分裂吉周期和微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松胞素B浓度增高过高能引起细胞微核率增高。在本研究中,对CHL细胞微核率试验以3μg/mL松胞素B较适合;而对人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松胞素B浓度以2-4μg/mL为宜,松胞表B浓度过高会提高微核背景值,降低试验的灵敏度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锦蛇属团花锦蛇(E.davidi)、绿锦蛇(E.prvsina)和三索锦蛇(E.radiata)3个种的核型和Ag-NORs,团花锦蛇的型2n=36(8V+6sV+2I+20M),绿锦蛇的核型2n=36(7V+7sV+2I+20m),三索锦蛇的核型2n=40(6V+3sV+2sI+5I+24m);①团花锦蛇和绿锦蛇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与此属大多数咱的相似,;②此种为雄性,未见染色体异型。③A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