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灾害学》1994,(2)
国际减灾日的口号是这样确定的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236/44号决议,规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每年的减灾日主题(口号),由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科学技术委员会根据IDNDR活动的...  相似文献   

2.
该主题的目标是取得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例子,以使社会可能减轻地震、飓风、火山喷发、海啸、洪水、干旱及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易损性。关于如何减轻易损性的专门信息包含在以下次一级的主题中: 科学技术在减轻灾害中的作用 建设抗灾的基础结构 动员地方社区开展减灾 这些信息将来自于当代和以前的重大灾害;如果当前灾害的趋势持续下去,还要取自未来的规划,以及可能抵御这些灾害的解决办法。 2001年 10月 10日国际减灾日将是持续了一整年的世界减灾活动的高潮。联合国要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三突出全球的减灾活动。这天,在日内…  相似文献   

3.
周可兴 《灾害学》1999,14(3):76-77
由联合国系统和中国民政部共同举办的“自然灾害管理国际研讨会”,于1999年6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现将这次研讨会情况分四方面介绍如下:(一)这次会议得到了中国政府和联合国的高度重视。国家主席江泽民向研讨会发了贺信,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管理和减灾工作,确立了减灾在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高度评价了联合国开展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所取得的成就。22个国家的39名代表和20多个联合国机构与国际组织的30名代表以及59名中国代表和有关特邀人士共百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一致认为…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上海市科协、上海灾害防御协会、北京减灾协会、天津灾害防御协会联合发起,并由上海灾害防御协会主办的 《21世纪(首届)京、津、沪城市发展与综合减灾论坛》于 2000年 10月 11日至 1 3日在上海市科学会堂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韩正代表市委、市政府在开幕式上致词;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地震局副局长汤泉出席会议并在会上作了总结讲话,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灾害防御协会会长陈正兴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并主持了会议。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念祖和市有关方面负责人到会。 来自北…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为了宣传联合国制定的今年国际减灾日“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的主题,决定在今年减灾日向全世界出版、发行主题为减轻儿童灾害的彩色纪念专刊《认识自然灾害——为您和您的朋友准备的游戏和辅导材料》。并在中国印制中  相似文献   

6.
科学界如何在减灾教育中发挥作用——科学协会在减灾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HermamTh.Versfappen(国际科联,国际减灾十年特别委员会主席)1990年10月,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召开的全会上,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成立了ID-NDR特别委员会。这一决...  相似文献   

7.
“国际减灾十年”动态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莫斯科召开1996年3月20日~24日,在莫斯科召开了IDNDR第七次科学技术委员会会议。会议的主要议程是:1)审议联合国IDNDR秘书处工作报告;2)通报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和联合国大...  相似文献   

8.
最近召开的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第三次科技委会议提出,1992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为:减轻自然灾害与持续发展。号召联合国各机构、各国国家委员会、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1999,(4)
1999年7月5日至9日,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与国际气象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1999国际减灾十年活动论坛”(IDNDRPROGRAMMEFORUM1999),这是国际减灾十年计划最后一次重大活动,也是本世纪最后一次全球性的大规模减灾会议。来自全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以及有关的非政府组织代表和私人机构的代表约700人参加了这次论坛的活动。中国政府派出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范宝俊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代表团由来自民政部、中国地…  相似文献   

10.
灾害从来不是真正自然的1997世界减灾日活动(1997年10月8日)我们人类在引起灾害或防止灾害方面起了什么作用?许多人相信自然灾害是“天灾”,认为人类在防止灾害或减轻灾害影响方面是无能为力的。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引起的损失增加过快,已不能完全将其归因于...  相似文献   

11.
减灾短訉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国际减灾日”讲话 “水:中欧的洪涝灾害”摄影展开幕式暨国际减灾日的庆祝活动于2003年10月8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表了讲话,他说: 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面对灾害,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 这个主题意味着,在“国际淡水年”期间,我们的任务不仅是为了生计而保护好水资源,而且更要减轻水破坏生命的能力。现在世界上90%以上的灾害都与水有关——不是太少了导致干旱,就是太多了导致洪涝、滑坡、气旋、飓风和台风。许多地区年复一年地遭遇同样的灾害。 自然灾变事件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只有当人们的生命和生活受到威  相似文献   

12.
在第十八个“国际减灾日”——10月10日(周三)来临之际,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同十五个副会长单位在北京共同主办了“2007中国防灾减灾部长论坛”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成就展”,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为论坛发来贺词,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3.
今年10月9日是国际减灾日(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三)。 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山区的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为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国际社会对山区生命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联合国特将2002年定为“国  相似文献   

14.
《灾害学》1998,(2)
1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开展的有关活动(1)国际互联网网络会议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将通过国际互联网召开第三次互联网网络会议,主题是"防灾与媒体"。如何参加该网络会议及其会议的日程安排等材料将随后公布。(2)摄影比赛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将组织世界范围内的摄影比赛。欢迎将有关自然灾害、防灾、媒体和通讯等相关内容的摄影佳作在1998年9月15日前寄到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将利用这些照片在日内瓦举办摄影展,获奖作品将在《制止灾害》杂志上发表。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还将对评出的一、二、三等优秀作品发奖。21998年们月刊日有关国…  相似文献   

15.
1992年6月1日至1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今年10月14日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减轻自然灾害与持续发展”。减轻自然灾害对保证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确是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地把自然灾害管理纳入发展规划,或者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改善灾害管理,这不仅是灾害管理部门关心的问题,也是计划部门关心的问题。为此,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科技委员会特办刊物《Stop Disasters》第7期登载了美洲国家组织秘书处S.O.Bender的文章,现摘译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灾害学》1996,(4)
北京减灾协会研讨城市综合减灾北京减灾协会于1996年10月15日举办了“跨世纪的北京可持续发展与综合减灾”研讨会。代表们认为北京市的城市减灾,关系到首都与全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我国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会上,代表们就北京市的城市综合...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二十二个国际减灾日活动的通知》精神,中国地震局下达了《关于开展国际减灾目活动的通知》要求,全国地震系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设立“国际减灾日”主题活动开放日,邀请社区群众参观防震减灾基础设施设备,请专人讲解防震减灾科学知识,进一步深化群众对地震的科学认识。同时许多单位还通过布置展板、现场咨询、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向社会群众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群众防震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18.
<正>为提高风险意识,形成全球性减灾文化,联合国大会于1989年倡议设立一个国际日。今年10月13日是第34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共同打造有韧性的未来”。地震灾害被称为“群灾之首”,破坏性尤其严重。今年是日本关东大地震发生100周年,近期又相继发生了摩洛哥6.9级地震、阿富汗6.3级地震,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灾害风险治理模式,加强防灾减灾中的韧性建设,是我们打造安全有韧性的未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0月11日是第17个减少自然灾害国际日。2006年围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南市地震局会同教育、科技部门共同发起的“减灾始于学校”活动扁动仪式在市第六中学举行,随后由市地震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联合举办了一场别开声面的防震减必知识竞赛。南来自全市8所学校的代表队参加了决赛.300余学生观看了比赛。  相似文献   

20.
“城市与工程减灾基础研究”1995年研究成果论文集即将出版由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联合支持和组织的重大项目“城市与工程减灾基础研究”已进入中后期研究阶段。1995年11月该重大项目组召开了第三次课题检查与学术交流会议。会上参加该重大项目的研究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