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自然灾害对深圳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灾害科学研究的深入,城市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快速城市化的深圳,其自然灾害方面的研究更有必要。深圳市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等3类,它们是自然变异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深圳的建设发展中,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限制了土地利用和开发的规模,加大了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成本;二是对城市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危害,使深圳的生态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造成退化。最后针对深圳市自然灾害的特点,阐述了它们的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我国农业灾害具有种类多样性、破坏严重性和发生必然性、地域随意性等特点 ;指出水利工程、林木工程、病虫害防治工程、农田治污工程 ,以及建立农业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工程是我国农业灾害防治的主要工程措施。提出农业灾害防治总的原则是 :在分析各种农业灾害发生原因的前提下进行重点预防 ,在弄清其破坏机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本文客观分析了我国农业灾害防治的现状 ,提出了监测预报手段亟需改进、规划并建设好农业灾害防治工程、以系统工程的观念建立和健全农业灾害防治工作体系、加强农业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体制建设等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考虑自然灾害的危险性、灾害的经济与社会易损性和风险区的工程防御能力的基础上,建立了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分析的数学模型。选择给人类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地震、地质灾害、洪水和台风等4种自然灾害作为灾害危险度评判的灾种,利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中国由然灾害保险风险进行了评判。并根据评判结果绘制了中国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区划图。  相似文献   

4.
孙宝军 《灾害学》2020,(4):8-12
针对电力系统自然灾害研究侧重于电网侧故障,较少以灾害链视角进行研究的问题,以4种自然灾害为例,开展了内蒙古电力系统自然灾害链的构建和分析。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灾害特点和电力系统的总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电力系统自然灾害链和故障链,分别构建了4种电力系统的灾害链和10种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故障链,梳理了两者的耦合关系,同时归纳了不同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特征因子。最后,探讨了电力系统自然灾害链的二元系统和广义孕灾环境的概念,为电力系统灾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98重庆市的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刁承泰  葛永军  陶陶  谭青 《灾害学》1999,14(3):42-45
1998 年夏季, 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自然灾害。地处长江上游之尾的重庆市,其灾情以山洪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坡地灾害并发为主, 具有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的特殊性。作者分析了重庆市灾情的严重性, 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了灾害成因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坡地灾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揭示重大自然灾害及灾害链的孕育、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分析致灾成因机理,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防范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应急能力"。其中,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诸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气象灾害、生态环境灾害等)及其诱发的工程灾害,其形成机理与防灾减灾对策所涉及的重大科学问题,亟需开展跨学科的交叉合作和多灾种协同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揭示重大自然灾害及灾害链的孕育、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分析致灾成因机理,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防范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应急能力"。其中,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诸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气象灾害、生态环境灾害等)及其诱发的工程灾害,其形成机理与防灾减灾对策所涉及的重大科学问题,亟需开展跨学科的交叉合作和多灾种协同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确处理国土开发整治与防灾减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确处理国土开发整治与自然灾害防治的关系,可以避免不合理的国土开发整治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灾情的扩大,通过科学的国土开发整治促进防灾减灾,同时以灾害防治保障国土开发建设.为此,本文提出国土开发整治与灾害防治统一规划,同步实施,保证投资,合理运用,对区域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灾害影响评价等措施,实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保障。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农业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国友  吕国文 《灾害学》1992,7(2):32-36
本文阐述了安徽省历年来农业主要自然灾害的灾情及特点,并分析了产生这些灾害的主要成因;同时提出了防治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城市自然灾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始建于1000~2000年以前,随着自然环境、地质地貌的改变,经常受到风沙尘暴、洪涝、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地面沉降、地震、海啸、海浸、酸雨、高温等灾害的侵扰。本文在对上述灾害分类阐述的同时,提出了防治城市自然灾害的三步骤,即在搞清灾害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预测性研究,进而采取工程措施,以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1.
防灾减灾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进展概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人类社会是在对自然灾害的不断斗争中得到发展。近代由于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自然灾害的损失也在急剧增加。防灾减灾是减轻灾害损失、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当前灾害监测技术、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灾情评估方法、灾害管理及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已有了不小的进展。本文概括地介绍了这些进展,并指出了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危害生命健康的自然灾害和疫病的发生,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而根本上是由地球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社会圈等诸圈层的运动、变异和相互影响造成的.自然灾害和疫病各自具有独特的属性与表象特征,然而总体来看,无论是在时间分布与空间分布上,还是在灾因、病因上,两者又具有广泛的联系性.因此应以系统整体观为指导,研究自然灾害与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建立以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各种致灾因素和推动防疫减灾系统工程为基础的社会防疫-减灾综合体制.为了维护国家安全,防疫与减灾要协调并进.  相似文献   

13.
汶川8.0级地震及芦山7.0级地震后,针对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在强震区实施了大量防治工程.通过对地震重灾区92条泥石流沟治理工程实地调查分析,初步建立了基于事前(P)、事中(N)、事后(F)阶段的泥石流防治工程效果评价体系,并利用该评价体系对研究区的泥石流防治工程进行了有效性评价,治理工程效果"良好-优"的占到总数的59...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减灾防灾投入不断加强,水利减灾措施对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2011年中央进一步强调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加大水利投资,新一轮的水利建设正在全国全面展开。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水利综合减灾措施的作用,合理地进行投入,科学配置各种水利减灾资源,必须了解和掌握灾害承受体如水库、堤防等的承灾能力状况,以指导我们合理安排水利减灾投入。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个减灾措施的效果进行了排序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对今后投入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电力工业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正旭 《灾害学》2001,16(3):54-58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给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也给电力系统带来极大危害,文中以大量典型灾阐述了危害电力系统的各种自然灾害及其特点,并结合电力行业实际,提出灾害减灾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以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促进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工程系统的抗震设防原则与抗震设计方法是工程防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讨论了为实现工程系统的抗震设防所应进行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工程系统基于风险的抗震设计思想,并就工程系统抗震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提出了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狭义与广义上的工程爆破灾害范畴的理解,论述了工程爆破中灾害防治与安全防护研究方面已取得的主要成果;根据工程爆破的特点与爆破安全技术发展趋势,论述了工程爆破中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应重点研究的几个主要课题以及解决这些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湘江流域2006年"7·15"暴雨-洪水巨灾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自然灾害系统论,结合灾区实地调查结果和部分适时气象、水文资料,从降雨、洪水、灾情以及减灾模式等对湖南省湘江流域2006年"7·15"暴雨-洪水巨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的主要致灾因子是洪水、内涝、滑坡、泥石流,而城市主要为内涝;此次巨灾是在强热带风暴引发的暴雨、湘江流域中上游多山的地形条件等自然因素,和工程建设不合理、灾害预警机制不够完善、人们防灾意识薄弱以及灾害风险转移机制不够成熟等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的.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建立综合减灾范式、提高巨灾应急管理能力等应对巨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防洪工程作为人类抵御洪灾的首选手段,为人们提供了保障,但人们对其风险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从公众层面入手,在我国历史上洪灾最严重的两大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别选取岳阳沿洞庭湖区和开封沿黄河地区为研究区,调查公众对当地防洪工程的信赖状况和水灾风险认知情况,回收有效样本831份。据此分析影响防洪工程信赖的因素和工程信赖对公众风险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公众对防洪工程的信赖度较高,区域趋同性明显;公众对工程信赖的程度,因居住地与风险源的距离、性别、年龄和家庭劳动力结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同时,对防洪工程的过于信赖,会降低公众对洪灾的恐惧心理和警惕性,并使得公众产生消极和积极并存的应对灾害的行为倾向。洪灾多发地区应建立大型洪灾、巨灾的风险防范和洪水保险机制,完善我国的再保险制度;政府在高风险区的分区域管理过程中,应以大局为重;构建"文化自觉"的科学防灾文化观,正确引导公众认识到工程措施能力的限度,扭转在工程信赖基础上的风险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20.
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研究:定位、理念与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一行  刘兴业 《灾害学》2019,(4):172-175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发布了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文件,实施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重大改革举措。落实防灾减灾救灾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契合国家发展改革的现实需要,应加紧推进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的定位是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法、应急管理的特别法、公共安全的支撑法。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应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风险防范理念、综合防治理念、权利保护理念的基础上,确立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危险区避让及搬迁转移、自然灾害科普、自然灾害防治社会参与、自然灾害保险等制度,为推进我国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